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周记】那几款新车,有没有给你败家的冲动?

· Aug 31, 2014 333

这礼拜,我的朋友圈被两个地点刷屏,一个是瑞典,一个是成都。 我在北京,一边羡慕着这些人,却又一边感叹:当个汽车媒体人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看见的是他们在朋友圈发各种吃喝玩乐,但是又看不见他们在凌晨躲在酒店默默赶稿,删了写,写了删。 北欧奢华 XC90 在时隔 12 年之后终于迎来了换代,这次换的彻头彻尾。平台、设计、动力、内饰,都是全新的。XC90 对沃尔沃来说意义重大,通过发布这款新车,沃尔沃希望传达出一种新的品牌形象。XC90 可以看做是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五年之后给大家交的一个作业,从朋友圈的反馈来看,这份作业的分数挺高的。 我们用播客、文章、微博直播等形式报道了这次发布会,可能你得问,这几天你们天天叨叨 XC90,不嫌烦么?这么说吧,一方面,对于一个汽车科技媒体来说,沃尔沃的路数很符合我们的口味,另一方面,这次 XC90 的发布不管是对这个品牌还是对整个汽车圈,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事件,因为它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是全新的,这样的车型现在真的很难遇到,也很少有车企能有这么大的魄力和决心在一款车上做这么多改变,所以我们觉得,这件事很值得说说。 更多阅读:《全新沃尔沃 XC90:北欧奢华和科技浪潮的强势合体?》《沃尔沃 SPA 模块化平台:独立宣言里的基本纲领》《沃尔沃全新 XC90,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安全的 SUV》成都车展 朋友圈里一部分同行去了瑞典,更大的一部分去了成都。那儿的车展在这个礼拜也吸引了不少眼球,一些新车甚至新品牌选择在成都车展发布或上市。各位老湿赶场似的穿梭在各个展厅,文章一篇接着一篇。想必成都这几天的酒店宾馆、特色小吃又着实赚了一笔吧?车展看着挺高端的,但是有人说,媒体日之后,车展马上变成了展销会。好吧,可能地方性车展都是这个节奏?真的不要啊……对了,Sid 同学也去成都参加了一场 MINI 的活动,等他的文章吧。这可是对 MINI Cooper S 赞不绝口的一位同学…… 「 小 S」 来了 这周另外一件大事,是奔驰全新 C 级的上市。我们并没有到现场参与其中,但是谢谢各位自媒体人,你们的文章绘声绘色,很好的传播了这次发布会的「 盛况」。不过说真的,从描述来看,新 C 的发布会真的是花足了心思,跟别人不太一样。希望下次不管哪个品牌再有这种策划新颖的发布会,一定要叫上 GeekCar 去看看。说回车本身,新 C 级我个人非常喜欢,不管是精致的内饰还是优雅的外观,都足够吸引人。可是,在对产品本身没有太多异议的时候,价格成了大家意见分歧的重点。圈内人觉得价位合理,而圈外人一致喊贵。奔驰,难道你还想走大幅降价的老路吗? 总之,这完全是汽车占主角的一周。你想问,那科技去哪了?答:要不是有科技在背后默默推动,你哪里来的败家冲动?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最棘手的 6 个问题

