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造工程机械的新加坡公司,居然造了 1500 马力的电动超跑……

· Mar 03, 2017

很多人把新加坡称为「 坡县」,因为新加坡跟中国一个县差不多大。坡县实在是没什么汽车制造业,所以汽车主要靠进口。 不过,最近在新加坡,有一家名为 Vanda Electrics 的公司造了一辆超跑,还声称要参加一周后的日内瓦车展。按理来说,每个国家的超跑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日本特产东瀛战神 GTR,所以,坡县超跑是啥样的呢? 先来看车,后面再聊 Vanda Electrics 这家公司,这就是坡县「战神」: 这辆车叫做 Dendrobium,名字来源于一种兰花。 Dendrobium 是一辆两门两座的电动超跑,账面参数十分诱人:四电机驱动、最大扭矩 4000Nm、最大功率 1500 马力、0-100km/h 加速时间 2.6 秒、极速 400km/h、配备全时四轮扭矩矢量控制。 Dendrobium 的电池组容量可能会在 90-100kWh 之间,续航里程在 400 公里左右。当然,这个续航里程是理想值,激烈驾驶情况下,续航能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兰花是一辆「汇集了多方智慧」的产物。它的动力系统和空气动力学设计,由英国威廉姆斯先进工程公司完成。没错,著名的威廉姆斯 F1 车队就是这家公司的。所以 Dendrobium 用到了很多方程式赛车上的技术,比如和 Formula E 赛车类似的电池组。实际上,FE 赛车的电池组就由威廉姆斯公司提供。 兰花的内外饰设计则由 Vanda Electrics 公司和英国 EPTA 设计公司共同完成;车内的皮革,则由英国 Bridge of Weir Leather 公司提供。 如此看来,这辆车似乎更像是一辆英国车。至于它的更多细节,我们会在日内瓦车展上帮你们看看。 关于价格,目前还未公布,不过官方表示,「兰花」全球限量只有 10 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 Vanda Electrics 是什么来路。虽然这家公司的名字念起来像是「 万达」,但它和思聪家的万达真没什么关系。 Vanda Electrics 是由 Wong Fong 公司的几个高管投资成立的公司,看起来,Vanda Electrics 更像是 Wong Fong 的一个子公司。至于 Wong Fong,这是一家搞工程机械(挖掘机及各种特种车辆)的新加坡本土公司,成立已有 50 多年。后来,Vanda Electrics 拿到了美国 Titan 资本的 1000 多万新加坡元的投资。 顺便说一句,Vanda Electrics 的 CEO 是位美女,看她的照片,我们怎么也没办法把她和这么高性能的电动跑车联系到一起…… 其实,Vanda 拿这点儿钱造一辆展车去参加日内瓦车展没什么问题,但是要完成 10 台车的生产制造,基本上是肯定不够的。在去年 2 月,Wong Fong 公司的发言人曾经说过,他们清楚的知道,购地、建厂、设备和人工需要的钱可能超过 1.5 亿美元。 在造超跑之前,Vanda Electrics 也有过两款其他作品,非常有意思,分别是 ANT TRUCK(蚂蚁卡车)和 MOTOCHIMP 摩托车。 蚂蚁卡车是一辆多用途迷你电动车,可以根据需求改装。设计出这样一款产品,应该和其母公司 Wong Fong 所在的工程机械行业有关。 蚂蚁卡车使用了 48V 交流电机,支持快充,极速为 40 公里/小时,满电续航大约 100 公里,最大载重量是 1 吨。看见这辆车,我想起来了国内开云汽车造的电动皮卡 PICKMAN。看来在「农夫车」方面,大家的产品理念是差不多的。 至于 Motochimp,这是一辆电动摩托车,设计灵感来自于一副 10 岁女孩的画,外形有点像本田的「 小板凳」 迷你摩托。Motochimp 搭载了一台功率为 350W 的电机,最高时速 32km/h,充电一小时续航约 60 公里,电池就位于车身内部。 它的座垫能打开,里面就是充电线。这辆车使用了 RFID 技术解锁,不需要实体钥匙。用户买到车之后会得到一把主「钥匙」,这把主钥可以再配 5 把副钥匙。 对于 Vanda Electrics … 继续阅读

手机轻轻一点,你就能叫来一辆德尔福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 Aug 03, 2016

