百公里 2.5 秒、640 公里续航、10 万美元?被乐视投资的电动车公司,终于「发车」了

· Dec 15, 2016

乐视的「 战略合作伙伴」Faraday Future 最近频繁的给自己将要在明年年初 CES 上发布的「 量产车」 做预热宣传。不过,就在 FF 的新车「 遮遮掩掩」 的时候,另一个和乐视沾亲带故的电动车创业公司,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发布了自己的产品:一辆 1000 匹马力、价格和特斯拉 Model S 类似的豪华电动车。 没错,就是 Lucid Motors。这家成立于 2007 年的公司,之前叫 Atieva,这几年开始转型造车,于是有了这货。 车子叫 Lucid Air,他们起这个名字,一定是用来讽刺北京的雾霾的…… 这并不是量产车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外媒 Slashgear)准确的说,在发布会上被展示的车子不能算是一台量产版本,说成是 showcar 更恰当一些。而用来供来宾动态试乘的车子,连仪表台都没有完全做完。他们准备在 2018 年在美国实现量产,现在工厂还没建起来。从现场实拍图片来看,展示用车应该是手工打造的,因为并没有进行开模。如果参照国内的新造车团队来对比,这辆展车和前一阵小鹏电动发布会上展示的车子性质相似。 但是,他们给出了价格范围。配置很全的版本,价格会在 10 万美元左右,而标配版本会控制在 6.5 万美元,但是 Lucid 并没有说明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做到这个价格。总体来看,它的价格区间和 Model S 近似。 这辆车的尺寸类似于奔驰 E 级,也就是不到五米的长度。外观有点儿两厢半的感觉,不算太特立独行,但是能给个好评。懂设计的同学可以给详细聊聊。 外观上有些细节比较有意思:前挡风玻璃采用了和特斯拉 Model X 类似的全景设计,车门把手也是可伸缩的。 前大灯比较有看头,科技感爆棚。强烈建议你看那段视频,从 1:00 到 1:03 有前大灯的镜头。每个 LED 大灯里,由 9740 个微型镜头(9740 micro-lens)组成透镜阵列,每个都可以独立控制。这有点儿类似于奔驰 E 级的几何多光束 LED 大灯,想必功能也类似。 从造型分缝上来看,后备箱的开启方式可能会比较特别。 车内,如果以特斯拉的水准来对比,它绝对算得上是「 豪华」。当然事实上也确实是,从造型到材质,可以看得出来设计师是花了心思的。 先说前排、中控台。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屏幕。方向盘后是贯穿式屏幕,初看类似奔驰 S 和 E 级车里的设计,但是在仪表盘液晶屏区域的左边,其实还有一个控制门锁、灯光等功能的液晶显示区域。整个贯穿式屏幕的尺寸和材质官方并没有说明,不过,这个宽度,肯定不会只有两块 12.3 寸屏幕。莫非是三块?或者是 OLED 曲面屏? 空调控制区保留了实体按键,这个得点赞。而在它下面,还有一块可伸缩的竖屏,从官方图来看,它可以显示地图、多媒体等信息,但是目前信息有限,还说不好上下这两块屏在显示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什么差异,鉴于下面的屏幕可伸缩,会不会主要是给副驾驶用的?当然,各个屏幕之间肯定是可以多屏互动的。 整个前排的人机交互设计,其实是奔驰+特斯拉的结合体,有宽屏有竖屏、有上有下,同时保留了传统的空调实体按键,这个形态,比特斯拉更符合人机交互的逻辑和行车安全,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除此之外,Lucid Motors 还特别强调了这辆车的语音交互功能。 后排,Lucid Motors 给出了两种座椅方案, 分别是两座和三座设计。两座版本座椅目测各部分都是可以电动调节的,包括了脚踏,为此,他们还在两座之间设计了一个用来进行控制的液晶屏,这两张座椅的功能应该不会输给 S、7 系这种车型的顶配版本,而且座椅造型还更有未来感(舒适性不确定)。三座版本就显得比较常规了,不过相比特斯拉 Model S,其实还是要「 高级」 不少。 整个内饰对于材质比较讲究,有类似宝马 i3 的感觉,由木质、真皮、目测是环保材料(也可能是织物)的多种材质组合而成。 Lucid Motors 给他们的产品定位是「 开创豪华电动出行的新时代」,所以基于这个出发点,它的内饰给人的感觉很不错。对了,整个座舱内有 29 个扬声器…… 官方号称,他们相当于是用 E 级车的尺寸做出了 S 级的内部空间大小。 Lucid Motors 的设计负责人大有来头,他名叫 Derek Jenkins,职位是设计副总裁,在此之前就职于马自达,主导设计了包括 MX-5 在内的不少车型。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以上对于外观内饰的解读,只针对他们发布会上的展车。至于未来量产的时候会保留多少,现在还说不好。上了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很多细节估计就保留不下来了。但是,Lucid 这第一款产品的产品思路以及产品形态,应该是已经确定了。 技术:Lucid 的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聊聊技术层面,这是 Lucid 的强项。它的前身 Atieva 之所以被人所知,就是因为它的业务其实是做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系统研发,包括电池系统等等。他们曾经的战略定位是做电动车领域的 intel。 具体到这辆车上,官方宣称动力达到了 1000 匹,百公里加速 2.5 秒,这个马力远超 Model S P100D,0-100km/h 加速能力和 P100D 相当。通过研发,他们把变速箱、电动机做到了更小、更高效。(这货有变速箱!)而电池,采用的是 100kWh 或 130kWh 的容量,供应商是三星 … 继续阅读

