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把座舱游戏想简单了

· Apr 21, 2022 333

接下来要聊的话题,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汽车座舱,也许会成为成年人最后的游戏净土; 游戏上车,「 能玩」 和「 爽玩」 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到底在用什么跟你打游戏; 马斯克:你会在座舱里玩到真正的游戏大作,这款车正是……理想 L9:没错,正是在下; 座舱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带娃?那才是真的扯淡。   正文: 最近,「 我们是不是要在车里打游戏」 的话题又小火了一把。 具体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拜理想 L9 的新车传播活动所赐,这个话题再次被拉出来讨论。 目力所及的地方,很多人都觉得用车载硬件玩游戏这件事儿,简直太不靠谱儿了。 诚然,在讨论会不会成为第三空间、有没有文化属性之前,车辆的本质仍然是运载工具,驾驶行为的核心要素还是安全,这点毋庸置疑。 但我们想认真聊聊「 游戏上车」 和「 车上游戏」——注意,这是两件事儿。一面分析上车的可能性、哪些游戏适合上车;另一方面看看,「 在车上打游戏」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游戏为什么要上车? First of all,汽车座舱里的娱乐需求早就已经被验证是必要的,而且是在不停进化的。 这几年商业 KTV 场地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心头好,于是敏锐的 KTV 点唱系统开发商们带着曲库和麦克风,利用汽车空间的密闭性和音响不错的先天素质,把座舱打造成了一个个专属 K 歌房。只要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人人都可以是停车场最嗨的麦霸。 车企、供应商、科技巨头、互联网公司们都亮家伙了,座舱游戏为什么还是没火起来? 问这个问题之前,不如让我们先闹明白是谁在玩游戏。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曾在公开活动上表示「我们有过统计,理想 ONE 车主平均每周待在车内但不行驶的时长,已经达到了 4.4 个小时。」跟很多人聊起过这个话题,基本所有人都会觉得,这 4.4 个小时的场景大概率会是校园门口等着接孩子放学。或是像车企的朋友们说的那样,汽车座舱中的一小时是打工人最后的午休净土。 举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某日去医院拜访朋友,媳妇儿在停车场等我的短暂空当,还能自己掏出手机打开《王者荣耀》来两局排位赛。当我回到车上看到她的脸色有如锅里烧过了头的茄子,输赢大概也不用问了,带她去吃顿好的吧。 午休也好,等人也好,充电也好, 当下车载座舱游戏的最佳目标,瞄准的是碎片化时间,和愿意在座舱里打发时间的用户 。和许多手机游戏一样,不需要大段的时间和空间,不需要十分明确的目的性。随时开始,随时结束——至少在埃隆·马斯克放话的顶级 3A 大作全面上车真正实现之前,很长时间都会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有可支配的时间,我为什么不刷微博/看知乎/聊微信/上 B 站/闭会儿眼呢? 如何分配时间是每个人的自由。本质上,成年人的自由是有得选,而不是没得干。 听友人讲起过,他在 PS4 上通关《教团 1886》(The Order: 1886)的时间,全是从清晨五点多悄悄爬起来,到七点钟妻子起床之前的时间里,硬生生挤出来的。 对于那些喜欢游戏的玩家们,请不要怀疑他们的热情。他们需要的,只是不被打扰的空间和时间。   游戏并不是「 有」 就「 能玩」 在开发座舱场景可能性这方面,GeekCar 的好朋友韭菜盒子小姐丝毫不介意让她的特斯拉 Model 3 承受更多。如果不是后来车里味道过于浓郁持久的话,中午没有在办公室享用螺蛳粉就是她对同事们最大的仁义。 话归正题。不管是一米多长能够一分为二的超长屏,还是尺寸快要赶上主流电脑显示器的副驾娱乐屏,再到副驾屏独立连接蓝牙耳机等等,种种前所未有的设计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车企是铁了心把独立娱乐空间这条路走到底了。 愿景越是美好,现实往往就越是骨感。玩不痛快的车内游戏,就跟曲库大量缺失的在线音乐、只能查询不能预订的差旅服务一样,都是上辈子折了翼都不够还被拿去做了烤翅的天使。 仅仅是上车还不够,游戏进入座舱仍然需要面对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核心硬件能力 车载芯片性能如何?能够运行什么样的游戏?本地运行还是直接投屏? 这是对车上游戏的灵魂提问。汽车的运行机制又不同于个人电脑,也不能随意 DIY 增加配置。