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高级副总裁麦肯森:移动出行时代的到来,会如何影响 MINI 品牌?

· Apr 24, 2017 333

最近一两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公布了未来的发展策略,其中他们不约而同的提到,要转型成为移动出行服务商,当然,说这种话的品牌往往是那些超大的汽车公司,例如福特、通用、宝马、大众、奔驰、丰田。他们提出这样的策略自有自己的道理,毕竟越大的车企或许越有危机感。但是我们好奇的是,对于那些小众、个性的品牌来说,移动互联网、未来出行这股潮流对他们有意味着什么呢? 在上海车展期间,我们和宝马集团 MINI 品牌高级副总裁麦肯森先生进行了一次一对一专访,通过这简短的 20 分钟时间,我们搞清了 MINI 品牌对于未来的看法。 以下为采访实录: 问:在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之后, MINI 会在品牌层面做出怎样的改变来适应这种变化? 答: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衍生了很多机会,这种机遇以前是不存在的。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与客户有更加直接而透明的沟通。中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微信等社交媒体在中国发展的非常快,尤其对于像 MINI 这样比较年轻化的品牌,就可以很好的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去和中国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沟通,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其实 MINI 品牌在中国也做了很多数字化的尝试,比如线上互动沟通等。 尽管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没有规定 MINI 品牌应该为此做出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品牌实质没有变,只是互联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机会,让我们有更多方式和选择可以跟消费者沟通,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虽然方式更加灵活且多种多样,可依然还是需要有像车展这样一个的机会,能够让人们更加充分的、更加立体的去接触我们的品牌,接触我们的车。最主要的就是确定我们线上线下提供给消费者的体验是否一致,一定要保证无论通过哪种渠道,我们传递给消费者的理念和服务质量都是一致的。移动互联网让我们更加直接、便捷、开放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问:目前许多汽车厂商都在转型成为移动出行服务商。比如宝马,除了卖车,宝马还提供多种出行服务,比如 DriveNow,,ReachNow,ChargeNow 等等。 MINI 也与宝马共享这一出行平台,那么您是如何看待移动出行服务的,这对 MINI 的 战略上起到何种作用?移动出行是否会影响到 MINI 品牌? 答: 作为宝马集团的一分子,我们已经在欧洲推出了 DriveNow,在美国叫做 ReachNow,就是即时出行移动服务。现在在中国成都也在开始做同样的工作,整个集团旗下所有品牌都有参与其中。不管是 DriveNow、ReachNow 还是 ChargeNow、ParkNow,这些项目非常令人激动,通过这种项目,我们潜在的消费者与 MINI 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我们看到有很多的潜在客户从此就喜欢上了 MINI,到最后可能会决定来买一辆 MINI。对 MINI 品牌来说,像这样一个移动出行服务项目,其实也是起到业务延伸的作用。MINI 是一个非常城市化的品牌,共享模式非常符合 MINI,其实城市出行就是 MINI 品牌基因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也正在和相关同事一同密切关注移动出行项目的发展,并确保我们有足够的车子进入移动出行服务的车队,根据目前项目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有信心引领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在 DriveNow 等宝马集团的共享出行平台上,目前是可以租到 MINI 品牌车型的)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移动出行、共享出行的出现,对 MINI 来说会是一个更好的机会么? MINI 在品牌建设上会变的更容易还是更难? 答: 这当然是个很好的机会,比如通过 DriveNow 等服务,我们可以更快捷、更有效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且让他们更简单、更直接地体验到 MINI,这在以前是根本不会出现的。移动出行和共享出行这种模式十分适合 MINI,因为 MINI 就是一个十分适合城市出行的品牌,我们不需要在向众人重申 MINI 的出行理念,也不需要编造其他形象来贴近消费者,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是城市出行的经典车型——现代化、年轻化,且城市化。MINI 一直在做自己,从来不伪装,也从不模仿,一切的发展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追求自然的发展,而非人为的改造。 我很认同麦肯森所说的这句话:「在移动出行时代,对于 MINI 品牌来说,我们不需要编造其他形象来贴近消费者。」的确,MINI 的品牌形象非常鲜明,而在我看来,他们应该也是乐于看到移动互联、移动出行,甚至消费升级这些大趋势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MINI 的品牌调性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关于移动出行,明年宝马想在中国做这些事情