当我们在谈论「 自动驾驶汽车」 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还是离我们太远。 对于高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来说,现阶段最适合它的场景还是公共交通领域。目前已经有不少相关项目投入运营了,比如 荷兰的 WEpod、 奔驰的 Future Bus 等等。 除了这些「 巴士」 之外,最近德尔福在新加坡带来了他们的「 自动驾驶出租车」。 打一辆德尔福的「 出租车」 吧 新加坡这个国家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对自动驾驶技术还是挺热衷的。最近,德尔福和新加坡 LTA(陆路交通管理局)达成了合作,推出了提供适合城市的、点对点的「 自动驾驶按需出行」 项目。这个项目的研发会持续 3 年的时间,计划于 2020 年投入商业运营。 德尔福将在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投入 6 辆自动驾驶版的奥迪 SQ5,他们一共给这些车划定了 3 条不同的路线,里程总计 8 公里。用户可以下载名为「AMoD」 的手机 App 预定车辆,然后车会自动把你拉到目的地。 这几辆 SQ5 有高度的自动驾驶功能,在行进过程中完全不需要驾驶员干预。德尔福说他们的技术可以识别到行人、骑自行车的人,甚至还能识别到宠物。 虽然如此,但是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德尔福还是安排了司机在车内,行驶速度被限制在 40km/h。当技术成熟后,德尔福会允许 SQ5 完全自主运行,不需要司机监控。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车成为真正的「 无人驾驶汽车」,连方向盘都不保留。(谷歌无人车既视感)这次德尔福并没有讲述车的细节,根据我们的判断,这些 SQ5 和德尔福之前演示的并无太大区别。在硬件方面,SQ5 搭载了 6 台长距离雷达、4 部短距离雷达、3 部摄像头、6 部激光雷达、GPS 系统以及用于运算的电脑等等(光算硬件成本就不便宜…)。在近两届的 CES 展上,德尔福带来的都是这款 SQ5,GeekCar 也曾亲身体验。 为了展示自己的技术,这次德尔福一口气复制了 6 部车出来,可谓是下血本了。德尔福在新加坡的自动驾驶车队还只是一个「 试点」,在 2016 年下半年,德尔福还将会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城市投入自动驾驶车队。 根据德尔福的说法,他们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包括轿车、大巴、货车以及用于特殊用途的车辆。 一个热衷于自动驾驶的国家 虽然新加坡没有硅谷那么多科技公司,但在态度上,他们对自动驾驶技术可以用「 激进」 来形容。 为了加速自动驾驶项目落地,新加坡 LTA 部门联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成立了「SAVI」 部门(新加坡自动驾驶汽车委员会)。SAVI 的成立,就是为了给科技公司提供一个技术平台,来让他们研究、测试自动驾驶汽车。而我们前面提到的「 纬壹科技城」,则是 SAVI 选定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地区。 除了德尔福之外,还有一家名为「NuTonomy」 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纬壹科技城进行测试,这是一家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分拆出来的一家公司。 与德尔福相比,NuTonomy 公司的战略就激进了很多,他们曾声称要在 2019 年之前在新加坡推出「 上千辆」 自动驾驶出租车。他们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是基于三菱 i-MiEV 车型改装的,根据外媒记者的亲身体验,这台车还是「 有点傻」,经常会不必要地停车。目前,NuTonomy 公司的工作重点是改进自动驾驶汽车的「 舒适性」,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从技术上来说,自动驾驶出租车行驶在市区,由于行人、自行车的存在,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这就需要对技术进行反复的打磨,才能保证不出问题。 目前看来,大部分投入运营的自动驾驶项目还是由供应商做的,主机厂很少露面,主要还是出于对品牌方面的考虑。特例也有,就是奔驰的 Future Bus 项目,但这趟公交车是行驶在 BRT 专用道上的,最大限度减少了风险。 作为用户,其实我内心最大的忧虑还是机器的靠谱程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谈谈博世的新加坡充电试点

