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 Hyperloop 公司开始建造首个胶囊座舱,预计 2018 年初完工

· Mar 21, 2017

还记得 HTT 吗?在去年 GeekCar 主办的 MMC 大会上,我们和他们的两位高管聊了聊,并通过 一篇文章 对胶囊高铁项目、HTT 公司以及他们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解读。在上周的 BCW 上,我们有机会采访了 HTT 公司的 CEO Dirk,对他们的项目进展有了更新的了解。 首个全尺寸胶囊座舱发布 HTT 全称 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是一家从事研究 Hyperloop 胶囊高铁的公司。Elon Musk 在 2013 年提出 Hyperloop 这一公共交通概念,但因没时间投入而将这个项目开源。而 HTT 是最早开始研发 Hyperloop 的公司,他们通过众包众筹的方式汇聚了全球的精英,还对 Elon 的开源白皮书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和优化调整,希望将这一概念落地。 近日,HTT 的首个全尺寸胶囊客舱已经开始建造。车厢长度为 98.5 英尺(30 米),外半径 9 英尺(2.7 米),重 20 吨,可载客 28-40 人,其速度高达 760 迈/时(1223 公里/小时),一般波音客机的时速为 800-1200 公里。这个客舱是 HTT 与 Carbures S.A 公司合作建造的,后者专长于航空航天机身与新材料,在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及阿联酋等国设有生产中心及工程中心。这些政策导向性较强的国家也正是 HTT 寻求合作开发系统、实现产品落地的国家,两个公司的合作有一定的必然性。 Dirk 告诉 GeekCar,HTT 的首个胶囊客舱将在 2018 年初于法国图卢兹研发中心亮相,该客舱日后也会用于实际运营项目。此前,HTT 与劳伦斯· 弗摩国家实验室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 签署了独家协议,该实验室的被动磁悬浮技术将有助于 HTT 的胶囊高铁实现低造价。 Quay Valley 线路建设情况 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过,HTT 公司计划于 2016 年在加州 Quay Valley 完成 8 公里的测试跑道,而到现在仍未完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问了 Dirk 其中的原因。Dirk 表示该线路目前还在环境评估阶段,并未开始建造。Dirk 认为,Hyperloop 最可能先落地于法国图卢兹和阿布扎比。 HTT 的竞争对手怎么样了? HTT 成立之初,曾用 1 年多的时间研究 Elon Musk 的 Hyperloop 开源白皮书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随后发布了自己的评估结果。在结果发布后,出现了另一些研究 Hyperloop 的公司,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容易同 HTT 混淆的 Hyperloop One 公司。 该公司于本月初在内华达州首次进行了全规模轨道测试。被问及对该测试的看法时,Dirk 的看法是:内华达州和加州对于轨道建设的测试标准不同,并且该测试只是针对管道的测试。而 Hyperloop 的运行需综合考虑管道、客舱及管道与客舱的协同,单一的测试不足以说明问题。 建造胶囊高铁,挑战在哪里? Hyperloop 目前拥有 800 人团队,包括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交通规划以及施工专家。与这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合作,确实能够确保 HTT 更快、更好的实现 Hyperloop 项目。然而,在研发的过程中,政策法规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甚至可能成为阻碍。 目前 HTT 已与法国、阿布扎比、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签订协定,不过协定内容是进行 Hyperloop 的可实行性研究。通过可实行性研究后,在落地时还要考虑建造地的政策法规以及轨道建设标准…… 建造胶囊高铁,道阻且长,然而我们相信,科技一定会将我们带到未来。 原创声明: … 继续阅读

「GeekCar Daily」3.21:华晨宝马之诺 60H 上市; 正道集团与京威股份投资 120 亿元发展新能源汽车

· Mar 21, 2017 333

华晨宝马之诺 60H 上市 今天,华晨宝马之诺 60H 上市,这款车基于全新宝马 X1 打造,售价为 34.9 万元。之诺 60H 使用一台 1.5T 发动机和一台同步电机共同组成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综合功率为 151 马力。另外,纯电动模式下,之诺 60H 的最大续航里程为 60 公里。百公里加速 7.6 秒,综合工况下的最低油耗为百公里 1.8L。 之诺还能不能好,就看它了~ 正道集团与京威股份投资 120 亿元发展新能源汽车 昨天,京威股份发布公告称,京威股份与正道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投资 120 亿元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另外,双方还将着手实施正道集团 H600 新能源汽车及后续产品的量产事宜。目前,两家公司已经在宁波成立了合资公司,生产钛酸锂电池。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准备将合作领域扩展至电机、电控、增程器,并共同研发生产清洁能源汽车。 不说话,先看看。 特斯拉 Model S/X 总行驶里程超过 40 亿英里 上周末,特斯拉宣布,Model S/X 的总行驶里程已经达到 40 亿英里。去年 10 月,这个数据为 30 亿英里,而到了 12 月,则增长到了 35 亿英里。去年,特斯拉 CTO JB Straubel 曾透露,Model S/X 车型的总行驶里程已经远远超过 Roadster 车型。很多人还开始猜测,按照特斯拉的生产计划,等到 2018 年时,Model 3 的总行驶里程就将超过 Model S/X 车型。 已经算不清能绕地球几圈了。 Vattenfall 将使用宝马 i3 动力电池组打造能量存储设备 日前,欧洲能源公司 Vattenfall 宣布,他们将选用宝马 i3 车上的动力电池组来打造能量存储设备。Vattenfall 表示,他们将会采购 1000 个宝马 i3 上的 33kWh 电池组,然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建设一套能量存储设备,用来存储陆上风力发电厂收集到的能量,这套设备有 3.2 MW 的发电能力。 我们也想买一套,做成办公桌。 特斯拉刷新 1/4 英里直线加速记录 日前,特斯拉 Model S P100D 车型以 10.723 秒的成绩刷新了 1/4 英里直线加速赛记录,之前的记录 10.726 秒同样由 Model S P100D 保持。加速过程中,特斯拉为比赛用车开启了「Ludicrous+」 狂暴模式。另外,主办方还安排了雪佛兰 Camaro ZL1 和宝马 550i 两款车型一起进行比赛,不过这两款车型并没有击败特斯拉 Model S P100D。 快一点点也是快。 Uber 总裁 Jeff Jones 宣布辞职 日前,Uber 总裁 Jeff Jones 宣布将正式辞职。去年 8 月,Jones 辞去 Target 百货公司首席运营官一职,加入 Uber … 继续阅读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人机交互系统解析

