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撕逼、合作……你忙着过春节的时候,错过了这些汽车科技大新闻
春节假期结束了,相信你已经迫不及待的想上班了(难道不是因为开工要发红包?),我们也会从今天开始恢复更新。 今天聊聊放假这几天里国外发生的大事儿,毕竟人家不放假,新闻还是持续产出的,而且其中有些事情还挺重要。 特斯拉改名了 前两天,特斯拉正式宣布更名,从 Tesla Motors 更名为 Tesla,拿掉了 Motors(汽车)这个单词。 这完全就是翻版了苹果当初的做法。2007 年 1 月 9 号,苹果把公司名从 Apple Computer 变为 Apple,拿掉了 Computer 这个词。这意味着他们从一家电脑公司开始变为一家消费电子公司。自此之后,苹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层面。 至于特斯拉,其实这次更名并不是没有预兆,他们在去年就已经把自己官网的域名从 teslamotors.com 变成了 tesla.com。 大多人对这件事的反应是,特斯拉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家汽车公司,在 Elon Musk 的心里显然有一个更加宏大的能源帝国梦想,尤其在他们收购 SolarCity、发布太阳能屋顶和新一代的家用储能设备 PowerWall 2 之后。当然,自动驾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别忘了特斯拉还说过自己将来要做基于无人驾驶的共享用车网络。 但是也有一种反面观点认为,特斯拉这次更名,是因为 Elon Musk 对主营业务信心不足,并且其他业务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电动车并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上的主流,而且那些传统主机厂也都在逐步实施自己的电动化产品战略;自动驾驶技术并不比谷歌等公司更强;SolarCity 一年内估值大幅缩水,商业前景黯淡…… 更名或许更利于融资。 不管怎么说,大过年的,我们还是祝特斯拉鸡年大吉。能不能成为第二个苹果?其实还挺让人期待的。 对了,在苹果更名的当天,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 关于自动驾驶的撕逼 除了更名,特斯拉还在忙另外两件事:一个是打官司,一个是撕逼,两件事都和自动驾驶有关。 特斯拉前 Autopilot 项目总监 Sterling Anderson 前一段时间从特斯拉离职,最新消息显示,他和原谷歌无车项目负责人 Chris Urmson 搞到了一起,俩人一起成立了名为 Aurora 的新公司,做的当然还是自动驾驶。 特斯拉这下不开心了。他们发现,早在去年夏天,这哥们儿就在和 Urmson 筹划新公司的事儿,但是当时特斯拉却被蒙在鼓里。 背着老东家跳槽,这种事太多了,但关键是,这是在自动驾驶行业,技术、人才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而这两者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而且,作为 Autopilot 前负责人,Anderson 知道关于 Autopilot 项目的一切,而 Autopilot 对于整个特斯拉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现在,特斯拉怀疑的是, Anderson 窃取商业机密以及特斯拉自动驾驶路测数据,于是特斯拉把他告上了法庭。 是敌人,也是故人…… 撕逼这件事上,特斯拉是冲着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Cruise 和 Otto 来的。这两家公司分别被通用和 Uber 以 10 亿美元、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要知道,前者不过成立三年,Otto 历史更短,成立还不到一年。 在特斯拉看来,像 Cruise 和 Otto 这样的「Small teams」,在技术上并不怎么厉害,居然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溢价太高。这样的收购非常不利于自动驾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这些初创公司的技术实力,我们觉得不能过于吹捧,但也不至于过分贬低)收购他们的 GM 和 Uber,某种程度上都算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尤其是自动驾驶层面。自己辛苦研发,对手却直接砸钱买技术快速赶上,站在特斯拉的立场上看,自然会觉得心里不太平衡。再把它和 Anderson 的自立门户结合起来,这里面的动机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砸钱行为有点像中超球队砸钱买内外援。很多内援动不动就以上亿的价格转会,这样的身价放到几年前来看完全是疯狂。但是存在即合理,大环境变了,而且好球员就那么多,属于稀缺资源,烧钱、抬价这种情况,完全正常。从另一方面来说,不管是美国的自动驾驶还是中国的足球联赛,烧的那些钱也不都是为技术或球员买单,还有很多附加效应。 Uber 牵手戴姆勒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戴姆勒和 Uber 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去年 7 月,戴姆勒计划将自己的打车软件 MyTaxi 和英国的竞品 Hailo 合并,以对抗 Uber,而这几天,戴姆勒却和 Uber 走到了一起。 双方合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自动驾驶——打造支持共享交通的自动驾驶汽车。 二者分工非常明确:戴姆勒造自动驾驶车,Uber 提供运营平台。双方共享。 此前,Uber 和沃尔沃已经在自动驾驶方面展开了合作,不过 Uber 在那个合作中的戏份更足:他们深度参与自动驾驶车的研发,相当于把自己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积累和想法,都往沃尔沃的 XC90 上面怼。 