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哥本哈根车轮」的 Superpedestian 公司要进军共享单车行业了?

· May 25, 2018 333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研发「 哥本哈根车轮」 的美国智能自行车制造商 Superpedestrian 公司。 三句话简单了解一下「 哥本哈根车轮」: 「 哥本哈根车轮」 第一次被提出的时间是在 2009 年——联合国哥本哈根环境峰会前后。 发明者是麻省理工大学(MIT)感应化城市实验室副主任 Assaf Biderman 等人。 「 哥本哈根车轮」 是一款自行车辅助工具,可以把自行车改装成混合动力自行车。车辆制动或者下坡时可以把能量储存到内置电池里,上坡或者疲劳时内置电池中的能量可以提供前行的动力,也就是「 自行车增力技术」。 先来看看它的构造: 整个「 哥本哈根车轮」 由这些部件组成:车轮、辐条和外壳、环境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电池、旋转套件、电机、内部中心齿轮、扭矩传感器、静电外壳、扭矩臂。 当时,「 哥本哈根车轮」 还只是一个刚刚被研发出来的、不成熟的产品。Biderman 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创办了 Superpedestrian 公司,后来也陆续推出了几个版本的「 哥本哈根车轮」。 2013 年,公司推出了早期版本的「 哥本哈根车轮」。简单来说,就是一款内置锂电池的自行车后轮,可以进行充电,原理依旧是「 自行车增力技术」。 这款车轮约重 12 磅(5.4kg),带有一组齿轮,售价 699 美元(按当时汇率约 4265 人民币),公司会根据客户需要提供更多的齿轮组,不过价格也会相应提高。 除此之外,这款车轮里还加入了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监控用户的健康,检测海拔、卡路里消耗等数据,还可以近车自动解锁、离车自动上锁。 不过,这款「 哥本哈根车轮」 推出后的表现并不理想。售价高、重量大,性价比不高,是它的致命缺点。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在 2017 年,Superpedestrian 公司又推出了新版本「 哥本哈根车轮」。 这款车轮重约 16.8 磅(7.6kg,又沉了…)内置一个功率为 350 瓦的电机。售价为 1500 美元(约 9585 人民币,又贵了…)除了老版本的功能之外,新版本增加了自我诊断系统以及监控车轮健康情况的功能,用户需要下载相关应用程序,在车轮受损或者需要维修时,应用程序会自动弹出提醒。 在推出新版本之后,依旧没在市场上引起太大反响。Superpedestrian 公司又沉寂了,迟迟没有未来产品和公司发展的信息传出,直到最近… 他们好像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把目标转移到了共享单车市场。 别误会,他们并不是要做共享单车,他们的定位是:共享单车的零部件供应商。 这里就牵扯到「 哥本哈根车轮」 背后真正的巨大意义:帮助建立数据库。这些车轮可以从用户走过的几百万公里路程中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包括车辆的自我诊断和健康情况。如果把这项技术用在共享单车上呢? 拿中国市场上的共享单车来说,报障、回收、维修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身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报障,几乎全部靠兼职维运人员每条街找损坏车辆。「 检修」,不管从效率还是用车成本上考虑,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公司创始人兼 CEO Biderman 表示:「 我们公司的技术可以解决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严重问题。「 哥本哈根车轮」 中用到的技术,可以通过自我诊断,自我保护,自我校准来进行自我管理,然后连接到可以为整个车队提供服务的远程维护系统。 如果在检修过程中,主要依靠用户或者维运人员来报告故障,那效率也太慢太迟了。通过我们的技术,可以知道每辆车内每时每刻都发生了什么,可以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大部分问题。」 他还表示:「 尽管这项技术最初是为电动自行车设计的,但是经过研发,也可以适用于电动摩托车以及任何轻型电动车。」 最近,Superpedestrian 公司宣布,获得 1650 万美元的融资,用于进一步开发这项新技术。算上之前几轮筹集的 2750 万美元,公司融资总额已经达到了 4400 万美元。 的确,对于共享单车公司来说,车辆的安全可靠应该放在第一位,Superpedestrian 的这种发展思路似乎可行。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共享单车公司来说,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也同样重要,他们会为这项技术买单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蔚来 ES8 交互实测:人机交互的新玩法