· Dec 21, 2016

年底,辞旧迎新,对于各大汽车品牌来说,也免不了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而在 2016 年的汽车行业里,最关键的「 关键词」 之一,可能就是「 转型」。传统的汽车厂商,开始纷纷向「 移动出行服务商」 的角色转变。在宏大概念之下,车企强烈的危机感是巨大的驱动力之一。 作为主机厂阵营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又是移动出行这个领域里动手比较早的公司,宝马的动向一直受人关注,尤其是他们在国内的相关计划。眼看着 2017 年就要来了,借着一次媒体沟通会的机会,他们公布了一些这方面的动作。 新能源:更多车型+电池工厂 前一阵有一个消息:宝马新能源车自从推出以后,全球销量累计已经达到了十万台,这主要是针对 i3 和 i8 车型而言的。而到 2017 年底,他们准备让新能源车的总销量达到 20 万台,也就是说,在这一年里要卖出去十万台。 其中,中国市场势必要做出非常大的销量贡献。不过,仅仅靠 i3 和 i8 远远不够。于是,更多产品的推出就势在必行,比如还没上市的宝马 X1 插电混动车型,就是一款「 中国特供」 车型,不仅是国产,车子的性能指标、供应商选择,也是按照新能源补贴的相关标准来做的,显得来势汹汹。另外,之诺品牌旗下的插电混动 SUV,明年也会被推向市场(可以理解为换标版 X1 PHEV)。做这种深度本土化的新能源车,宝马的速度又是快过了对手。 另外在生产制造方面,华晨宝马的大东新工厂和位于沈阳动力总成工厂的高压电池生产中心都将在 2017 年投产,其中这个电池生产中心又特别让人好奇。宝马没有进一步公布关于它的细节,比如产能等等,但是通过这个生产中心的建立,能让人看到宝马在中国发展新能源车的决心。 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BMW 即时充电桩(ChargeNow)的数量将从 2016 年的 1500 个提升到 2017 年的 2500 个。 移动互联:用一个 App 搞定一切 几个月之前,在和车联网领域的朋友聊天时,他就说过,宝马要做一款综合性 App,把很多车联网相关功能都集成进来。而现在宝马宣布,在今年的最后一天,这个 App 就会在 App Store 里上线了,它的名字叫做「BMW 云端互联」。 如果你在 App Store 里面用「BMW」 这个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有相当多的官方 App 出现,内容涵盖了车辆远程管理、车主服务、资讯获取等各个方面。这就是问题所在:它们太过分散,对于用户来说,根本无从入手。 所以当初听到它们要做一个整合式 App 的时候,我非常期待。按照宝马官方的说法,「 这个 App 会是豪华汽车市场上功能最丰富的「 一站式」 个人数字化出行智能伴侣」。 它能提供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旅程管理、车辆服务、高档出行服务、生活方式及娱乐服务。 等到这个 App 上线之后,我们还会进行试用体验,到时候再介绍关于它的更详细信息。 支撑起 App 里众多功能的基础是宝马的「 开放式移动云」 平台。这个云平台能把智能设备、车辆等各种终端连接起来,相当于给各个「 媒介」 架了不同的桥梁。在今年 CES 上,宝马展示了一个「 魔镜」 的概念,它就是开放式移动云的应用体现。 共享出行 在这个活动的现场,我还看到了一台宝马 i3,这本来不算稀奇,但是它上面「ReachNow」 字样的贴纸却特别吸引人。这其实是宝马集团的一个共享用车服务,模式类似于北京目前现有的分时租赁项目 EZZY,此前在美国的几个城市运营。它的中文版本 App 已经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了,只不过现在服务还不对外开放,但是这些信号表明,ReachNow 在国内落地只是时间问题了。 考虑到奔驰已经在国内落地了 car2go 和 Car2Share 这两个共享用车项目,宝马把 ReachNow 引入中国完全合情合理,同时也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在 2017 年,整车厂在国内的共享用车领域一定会有更多布局。 电动化、数字化、共享用车……通过以上梳理不难发现,在移动出行的每个大的细分领域,宝马在 2017 年基本上都会在国内有所动作。 互联网公司会在汽车创新里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汽车厂商在这方面的储备和实践其实一点儿也不少。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为了做移动出行,大众发布了一个叫做「Moia」的新品牌