深扒:「特斯拉挑战者联盟」,又多了一个中国力量

· Jun 17, 2016

因为特斯拉,很多人都知道了硅谷的 Palo Alto。但是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距离特斯拉总部 10 英里之外,就是另一家电动车公司的办公室。 而这几天,有外媒报道,这家公司正在「 造车」,他们的产品会在 2018 年上市,据说还是定位高端。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又是一个特斯拉的对手……但实际上,要不是特斯拉,也就不会有这家公司。 不卖关子了。这个公司叫 Atieva,主做电动车设计研发和电池管理,相当于供应商的角色。和其他很多品牌一样,这个公司在行业内有知名度,尤其是在 2014 年北汽新能源和乐视入股他们之后。 但是在 C 端,也就是普通用户那儿,知道它的并不多,原因是,在市场上买不到这个品牌的产品。但是他们也在转型,就像开头所说,他们要自己做整车并且上市销售。 基于此,有必要好好聊聊这个公司。(在中文网页上,关于 Atieva 的报道其实不算特别多,而且其实这些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些错误信息。)一家特斯拉前董事创办的公司 故事得从特斯拉说起。2003 年,特斯拉创立,当时在董事会里有一位华人,叫做谢家鹏(Bernard Tse)。他的职位是副总裁,报道里说当时他负责电池方面的研发工作。在 2007 年,他因为和 Elon Musk 理念不合,离开了特斯拉。 在同一年,谢家鹏创立了 Atieva,并且自己担任 CEO。 有报道说,谢家鹏在 2015 年底离开了 Atieva,不过我并没有查询到这条消息。 在一些文章里,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主人公:Martin Eberhard——特斯拉真正的创始人和当年的 CEO。 了解特斯拉历史的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Elon Musk 在 2004 年投资特斯拉后,成为特斯拉的董事长,拥有公司事务的最高决策权。后来,作为 CEO 的 Martin Eberhard,话语权越来越低,而且工作也并没有得到 Elon Musk 的认可。于是在 2007 年,Elon Musk 撤了 Eberhard 的职,自己当起了 CEO。第二年,Eberhard 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 他后来也到了 Atieva 工作。 很多媒体对此大肆渲染,甚至是用他来给 Atieva 做背书,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他确实在 Atieva 工作过,职位是技术顾问,但这已经是 2015 年的事儿,而且只工作了短短六周时间就离开了 Atieva,原因不明(来自 Linkenin 公开信息)。而且自那之后,Eberhard 也并没有在 Linkedin 上更新自己的工作履历。 他们似乎也不弱? 除了这两位经常被拿来说事的人,其实这个团队还有其他比较有故事的人。 在 Linkedin 上查询会发现,目前在 Atieva 工作的员工,有 30 多人曾经就职于特斯拉(范围仅限于 Linkedin 注册用户)。 他们的 CTO 叫 Peter Rawlinson,照片里右边这位。他曾经在 2009-2012 年为特斯拉工作,副总裁级别,同时还是 Model S 车型的首席工程师。离开特斯拉之后,他在 2013 年加入 Atieva 担任 CTO 一直到现在。 他们的设计副总裁是 Derek Jenkins,也就是上图里左边的那个。他在 2015 年 7 月加入 Atieva,在此之前,他是马自达北美设计总监。在马自达,他主持或参与设计的车型包括 CX-9、全新 MX-5 等等。这个人负责 Atieva 的设计,估计出来的东西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 那 Atieva 的技术能力呢?很多报道里提到,他们研发的车型包括了特斯拉 Roadster、雪佛兰 Volt、奥迪 R8 e-tron。不过,似乎也并没有更明确的消息了。 在知乎上,好朋友刘尧同学在 一个关于 Atieva 的问题 下,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我在此原文引用一下,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个 solutions provider,个人觉得新闻中提到的「研发了」的内容应该是指的研发了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充放电系统或者动力系统或者这些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电动车三大核心电控、电池和电机的部分,但我觉得这么说还是假大空…)无奈我去 Patent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