· Aug 31, 2014 333

谷歌的无人车被大家炒得滚烫,「 无人车=未来」 基本是毫无疑问的。无人车将会在未来 10 年或以后成为「 街车」,到时候如果路上还有哪位亲还在驾驶自己的车,一定会吓到周围的小伙伴们。 最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对谷歌无人汽车目前尚不能解决的挑战进行了剖析,以下这 6 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些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天气 天气如果都是阳光明媚、温度适宜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对 HAL(硬件抽象层)这么依赖,也就没有必要讨论天气这一点了。生活中我们要时常靠汽车在雨雪等糟糕的天气中行进,1.0 版本的驾驶驱动软件会根据外部状态的变化来反应:什么时候防止汽车各种零件管道结冰,如何在识别出大雪覆盖下的车道线,以及怎样轻松应对湿滑的路面。 无人驾驶汽车对此还不能很好的应付。实际上,谷歌的无人汽车至今都没有在大雨中进行测试(更不用说大雪天气)。谷歌无人汽车项目主管 Chris Urmson 告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为了安全原因,目前还没有进行「 恶劣天气测试」 这一步。」 坑洼路况 避免坑洼不仅仅是意味着保证你杯座里的咖啡不会洒出来,路上的坑洞会让你的车轮很难受。Chris Urmson 承认谷歌无人车目前还不能识别路面上的坑洼以及人工开口,除非标记了交通锥标。 那些未被 Google 完全测绘的道路 无人驾驶汽车对于不可预知的东西目前还没有敏捷的「 大脑」 来处理,这些都依赖于人工驾驶的道路测绘汽车收集的详尽信息。谷歌街景,意味的是千万倍的的细节。《MIT 科技评论》写道:「 每次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前,都在特定的路线上进行了复杂的准备,包括车道都进行了广泛仔细的地图测绘。」 从装有各种传感器的汽车里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要经过计算机和人工的「 米」 级的细化确认,这项工作比单纯的谷歌地图要困难得多。 不幸而可笑的是,在美国(其他国家情况更甚之)只有很小一部分的道路现在被谷歌无人车用来做试验性使用。(虽然未来机器人会拓宽这些未知领域)未来无人车面对的是:想去哪里就得去哪里,这该如何实现呢? 道路建设 对于上述几点,糟糕的路况、没被测绘的道路暂且不论,你每天行驶的路口和路线也会变化,因为道路本身可能不时在变化。道路建设包括车道改道、绕道、交通路线选择、临时停车点,以及各种你意想不到的改变。这些改变中,一些可以被谷歌无人车的传感器拾取,因为无人车能够学着认识各种标识(即使是在它不熟悉的场景)。但是更为复杂的改变,例如「 四向停车」 标识等就会使得汽车变得比较「 反应愚钝」。谷歌方面表示将会用更具有迷惑性的东西对其无人车进行测试,Urmson 也提到「 谷歌可以识别各种未被地图绘制的停车点,并且即使错过一个识别点,也能够根据周围的交通状况及时安全地停下来…」 对此,真的能保证这样吗?至少目前来说,我们只能「 呵呵」 对之。 「 讨厌的」 行人 路上的行人毫无疑问是最令无人汽车技术头疼的因素了:监视随时出现在马路边上或是横穿马路的人制造了大麻烦。谷歌目前只能简单地把行人按照移动的柱状模糊图像来进行处理,这也就意味着(谷歌方面也承认),谷歌的无人车暂时还不能正确分辨出路边正在执勤的交警。 这一点对于行人、骑车者、道路工人、交警,任何在路边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坏消息,未来无人汽车怎么和谐的和行人分享这个道路系统,目前仍不明朗。 无人车也无助于解决交通拥挤 工程师们肯定会让无人汽车解决更多的问题,不过交通拥挤这一最大的问题也许仍然不能够被无人车很好地解决。谷歌向世界展示的「 考拉」 模样的高尔夫球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无人车仍会占据路上的空间,仍然需要停车点。 会更安全吗? 沃尔沃(这个一向以安全为核心关注点的汽车厂商)承若 2020 前将会实现「 零伤亡」,这将会大大减少美国每年 33,000 例的马路死亡。不考虑人为操作错误引发的事故,仍然有大约 3,300 个道路死亡案例需要思考。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过这个数字还是 6 倍于死于公交汽车事故的人。 如果你想要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最安全的做法仍然是「 跳过汽车,选择公共交通。」 尤其是考虑到无人驾驶汽车还不能应付雪地这样的障碍。 除非无人驾驶汽车以后可以通过导航安全地在复杂世界里自由穿行,能够找到停车场,克服雨雪,以及道路上的各种瓦砾等路障,各种数不清的让你分心的东西,而不需要我们人工来应对这些。 Chris Urmson 说:「 谷歌无人车最好是在我 11 岁的儿子合法获得驾照的那年(5 年以后)上路…」 但是对于谷歌以及其他厂商的无人车来说,终极目标是要让一个「 笨蛋」 都能自信地坐在车里面出去兜风。