车载 SoC 到底能不能在保证车身功能一切正常的前提下,为用户的游戏娱乐行为提供稳定的体验? 事实证明,即便是强调科技感的豪华品牌,也要看实际表现。 我们选择了国民 MOBA 手游《王者荣耀》,在副驾娱乐屏的应用市场找到入口,折腾了近半小时,总算是完成下载更新并成功登录。 进入游戏后,按照以往习惯把画面全部拉满之后发现,实际的画面帧率根本就没法正常游戏。 这场面对游戏玩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于是,打开画面选项,将帧率和分辨率全部设置在最低的「 节能」 这一档,画面总质量选择「 标准」,关闭占用不少硬件资源支出的抗锯齿选项。 在展示画面可以看到,人物周身锯齿十分明显。即便对画面方面的追求已经降至几乎最低,左右划动人物模型转圈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卡顿。 进入地图最小的单人模式,整个场景中需要渲染的内容相较于标准的 5 对 5 模式已经小了很多。空地中人物动作、招式、特效只能说是勉强流畅。我和 AI 各自控制的人物真的在核心地带开始交手的话,画面帧率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如果要形容的话,那就是我从来没有把人物必杀技那原本应该电光火石般的五连斩,在被拖慢的画面特效里看得如此真切。 因为是触控屏幕直接操控,副驾屏的温度告诉我,它已经快要不堪重负了。不知何处传来的风扇声音,似乎也诉说着芯片的散热系统有在尽职尽责地工作。 至于整个人上半身向前探着去用车机触控屏玩游戏的奇怪姿势,那感觉绝说不上好。至少不会比小时候为了避免父母发现,夜里把自己和床头灯都塞进被窝里玩任天堂 GAMEBOY 掌机、最后热到差点儿中暑要好多少。 并不是我刻意,其实人家是支持外接手柄的   这里的体验让我想起了贴吧亚文化里有句梗,叫做「1 帧能玩,2 帧流畅,3 帧电竞」。这句话调侃的是那些不管游戏最低配置要求是什么,哪怕体验很糟也要强行运行凑合玩的玩家们。 事实证明,用天花板级别的大型游戏去「 拷打」 主流座舱芯片,是有实际意义的。如果不探究主流芯片的能力边际,大家还在座舱屏幕数量、车机流畅度、生态应用的种类上卷来卷去的话,体验的诉求被认真正视的那一天,不知道何时才会来。   无法忽视的网络 另外一边,网络条件对游戏体验的影响无法忽视。如果玩家对画质、流畅度不佳都还能够包容的话,那网络延迟就是另一个维度的煎熬了。 稍有经验的玩家都知道,网络延迟轻则影响玩家接收画面信息、判断决策和输入操作时的速度,严重时会让游戏画面直接卡死。等到这波延迟结束,画面上大概是玩家的角色已经被打倒了,或是错过了一场可能影响胜负的对局。 受游戏形式影响,对抗激烈程度稍高、对判断的要求稍严格,延迟立刻就会成为影响体验的大敌。很可惜,如果不是在室内连接稳定的无线网络,开放环境下的网络连接质量一直都是实际的游戏体验的巨大挑战。就像在下班通勤网约车后座上的我,即便游戏专用的手机一直以来 5G 信号都很好,北京南四环至东四环主路上几十分钟的车程中,也还是会经过几处信号的盲区,体验几次数秒到数十秒不等、网络延迟飙升甚至完全卡死的套餐。 延迟是所有玩家的大敌   座舱的游戏优势仍无可替代 我们所讨论的难点,并不是一味唱衰游戏进入座舱的可能性。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给出 yes or no 的结论,那才是真的有问题,屈从于刻板印象绝不是我们的风格。 就像多少年来只要提到动画,国内主流认知总是单方面地认为「 是给小孩子看的」、更有甚者会和行为「 幼稚」 划上等号。但实际上,动画只是表现形式和内容载体,优秀的剧本和镜头语言、乃至超现实的画面能够带来的,可以远比真人实拍更有能量。 回到车上,汽车座舱也有着自己无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汽车座舱某种程度上是十分「 方便」 的空间,介于个人智能手机与家庭室内娱乐之间。停车场、地库车位、路边……汽车本身就是连接诸多现实地点之间的移动私密空间。汽车与驾乘者的绑定属性决定了,只要合法合规不违背公序良俗不给外人添麻烦, 汽车兼具了可移动的私密空间和设备综合体两种属性 。 图片来源:高通   其次, 汽车是先天的真实座舱 。对游戏稍有了解的朋友们,多少都能说出几款竞速游戏的名字:微软的《极限竞速》(Forza)系列、索尼旗下的《GT 赛车》(Gran Turismo)系列、还有已经沉寂许久的 EA《极品飞车》(Need For Speed)系列。和飞行摇杆之于飞行模拟/空战类游戏一样,尽管游戏手柄能玩,鼠标键盘能玩,甚至触控屏也可以;但最过瘾的,莫过于最接近真实操控方式的方向盘、档把和脚下的踏板。这么看的话,汽车座舱里手感最熟悉的几大件已经齐备了,连单独购入赛车座椅的预算都一并省了。 当然,用户视线到屏幕的可视角度,如果能够得到更好照顾的话就更好了。用户视线、操控设备与内容显示之间的三点一线,对模拟和竞速类游戏来说要更加合理。 Forza Horizon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