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da 电动化「押宝」中国,试图全面反击?

· Oct 14, 2021 333

10 月 13 日,本田联手其在国内的两家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共同举办了本田中国电动化战略发布会。在发布会期间,本田发布了全新的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战略:未来 5 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 10 款使用「 本田」 品牌的纯电动车型,2030 年后在中国推出的所有新车型均为电动化车型,包括纯电动 BEV、混合动力 HEV 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 PHEV 等。 为了配合电动化战略,本田官方发布了全新纯电动品牌「e:N」,正式开启了新一轮的电动车攻势。「e:N」 品牌下首款新车 e:NS1 和 e:NP1 分别将于今年的武汉车展和广州车展上正式亮相,后期由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于 2022 年春季量产上市。除此之外,基于「e:N」 系列的另外三款概念车也在这场发布会上进行全球首发:「e:N」 系列第二弹 e:N Coupe concept、第三弹 e:N SUV concept 以及第四弹 e:N GT concept,这三款车型的量产版将于五年内陆续上市。 中国市场已经不容本田迟疑 在 e:NS1 和 e:NP1 之前,本田也曾在国内投放过 VE-1 和 X-NV 两款电动车,不过挂的是理念和思铭的品牌。作为两款油改电的过渡产品,它们更多只是出于帮助本田赚取新能源积分,满足法规层面的要求。对于这些没有太大诚意和竞争力的产品,本田也没有选择让它们挂上本田的标志。在本田心目中,本田品牌素来是精品车的代名词。在性能上存在明显不足的油改电车型,不足以使用本田品牌的加持。 在刚刚过去的 9 月份,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国内广义乘用车销量为 160.6 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的销量达到了 27.6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200%,销量占比高达 17%。从企业销量来看,特斯拉、比亚迪以及蔚来、小鹏这样的纯电动车企,都获得了不错的成长。尤其是特斯拉在国内单月交付超过 5.6 万辆,其中 Model Y 更是以超过 3 万台的销量登顶国内 SUV 排行榜榜首,将哈弗 H6、长安 CS75、吉利博越、大众途观等一众 SUV 车型甩在了身后。所以说,此时的本田在国内市场抓紧投放有竞争力的纯电动车型,不仅能够满足新能源积分,更是一笔有利可图的买卖。 为此,本田甚至将中国作为其全面电动化转型的先锋市场:2030 年之后,本田在中国将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车,推出的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电动化车型。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为实现 2050 年「 碳中和」 和「 交通事故零死亡」 两大战略目标,在包含中国在内的先进市场,本田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销量占比规划为:2030 年达到 40%,2035 年达到 80%,2040 年达到 100%。 e:NS1 和 e:NP1 前景看好吗? 在造型方面,如果说三款概念车充满科技感,让人有一种血脉喷张的感觉,那 e:NS1 和 e:NP1 又把我们又带回了现实。毕竟概念车是概念车,量产车是量产车。不过这两款车型搭载的象征性的新车标并加入充满生命感的「Heart beat 心动交互灯语」 还是让我们比较期待的。在充电过程以多种多样的灯语表情,让用户能对充电状态一目了然,不仅实用性不错,也能够凸显车主的个性。 在整车平台层面,「e:N」 系列提供「e:N Architecture F」 和「e:N Architecture W」 两种不同驱动方式的纯电架构。其中前驱的「e:N Architecture F「 将在中小型车中搭载应用,而「e:N Architecture W」 包含 AWD 和 RWD 两个版本,将在中大车型上搭载应用。 先期投产的 e:NS1 和 e:NP1 将基于前驱的「e:N Architecture F「 智能高效纯电架构,这个架构将集成高刚性纯电动车专用车架、三合一高功率电机,以及最大续航里程超过 500 公里的大容量电池。作为一款针对家庭用户使用的车型,这样的续航里程足以满足日常通勤需求,并能够满足近郊自驾的需求。 中规中矩的智能网联技术,没有太大亮点 总体来看,本田打造了融合 Honda SENSING、Honda CONNECT 以及智能数字座舱为一体的全栈智控生态系统「e:N OS」,共同构成了其下一代智能网联技术的中坚。 在车联网方面,Honda CONNCET 3.0 纯电动车专用版本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本田最依赖的车联网产品。 在硬件层面,凭借同级车型最大的 15.2 英寸中控屏,以及 10.25 英寸彩色全液晶数字仪表盘,e:NS1 和 e:NP1 营造初了兼具智能感和未来感的数字座舱。 而在软件层面,自然流畅的 AI 语音助理、车家互联、能量管理、OTA 在线升级等 20 … 继续阅读