看,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混合动力系统

· Aug 31, 2014

关于混合动力,你能想到的最复杂形式是什么?一个电动机一个汽油机?得了吧,那是最基本的。传说中配备了轮边电机的比亚迪?确实挺牛逼,不过那是未来某一天才会发生的。今天要说的这套混动系统,可能你从来没特别关注过,不过它却是市面上可以买到的。 猜猜是哪款车?算了,估计猜不出来。我还是直说吧:讴歌 RLX Sport Hybrid。 四核动力 之所以说它拥有市面上最复杂的混动系统,是因为这辆车有四个动力来源!其中包括 1 个汽油发动机,以及 3 台电动机。 汽油机排量为 3.5 升,能提供 310 匹马力。按理说,这个动力水平对于一款将近 5 米长的车子来说已经足够,但是,讴歌又在这车里塞进了 3 台电动机,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搭配的时候,我都有点惊了。 这三台电动机是这么回事:一台 35 千瓦的电机装在前部,可以输出 47 匹马力。另外 2 台功率为 27 千瓦的电机装在后轴,给两个后轮提供动力,类似轮边电机。 前面的电机主要用于低速驱动、补偿换挡时的动力缺失、回收制动能量以及给电池充电,这和大多数混动系统里电动机所扮演的角色一样,而后轮的两个电机才是玄机所在。这两个电机可以分别输出不同的扭矩,这样的话两个后轮的转速就可以被独立控制。 在弯道的时候,这个特性可以充分的用来对付转向不足,完全是一个高级的差速锁。直路上,这四个动力源总共能发挥出 377 马力的动力,最大扭矩达到 510 牛米,官方的 0-60 英里/时加速成绩可以达到 5 秒。 和普通的混动车型一样,这辆 RLX 也具有纯电模式,这种模式下它的最高车速可以达到 50 英里(80 公里)/小时。不过,别指望纯电模式能维持多久,因为它的电池组容量只有 1.3kWh。这个电池组被安放在后座后面,总重量不过 30 公斤。 讴歌给这一整套系统起了个名字,叫做 Super-Handling All-Wheel-Drive,简称 SH-AWD,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这套系统的主要用意其实是加强车子的操控性。否则,如果单纯为了省油的话,后轮的两个电机完全可以去掉。现在这种设计就是在追求操控的同时,顺便把动力和油耗的数据做得好看一些。 RLX Sport Hybrid 这台车,既有普通混动车的优点,又结合了纯电动车的一些基因,比如,很容易想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奔驰的 SLS 电动版,这款车采用四个轮边电机作为动力源,是真正的「 四驱车」。 对了,顺便说一句,这台车上的 3.5 升 V6 发动机支持闭缸技术,轻踩油门的时候,它可以轻易的关闭一半的气缸。还有,这个车的变速箱是 7 速双离合啊。 为什么是本田? 没看错,是本田,因为讴歌也属于本田。追求驾驶乐趣是他们的品牌特色,所以开发出以操控为取向的混合动力系统也不足为奇。 其实,和欧美厂商以及丰田的混合动力方案相比,本田一点也不落后,甚至更加具体,他们提出了三种不同档次的混动解决方案: 用于低端车型的:使用一颗电机的 i-DCD(Intelligent Dual Clutch Drive,智能双离合驱动)系统,主要用在飞度、思域等车型上。 用于中端车型的:使用两颗电机的 i-MMD(Intelligent Multi Mode Drive,智能化多模式驱动)系统,主要用在雅阁等车型上。 用于高端车型的:使用三颗电机的 Sports Hybrid SH-AWD,也就是讴歌 RLX 用的这套方案。 分的这么细致,可见本田对待混动态度还是挺认真的。但是我更期待比亚迪,他们对于混动也有着类似的规划,但愿承诺过的车型早日上市。「 为什么是本田?」 这个小标题其实还有后半句话:「 更应该是比亚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