· Dec 06, 2016

今天,大众集团在英国正式宣布,他们将会成立一个全新品牌——Moia。「Moia」 在梵文当中代表「 魔法」 的意思,未来,新品牌将会提供一套全新的城市移动出行方案。此外,Moia 还将在共享用车、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与其他对手展开竞争。 定位于城市移动出行品牌 大众这一次推出的 Moia 品牌,主要定位于城市移动出行市场。此前大众高层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时候,就提到过会有这么一个新品牌推出。 考虑到福特和通用分别投资过 Uber 和 Lyft,因此,大众也想在城市移动出行和共享用车领域分一杯羹。就在今年,大众向打车软件初创公司 Gett 投资了 3 亿美元,双方还约定将会继续展开合作。前不久,大众还向国内的分时租赁平台首汽集团 Gofun 注资,在新能源移动出行领域积极布局(作为对比,通用汽车投资了国内的分时租赁技术提供商易微行)。 而这一次,大众直接选择亲自上阵。Moia CEO Ole Harms 说,新公司将会把德国柏林设为总部,Moia 将会在柏林进行一系列功能测试。如果测试顺利的话,Moia 品牌还将扩展到其他城市。Ole Harms 还说,中国市场对于大众而言至关重要,如果 Moia 会向国外扩展业务,中国很有可能将会是首选国家。 Ole Harms 讲到,与其他出行平台一样,Moia 也将拥有自己专属的 App,用户只需要点开 App 就可以预定专车。Moia 的车队将使用大众旗下的车辆,例如 Transporter 等车型,未来,大众还将为 Moia 品牌单独开发一款电动车。 他们还想做自动驾驶 除了城市移动出行和共享用车之外,大众还希望 Moia 品牌可以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所作为。Ole Harms 说,他们相信到 2021 年时,自动驾驶汽车有望实现正式上路。未来,Moia 也将推出自动驾驶汽车来组成移动出行车队,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自动驾驶汽车的相关测试工作。 有很多人还猜测,Moia 推出的首款车型或许与大众的 I.D. 概念车类似,只不过,Ole Harms 对于这一说法并没有给出回应,他只是承认 Moia 品牌确定将会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前一阵的巴黎车展上,大众正式发布了 I.D. 概念车,这款概念车采用了一套纯电动的动力方案,同时还具备自动驾驶系统,在广州车展上它也进行了展出。自动驾驶模式下,I.D. 概念车的方向盘可以隐藏在仪表盘下面。 团队方面,目前 Moia 只有 50 人左右,按照计划,到明年年底也只不过是扩展到 200 人。而大众集团的期望是,到 2025 年左右,Moia 品牌可以成为大众汽车的重要赢利点。 当通用、福特甚至德国的奔驰、宝马说要做移动出行服务商时,大家经常会质疑为什么大众在这方面这么慢,当然,被排放门牵扯精力是一方面,但这也绝对不是借口,毕竟是一个如此庞大的集团,拿出一些资源投入到移动出行上,似乎在外界看来也并不是难事儿。 赶在 2016 结束之前,大众终于把自己的牌亮出来了,还好不算很晚。反正可以肯定的是,在移动出行领域,因为这些整车厂的纷纷入局,2017 年会是非常精彩的一年。 想想还有点小期待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在法兰克福,奔驰宝马说他们不想当车厂了