收购 ARM 恐落空,英伟达或错失「一生唯一一次机会」

· Oct 14, 2021 333

在去年曾经轰动一时的,彼时价值高达 400 亿美元的英伟达发起的对 ARM 的收购,目前来看正存在越来越多的变数。 继英国监管机构在 8 月份开启反垄断调查之后,原定于 10 月 27 日结束的欧盟反垄断审查,目前将被进一步延长至四个月,即便英伟达愿意将报价从 400 亿美元提升到 540 亿美元。除了英国和欧盟,包括美国和中国两国监管机构对于英伟达收购 ARM 也没有透露出太多积极的态度,因而这笔半导体行业最大的收购案最终成行的概率正在不断变小。 中立的 ARM 有多重要? 众所周知,ARM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全球超过 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 ARM 架构,也正是基于此,ARM 建立起了自己的应用生态,让其他芯片设计公司很难绕过 ARM,去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态。 而出现这种局面最大的原因在于目前芯片机构这种核心技术被极少数企业掌握,而在这些企业中也只有 ARM 愿意将其芯片架构对外授权,允许各大厂商基于其架构研发芯片,ARM 也因此在芯片市场享有中立性的位置。 在 2016 年将 ARM 收入麾下的软银,虽然在高科技公司中有多笔投资,但自身并不涉足芯片设计以及制造领域,因此 ARM 之前的中立性被得到了延续。而各大芯片企业也不会对此拥有明显的顾虑。 但英伟达就完全不同,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 GPU 和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占据全球独立显卡 80%以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时代,英伟达更是将包括 Mobileye 在内的竞争对手遥遥甩在了身后。 另外一方面,ARM 能够补齐英伟达在 CPU 领域的短板,让芯片领域诞生一家真正的巨无霸企业。 如果英伟达收购 ARM 成功,一方面英伟达将能够对其他企业使用 ARM 专利的芯片架构进行约束,虽然英伟达一直宣称其不会对其他芯片企业继续使用 ARM 专利技术设置任何障碍,但是这样并没有法律效力的保证,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意义。 因为英伟达完全可以垄断 ARM 的最新成果和自己的 GPU 技术结合在一起,打造出性能更加强劲的芯片。虽然英伟达一直声称其会保证 ARM 的独立性,但是要绕开这样的保证其实非常容易。两者之间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打造专属于英伟达的芯片就可以了。英伟达大可以将公司最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招揽入合资公司,并支付给 ARM 足够的费用,就能确保其他企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所以不要说欧盟和中国企业对英伟达的收购存有重大的顾虑,即便是同为美国的芯片企业,像高通、苹果、微软以及谷歌的母公司 Alphabet 等,都对这笔收购的完成顾虑重重,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的声音。即便不使用英伟达芯片的特斯拉,也明确反对英伟达对 ARM 的收购。 在他们的心里,一个像当前这样较为中立的 ARM,才能够打消各方的顾虑,确保自己的芯片设计业务能够平稳延续。 而英伟达的介入,必然会使得其能够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更早地获得 ARM 技术创新的成果,而非当前 ARM 愿意将这些成功同时让各大芯片企业共享。这种潜在的垄断可能性,都会让其他企业丧失进一步创新的可能性。 英伟达一生唯一的一次机会 既然 ARM 地位那么重要,那为什么软银要将这家公司出售呢? 其实中间最大的原因莫过于软银在去年 4 月发布的财报中,巨亏 7500 亿日元。因而软银才在去年 9 月,和英伟达达成协议,希望通过出售 ARM 来帮助自己尽快止血,把自己拖出巨亏的泥潭,稳定股价以及整个公司的局面。 此外,ARM 自身盈利不善,也是软银希望将其尽快脱手的关键。随着技术投入不断增加,当前 ARM 每年的盈利在 3 亿美元左右,这和之前软银 300 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 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英伟达 CEO 黄仁勋此前直言,当前收购 ARM——「 这是一生中仅有的机会」。因为错过这个机会之后,无论是软银自己回血成功,或是软银推动 ARM 独立或者拆分上市,都会让英伟达收购 ARM 变得遥不可及。 中国自动驾驶,也不希望英伟达一家独大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来说,激光雷达+视觉的状态感知技术路线基本已经得到确认,也有了不少量产化的解决方案。因而从硬件层面来说,最后一个障碍就是 AI 芯片。 AI 芯片的算力将直接决定自动驾驶系统能否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给到各执行机构足够的支持来实现纵向、侧向甚至垂向的调整。当前只有特斯拉通过自己设计专属的自动驾驶芯片,将英伟达扔在了一边。 但其他绝大多数车企,都还是需要依靠像英伟达这样的芯片企业所提供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据相关信息显示,包括蔚来、上汽智己、奔驰和奥迪都和英伟达建立了合作关系,因而在自动驾驶领域,英伟达即便不收购 ARM 也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而在芯片设计领域,尤其是自动驾驶相关的 AI 芯片设计领域,国内也正涌现出一大批芯片设计公司,在相关领域快速成长。 但无论是华为海思,还是地平线或者蘑菇智联,其本身都是使用了开源的 ARM 架构。因而一旦英伟达获得 ARM,那必然对相关芯片企业形成一种压倒性的优势。 更何况如果英伟达可以将 ARM 收购成功,美国将同时掌握 X86 以及 ARM 两种芯片架构,对于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与美国高科技公司开展正面竞争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未来大概率的情况是,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个独立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