· Jun 30, 2015 333

之前,GeekCar 对国内的部分充电桩相关企业进行过拜访,也组织了相关的 充电活动 。当时原本邀请博世来分享他们在电动车充电方面的技术经验,由于时间冲突作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以新加坡为例,看看博世在充电业务上都做了些什么。 博世在新加坡的电动车充电桩项目,准确的说是由新加坡政府牵头,为了电动车普及而进行的配套充电桩的试验验证项目。主要目的有三:验证在新加坡电动车能否使用、国家电力网络能否容纳、司机(市民)能否适应。概括说来,博世在其中主要提供充电相关的设备、软件等技术方案以及运营的支持。 经过几年的试点发展,目前新加坡已经有 100 个电动车充电接口,包含 64 个 AC(交流)充电桩以及 3 个 DC(直流)充电桩,这个数字会继续增加。(每个充电桩可有多个接口)因为国际上流行的主要标准有欧美主流的 CCS 和日本主导的 CHAdeMO,所以新加坡的这些充电桩能够兼容这两种标准,同时对于主流的电动车产品都兼容。 不过,在国内遇到的那些充电桩问题,博世在新加坡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目前国内的充电桩主要是建设在高速路服务区、园区、商城以及小区等场合,但是博世新加坡的项目经理 Nigel 告诉 GeekCar,由于在新加坡,在有注册公司的前提下才能申请电动汽车,所以相匹配的充电桩主要建设在和公司有关的公共区域,如写字楼、商场等,只有少部分位于富裕家庭的私宅里。 之前 GeekCar 采访国内的充电桩创业公司时(如聚电、电桩),他们谈到过,在充电桩在落地过程中,围绕土地、电力、后期设备维护方面会产生很多问题,而在新加坡,电动车车主、楼宇所有者(业主)、物业管理、停车管理公司四方会共同来协调充电桩的安装事宜,而物业会负责和电力提供商对接相关的电力问题。 在德国本土,博世从充电点 App 解决寻找充电桩的问题开始,还解决了用户在不同充电桩运营商之间的跨平台使用问题,大约 80%的充电桩可以在博世技术平台下实现付费使用。在新加坡,充电桩经营主要采取的是月费模式,当然也有一些即充即付的情况。博世自己有充电桩设备,也有解决充电的技术以及充电网运营络的智能管理软件方案,所以博世可以和充电桩相关的企业进行多种开放式的合作。当然,最主要的其实还是把自己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提供给合作伙伴,继续当好一个「 供应商」 的角色。 有两个技术方面的亮点值得一提:针对不同充电桩(博世自己或其他企业的设备)的接入,博世在 2010 年就已经有了较为底层的 TCP 协议,最近也融入了更为开放式的 OCPP 协议;针对不同系统、设备(这里主要是电桩和车以及移动设备)的交互,博世软件有多达 70 多种 adapter,可以与其他第三方系统快速方便的集成。未来,充电网络肯定会融合到大的物联网之中,在平台上产生的海量数据都将成为宝贵资产,博世目前也正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新加坡的充电试点进行了几年,或许能给中国提供一些经验参考。其实,博世在两年前就「 默默的」 进入中国充电领域,主要是为合作伙伴提供充电软件服务平台,在稳定性和服务方面积累了经验。不过,博世什么时候才会把充电设备以及配套的软件服务引进国内呢?博世软件创新的王建国回应说,目前他们正在和国内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积极接洽,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国内电动车和充电市场的发展动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除了 Google,这个城市也在拥抱无人驾驶