· May 23, 2018 333

「 嘿,NOMI,我有点冷。」 「……」 「……」 20 秒之后 NOMI 眨着眼:「 已经为您调高了空调温度。」 虽然车辆没有立刻对指令做出反应,但我的第一感觉不是「 这辆车的人机交互系统反应有点慢」,而是「NOMI 好呆萌,还得反应一会儿。」 想必,这种情感代入除了蔚来 ES8,其他车辆是做不到的。 把人工智能伴侣搭载到量产车上,蔚来是第一个。 除了人工智能伴侣 NOMI,蔚来 ES8 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包括了 10.4 寸中控大屏、8.8 寸液晶仪表盘、HUD。 先来认识一下 NOMI 吧: 半圆的脑袋和一张圆脸,可爱萌。一个上车会转着脑袋说「 你好」、下车会挥着小手说「 再见」 的萌物。让车内的语音交流对象不再是冰冷的空气,让人有了交流互动的欲望。不过,可爱只是他的表面,下面,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NOMI 目前能做的事和以后要做的事 NOMI 的语音系统架构等基础功能来自科大讯飞等供应商,蔚来自己根据车辆使用场景,做了定制化的改良。在自然语音交互上,蔚来做的还不错(特斯拉 Model X 识别不出的导航地点,未来 ES8 可以识别出),要指出来的是,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能使用多轮语音交互(每次指令都要说唤醒语「 嘿,NOMI」)。目前,系统只支持普通话,以后会陆续支持多种口音和方言。 NOMI 使用的是云端服务器,像文章开头的对话一样,它的反应速度依赖网络通畅度,如果你使用的是 4G,没问题,反应速度会很快。但如果到了信号不好的地区,那反应速度就……不过,蔚来表示,在以后的迭代中会把一些基础指令放在本地引擎中,让车主使用更方便。 在硬件方面,蔚来在座舱的上前方和右后方分别设置了两个麦克,用于声源的定位。在驾驶舱的每个人都可以跟 NOMI 进行互动,它可以分辨出声源的位置并把头转向下指令的人。另外,蔚来表示现在可以体验到 NOMI 十几种表情,下次会更新到上百种表情,最终会达到表情库里有上千种表情。这次体验,我们只看到了 NOMI 的一些常见表情,挥手、眨眼、大笑等,一些出现时机不好掌握的表情,比如喝果汁、戴口罩等表情没有体验到。 NOMI 还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车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蔚来的 APP 来训练 NOMI,可以跟它使用「 暗号」 来交流,也可以给它改名字。(题外话,北京车展的时候有人给 NOMI 改了名字之后就走了,导致工作人员无论如何也无法唤醒 NOMI,最后只能通过重刷系统来解决。这是一个漏洞,蔚来应该在中控大屏上增加改名功能,否则改名字就成了件麻烦事。)除了 NOMI 之外,蔚来 ES8 上 10.4 寸的中控大屏也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它的页面布局十分清晰,分工明确,美中不足的是边缘的黑框不太美观,降低了科技感。主界面一共有三页,通过左右滑动来切换页面。 整个屏幕的上下边缘显示了 Wi-Fi 信号、时间、空调温度等基本信息。屏幕下方的旋钮两侧各有一个按键,旋钮控制音量大小。按下旋钮左侧的主页面按键,可以回到零页,右键可以切换到一个多功能界面,基础功能通过矩阵式排列整齐的显示了出来,比较方便操作。 零页的功能最常用也最简单。屏幕上方三分之二的面积是导航功能,常用路线、最佳路线这些功能就不必说了。屏幕下方三分之一的面积是「 听歌」 和「 天气」 功能。 负一页显示了与车辆配置相关的基础功能,有窗、锁、灯、舒适、驾驶和其他六个选项。「 窗」 有关窗、透气、通风三个选项来控制开窗大小,还可以进行自定义设置;「 锁」 有车门儿童锁、车窗儿童锁、安全箱锁和后备箱锁等功能,还可以设置近车自动解锁、离车自动上锁等无钥匙进入功能;「 灯」 可以控制氛围灯颜色亮度、以及智能大灯等功能;「 舒适」 有座椅按摩的功能,可以调节模式(体验了最大力度也很温柔),不过只有主驾驶和副驾驶能有这种待遇;「 驾驶」 功能可以切换车辆舒适或者运动模式、并提供了一些辅助驾驶功能的设置;「 其他」 里可以控制后视镜倒车下翻和停车收起、雨刮的开关和空气净化等功能。 一页的布局和零页相同。屏幕上方三分之二的面积是车辆状况,显示了车辆的健康状况、总平均电耗、剩余里程和可用流量。屏幕下方三分之一的面积是用来连接手机的「 蓝牙」 功能和「 播放视频」 功能。在这里要说的是,视频播放平台使用的是爱奇艺平台,如果你有会员,可以在车内看大片。除了要歪着脖子看屏幕,「 观影效果」 还算可以。 蔚来 ES8 的液晶仪表屏和大多数车辆的不太一样。首先,它采用了 8.8 寸的液晶仪表屏,比大多数车辆 12.3 寸的液晶仪表屏尺寸要小;其次,整个屏幕与中控台是在同一平面上,驾驶员可以更直观的看到车辆信息。界面没有多种 UI 风格可供切换,显示的也都是一些常规信息,不过还算简单清晰。 HUD 的画面可以直接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清晰度还算不错,但是这次没有深入体验到 HUD 的动态变化。 另外,作为车辆智能化一部分的 NOMI Pilot 这次依旧没有开放。蔚来表示,自己是上海首个拿到路测牌照的公司、是北京首个拿到路测牌照的整车厂,NOMI Pilot 目前还在研发中。并没有透露时间点以及具体进展,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在车辆后续的 OTA 更新中看到它。 总体来说,蔚来的人机交互还是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是 NOMI 这样的实体人工智能伴侣,更好的沟通了人与车之间的感情,让交流更加自如。尽管 NOMI 现在的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不过依照蔚来注重用户体验的作风来看,以后,蔚来的人机交互可能会自成一派,成为典型代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当初众筹成立的瑞典初创公司 Uniti,发布了城市电动原型车