· Sep 16, 2015

虽然没有身临其境,但是这次法兰克福车展,让我感觉到了「 变革」 的味道。 这个感觉一方面来自那些非常有分量的概念车,比如,保时捷破天荒的推出纯电轿跑,奥迪展示纯电动 SUV 概念车,奔驰用一辆可以变形的概念车展示了未来工业制造的前景,等等…… 但是,以上这些,是产品思路和技术层面的进化,在我看来,更能称得上是「 变革」 的,应该是汽车厂商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义。 法兰克福是这些德系厂商的主场,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车展之一,怎么在这个场合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深思熟虑过的事情。 结果是,不管大众、奔驰还是宝马,都借此机会,明晰了自己未来的品牌愿景: 宝马 CEO 克鲁格说:「 宝马集团正在从一个豪华汽车制造商不断进化为一个豪华出行和服务提供商。」 奔驰的全球总裁蔡澈说,「 我们正在从一个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一个联网出行提供商。」 而文德恩给大众集团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前,集团所有新车都会变成轮子上的智能手机。 可能这些话有务虚的意味,但是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下,三家同时说出这种话,真的挺让人意外的。这足够颠覆大多数人对他们的传统印象了。而事实上,他们也都在进行着各种和出行、智能化有关的新尝试。 用车联网创业公司飞驰镁物 CEO 王强的话来说,大众、奔驰、宝马的这种表态,对他们自己来说「 是巨大的变化」。 那么,「 把汽车变成轮子上的智能手机」,「 从一个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一个联网出行提供商」,这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从这几家德国车厂自身来说,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品牌,从最开始的汽车机械到后来的汽车电子,再到现在的智能化和新能源化,他们对于市场的跟踪其实非常清晰明确,这得益于他们强大的市场调研能力。虽然我们总是吐槽德国车的车机系统和人机交互如何如何难用,但是从宏观层面上,他们都看到了数字化变革对于传统汽车工业的改变。 三家公司的最高层出面说这个话,既是说给别人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公司的人听的,这相当于一个「 最高指示」 类的东西,整个集团谁敢不顺应这个趋势呢?高管对这种东西越重视,其实越有利于车厂把这事情做好。事实上,据业内人士说,宝马、奔驰的研发负责人,平时对于智能化、出行、服务这些东西都非常关注,理解非常深刻。 另外,大众提到了「 智能化」,奔驰和宝马提到了「 服务提供商」 的概念,把这俩结合起来看,其实国内也有持同样理念的公司,比如飞驰镁物的「 智能汽车即服务」,比如博泰应宜伦「 汽车就是智能终端」 的概念。在应宜伦看来,互联网、数字化的用户体验是「 标准化」 的,但是车厂过去各玩各的,这其实和标准化用户体验是相悖的。比如 TSP 平台,车厂之外第三方公司的产品,可能比车厂本身更有能力提供给用户这种标准化体验,对于国内的服务商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 我们都觉得,生产制造、工业 4.0 这种「 实体」 是德国的优势,「 软」 的东西他们可能并不擅长,宣传这种「 服务」 的概念,是不是一种「 扬短避长」?实际上,他们比谁都清楚,所谓的工业 4.0,只是工具而已,未来真正带来价值的恰恰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那些「 软」 的东西。看似保守的德国人,能琢磨清楚这个,既是大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有自己内在的动力。 奥迪、大众、奔驰的表态,在我看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风向标,在未来,或许全球的汽车厂商,都会把自己当成是移动出行公司了。至于这些德国车厂在那个时候还能不能继续领先,就看他们自己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