· Jun 30,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爱范儿)今年夏天,Google 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要在山景城上路测试了。然而每当被堵在上班的去路上时,都还是觉得无人驾驶离我们还很遥远。且不谈像 Google 一样激进创新的科技公司太少,政府部门和既得利益者又往往对科技的新兴力量持以保守态度。 而在新加坡纬壹科技城(one-north)则是另一番景象:交通部门正在积极征集无人驾驶汽车的试验。 纬壹科技城是一个主要由新加坡政府注资 150 亿星币建立的高新科技园区,建于 2001 年,占地面积约为 2 平方公里,汇聚了生物医学、信息科技、数字媒体三大产业。 去年 8 月,成立了新加坡自动驾驶汽车动议委员会,用于监管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和测试。最初会在纬壹科技城中进行试验,在一定时间内的试乘可能是免费的,而且乘坐者仅限于在这个园区工作的员工。 这一基本设想是,像叫 Uber 一样: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来呼叫无人驾驶服务。 这项试验则是由新加坡的土地与交通部门(Land Transport Authority, LTA)主导的。其在六月初提出的一份动议中称: 为了将这些可能性带到现实中来,我们希望在纬壹科技城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业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验证概念的(Proof-of-Concept)试验,作为在其他地区推广这项功能的基础。 新加坡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成立的研究组织(Singaport-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SMART)早已在研究无人驾驶的可能性。它是第一个提出申请试验的组织,他们希望能够快速得到测试许可。 Frazzoli 是 SMART 的首席调查员,她认为 「 无人驾驶最大的好处是让共享汽车和拥有汽车一样方便,又像公共交通一样可持续发展、规模可控。」 如果说无人驾驶在美国目前的应用是在高速公路上,那么它对于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国有着另一种非同一般的意义。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面积约为 700 平方公里,550 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型的二线城市。由于国土面积小,寸土寸金,现实情况是,在新加坡开车非常昂贵: 居民为买一辆车要支付 6 万美元,而且牌照只持续 10 年。有夸张的进口税。一个新加坡人会为一辆丰田普锐斯付出 15 万美元以上。 2015 年 3 月,新加坡共有 28672 辆出租车,6 大出租车公司运营的 7 种车型。几乎遍布全城的轨道交通系统仍然是最便利的公共出行方式。 如果无人驾驶出租车能够取代私家车和现有的出租车,将极大地改善城区中的路况。但前提是它们能够系统性地运行,而且能够与其他车辆和行人沟通。 严格来说, SMART 正在研制的并不是新加坡的第一辆无人驾驶车。去年秋天,SMART 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推出了两款可以自动驾驶的电动游览车,以供游客乘坐游览公园。 这两款游览车分别名为 DJ (Driverless Jockey) 和 BX (Buggy Xtreme),能够搭载 3 位游客,时速在 10 千米以内。 要使用这些游览车,游客首先要在 SMART 网站上注册,然后便可以通过手机 app 预订车辆。在网站和 app 上,可以随时查看它们的位置。 所有的无人驾驶游览车构成了一个交通系统:一块触摸屏取代了方向盘,乘客可以用它来选择目的地 ;在行车途中,车与车之间也能通讯、交换彼此的位置,以提高整体的运输效率。 尽管这些游览车与真正上路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有距离,但它还有一个目的,即了解: 如果你把这样的技术放在人们面前,他们会拥抱它,还是远远躲开? 2011 年新加坡有 78 万载客车辆。据 Frazzoli 估计,若要满足全城的出行需求,并且在高峰期 15 分钟之内就能叫到车,大约需要约 30 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意味着车辆的数目可以减少一半,甚至还可以省下许多停车位。 受国土面积所限,新加坡一直严格控制新增汽车数量,汽车的年增长量在 0.5% 左右。 你可以把土地还给居民,建造公园,而不是用来存放橡胶和金属。如果你能摆脱这些车,你将能重新得到你的城市。

咦……Uber 还能叫超跑?

· Mar 26, 2015 333

打开 Uber 的软件,通常选择有 Uber Taxi(在中国是人民优步吧)、UberX、UberXL、UberBlack 等,如果打开 Uber 出现了 Uber Supercar 估计大家会小兴奋一下。 最近坡国的亲们有福了!Uber 将在新加坡为用户提供了体验超级跑车的服务,兰博基尼 Gallardo 和玛莎拉蒂 GranTurismo 这两款跑车将会加入到 Uber 的车队里面。 如果你在新加坡要想乘坐以上两款超跑,在 Uber 的 App 里面选择「Supercar」,显示可用的跑车就会来接你。这项服务讲从这个周末开始一直持续到 5 月 20 号。并且在这个周末,Uber 用户将会有机会体验到 15 分钟的免费超跑乘坐体验。 收费情况:兰博基尼 Gallardo 为 200 新币(合 145 美元)的起步价加上额外每分钟 7 新币(合 5 美元)的计时费;玛莎拉蒂 GranTurismo 则是折合为 120 美元的起步价以及同样的每分钟 5 美元的计时费。 看到这个收费觉得真心还是太贵了,不过估计尝试体验一下的人不少。这次活动是 Uber 和一家叫做 Dream Drive 的豪车租赁公司合作,Uber+超跑的组合至少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对于 Uber 来说算是扩大影响力吧。(消息源自 Autoblog、GT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