· Mar 21, 2017

我知道这是一个会被「唾弃」的选题——明明是一辆以性感、运动为诉求的车,你跟我聊车里那块大屏幕和人机交互?疯了吧! 别急,听我给你讲道理: 首先,都 2017 年了,车里的大屏,以及它是不是好用,绝对是很多人买车时的考量指标之一。况且,Giulia 又是一辆主要卖给年轻人的车。 其次,正因为 Giulia 是一辆运动取向的车,所以人机交互好不好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你能不能专心于驾驶,如果不好用,绝对会给整体的操控感受拖后腿。 硬件 似乎运动取向的车都有趋同的人机交互设计,一坐进 Giulia,不用研究太长时间就能发现,它的屏幕控制逻辑很像宝马。非触摸屏,使用中控台的多维旋钮来对屏幕进行操作。在目前在售所有带大屏的阿尔法罗密欧车型里,Giulia 是唯一一个使用非触摸屏设计的,这可能会是这个品牌未来的设计趋势。 不过相比于宝马的 iDrive 和奥迪的 MMI,Giulia 的这个多媒体控制区,按键却异常的少,大旋钮旁边,只有 menu、option 这两个实体按键,按钮、旋钮的材质和细节,也没做太多设计: 相比之下,宝马三系是这样的(高配带手写、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奥迪的 S4 是这样的: 同样运动取向的马自达阿特兹是这样的(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感觉上,阿尔法罗密欧在设计 Giulia 的人机交互时,肯定是向其他品牌取过经了,不过又有所简化。 按键少了,大旋钮自然承担了更多任务,用过带手写功能的宝马 iDrive 旋钮的同学应该对它毫无陌生感,Giulia 的这个大旋钮,同样带有手写功能,不仅可以旋转操作,同时可以进⾏上下左右推动和按下的五维操作。 至于屏幕,Giulia 倒是很有原创性。设计师把 8.8 寸屏幕和中控台的轮廓结合到了一起,带来的效果就是让人觉得屏幕很大。屏幕不点亮时,感觉整个中控台中间位置都是一个整体,有一种很酷的感觉。而点亮之后,屏幕背景色是黑色,和屏幕以外区域相融合,相当于扩展了屏幕的边界。 屏幕不亮时: 屏幕点亮时: 实际表现: 我们分别在日内瓦车展以及北京的 Giulia 媒体说明会上试到了它的人机交互系统,车展时是英文/德文界面,在北京的时候车子是汉化过的界面,照片也是这两次分别拍摄的,所以会有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另外,据媒体讲解会上的工作人员说,那辆展示车上的中文系统以后还得进行重刷,所以现在难免有 bug。 Giulia 的中控屏界面不算花哨,基本色调是黑红白的搭配,清晰直观。 在主界面竖向分布常用功能模块图标,一个大大的阿尔法罗密欧车标作为衬底,用滚轮控制进入每个模块之后,又会出现新的界面,而操作这些单独功能的按钮也是竖向排列在屏幕左边,这也有点儿宝马 iDrive 的感觉。 不过,由于和 iDrive 相比缺少了几个常用功能的实体按键,所以在进行功能操作,尤其是在不同功能之间切换的时候,会有操作路径过长的问题(其实 iDrive 也有这问题)。 作为一辆欧系车,Giulia 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很多表现也比较欧系,比如输入导航目的地的时候,也得按照国家-城市-街道-地址这个顺序操作,而多维旋钮的手写功能可以在这一步发挥作用。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欧洲这种设置导航的方式会比较方便,但是在国内,大家更喜欢直接按兴趣点查找。其实 Giulia 也有兴趣点搜索功能,不过用旋钮输入拼音还是略有些繁琐,我们暂还没试到中文手写是否可用。 因为屏幕较宽,所以导航的时候可以进行分屏显示,在日内瓦车展的展车上我们能看到,屏幕右边会显示一个方形的地图或是路线引导,左边可以进行常规的交互操作。 除了中控屏幕,仪表盘上也有一个尺寸不小的彩色液晶屏,它可以显示导航路径指引的箭头以及多媒体信息。 Giulia 的一个缺陷是不带 HUD 抬头显示。对于一个运动型车来说,这有点遗憾,毕竟 HUD 放在这种车上更容易让驾驶员集中精神好好开车,而不用频繁转移视线去看屏幕。 另外,车机手机互联系统在这辆车上也是没有的,不管是 CarPlay 还是 Android Auto。不过可能这只是时间问题,毕竟菲亚特克莱斯勒已经加入了 CarPlay 阵营,在 CarPlay 支持的品牌列表里也有阿尔法罗密欧的标志(只是车型列表里还没有)。 总体上来说,Giulia 在人机交互、大屏使用体验上符合我们之前对它的预期。如果你有过驾驶宝马等车型的经验,那么对于 Giulia 的这套系统,应该会非常容易上手,不需要太多学习成本。Giulia 毕竟不是以车联网之类的功能为主打的车子,它的人机交互要为驾驶服务,不能喧宾夺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