但是和戴姆勒的合作,从分工来看,双方会更加「各司其职」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自动驾驶、共享用车越来越热门的当下,不管是整车厂还是车辆运营平台,都在思考自己在未来的角色和定位,因此我们在过去一年看到了各种尝试,在这些尝试里,各个公司不断的探究着自己的边界。 这些公司都定位于「出行服务提供商」,既然这样,未来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寻找自己的最大价值,就需要在目前的各种尝试里慢慢找到答案。 另一个跑道的合作 另一个大合作来自于两家整车厂——通用和本田。他们宣布成立行业内第一家将氢燃料电池投入量产的合资企业。双方以 50:50 的出资比例,总共投资 8500 万美元。 通用在底特律南部有一家电池组装工厂,这个合资公司就会 base 在这个工厂运营。但是要让氢燃料电池量产,还得等到 2020 … 继续阅读
特朗普移民禁令之后,Uber 一条推特让自己损失 20 万用户
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人民开始陷入「 水深火热」 之中。在特朗普签署针对七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禁令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的反对之声达到高潮。 1 月 28 日,纽约的出租车司机们开始以实际行动,抵制特朗普的移民禁令,他们打算在 1 月 28 日 18:00 – 19:00 停止在肯尼迪机场接客。(利益相关:美国出租车司机群体中有大量外来移民)发起 1 小时罢工运动的,是纽约出租车工作者联盟,当时他们发了这么一条推特: 上面这条推特的大概意思是:司机们应该团结起来,抵制这种不人道的、违反宪法的行为。 资本主义的工会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一言不合就发起罢工运动。工人工资太低?罢工;特朗普禁止穆斯林入境?罢工。 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次「 工会活动」(也就一小时),Uber 却不识相地参与了进来。在肯尼迪机场打不到车的时候,Uber NYC 推特号发了一条信息: 主要就是说「Surge pricing(动态调价)」 在肯尼迪国际机场取消了,所以大家可能得多等会,要耐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吃瓜群众认为 Uber 这是在背后捅刀子,想趁机推广自己的打车生意。没想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 Uber,现在叛变革命了? 还没等 Uber 反应过来,愤怒的网友发起了「#DeleteUber」(删除 Uber)运动。更重要的是,一些大 V 也纷纷加入这次运动,晒出了删除 Uber 的图。 看看大家游行时愤怒的表情和举的牌子,就知道大家为什么反应如此激烈了: 根据《纽约时代》的报道,最终有超过 20 万人删除了自己的 Uber 账户。在删除 Uber 之后,很多人加入了 Lyft 的阵营。在这几天,Lyft 在 Apple Store 的排名最高曾爬到过第四,超过 Uber。另外,Lyft 还玩了一把借势营销,向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捐款一百万美元。 愤怒的用户们转投 Lyft 的时候,也不忘给 Uber 个差评,在 Uber 的用户评价中,最近基本全是一星评价+骂街。 截止到今天,Uber 在 App Store 的评分平均只有两星: 为了安抚群众情绪,Uber 设立了 300 万美元的基金,用来为司机们提供法律援助,包括翻译服务和全天候电话咨询。 其实大家抵制 Uber 的另一个原因,就是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是特朗普商业顾问团的一员。Kalanick 于 2016 年 12 月加入特朗普的顾问团,当时特朗普已经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目前,特朗普的顾问团还有特斯拉 CEO Elon Musk,通用 CEO Mary Barra,百事可乐 CEO Indra Nooyi,沃尔玛 CEO Doug McMillon,迪斯尼 CEO Bob Iger… 在吃瓜群众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 站队」 行为。所谓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也难怪广大群众抵制 Uber。 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之外,Uber 内部员工也对 Travis 的站队行为不满。在这周二的会议上,至少有两位员工问起 Travis 为什么不退出顾问团。周三,Uber 的员工们还写了一封长达 25 页的《致 Travis 的一封信》,来控诉 Travis 的行为如何影响员工们的心情。 周四,Travis 宣布退出特朗普顾问团。 但 CEO 们不是这么想的,出了#DeleteUber 这件事后, Travis 说:「 加入特朗普的顾问团,并不意味着为总统背书。很不幸的是,人们误解了这件事。」 Elon Musk 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还特地发了一条长推特,来说明他为什么继续留在特朗普的顾问团中。大概意思是:我和其他的 CEO 们,将会就移民禁令问题向总统提出反对意见;加入顾问团并不代表我同意政府的决策。 其实老板们也挺无奈,万万没想到遇上这样一个总统。更尴尬的是在特朗普的竞选期间,不少硅谷大佬是反对特朗普的。 话是这么说,但是仔细想想,没有哪个老板敢和总统作对。想想特朗普的几条推特,就让车企老板们把几亿美金投资转回国内。相比之下,体量小得多的 Uber、特斯拉又能如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