· May 18, 2018 333

当初通过众筹起步的瑞典初创公司 Uniti 居然还活着,继去年发布城市电动概念车 Uniti One 之后,最近又公布了原型车视频。 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有简单介绍过,摘取重点复习一下: Uniti 公司通过网络众筹 120 万欧元起步(资金来自 15——18 岁年轻人)2017 年推出概念车 Uniti One,搭载 22kWh 电池组,续航 300 公里 预计售价 1.99 万欧元以下(约合 2.34 万美元,15 万人民币)未来还会推出 4 座和 5 座车型,预计将在 2019 年交付上市 这就是 Uniti One 概念车: 值得欣慰的是,这家初创公司没有销声匿迹,还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次他们公布了 Uniti One 原型车视频: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车钥匙类似一张卡片,驾驶员通过「 刷卡」 上车。从外观上看没有太大的不同,内部座椅也保留了概念车的座椅。车辆内部没有给出具体的镜头,只能推测出原型车依旧保留了 U 型方向盘,方向盘两头的触摸按键分别提供娱乐功能和灯光等基础功能。 原型车依旧采用了 22kWh 的电池组,续航里程为 300 公里。另外,还配备直流充电功能,充 30 分钟可以增加 2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在「 运动模式」 下,0——80 公里/时加速时间为 3.5 秒,最高速度可以达到 130 公里/时。 预计售价依然保持在 1.99 万欧元以下(约合 2.34 万美元,15 万人民币),未来推出的车型售价可能低至 1.49 万欧元(1.75 万美元,11.2 万人民币)。 目前,这家公司已经与西门子、库卡机器人、博格华纳、Fanuc 机器人等供应商了建立合作关系。不过想要在 2019 年上市并交付给客户,还是有一定难度。 看到这辆车,越来越觉得我们是巨大城市里的蚁族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特斯拉 Autopilot 事故频发,但他们好像并不准备完善驾驶员注意力保持系统

· May 16, 2018 333

对特斯拉来说,今年真的是举步维艰的一年,比如频频发生的特斯拉事故,让人不禁质疑特斯拉汽车到底是否安全可靠。 今年 1 月初,在加州洛杉矶卡尔弗城,一辆 Model S 撞上了停在路边的消防车;3 月中旬,在旧金山,一辆 Model X 撞上了高速公路隔离带后起火燃烧,司机当场死亡。经调查,两起事故的车辆都处于 Autopilot 模式。 最近,在美国盐湖城郊区,又发生了一起疑似与特斯拉 Autopilot 有关的事故。一辆 Model S 以 60 英里/时(96 公里/时)的速度撞向了一辆正在等红灯的消防车。虽然这起事故仍在调查中,但又一次的把 Autopilot 送上了风口浪尖。 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就提出了关于 Autopilot 安全性的问题。Elon Musk 是这样说的:「 这些严重事故大部分都发生在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身上,这种盲目自信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他还重申了自己的观点:「Autopilot 比任何传统汽车更加安全。」 其实,有关 Autopilot 安全性的讨论,在特斯拉内部一直存在。最近,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特斯拉的文章,其中说到:Autopilot 团队曾经考虑过在驾驶员注意力保持系统中加入眼球追踪和方向盘压感传感器,来保证驾驶员在途中始终保持双手放在方向盘上、时刻关注路面的状态,但是这一方案因为成本问题被 Elon Musk 否决。 随后,Elon Musk 就在推特上回复了这篇文章。 「 他们说的根本不对。特斯拉没有采用完全是因为这些技术对驾驶员来说没有用。而且华尔街日报没有提到特斯拉是道路上最安全的汽车,所以这篇文章完全是在胡说。」 他还说:「 我们接受批评和建议,不过我们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处于为客户最佳体验的考虑,而不是出于任何其他原因。 确保驾驶员在使用 Autopilot 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很重要,所以我们也在不断的研发设计,来升级车辆对驾驶员的警告,提醒他们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比如,如果驾驶员忽略了车辆的重复警告,车辆就会禁止驾驶员重新连接 Autopilot。 我们已经探索了很多技术,并从中选择了方向盘压感传感器和视频音频警报相结合的方案。当然,我们还会不断的评估新技术。 特斯拉 Autopilot 不可能防止所有事故的发生。但是,配备 Autopilot 的车辆发生致命事故的可能性会降低 3.7 倍。」 从 Elon Musk 的回复简单概括来说就是:Autopilot 会让车辆更安全,我们否定眼球追踪和方向盘压感传感器技术是我觉得他们压根没用。 虽然 Elon Musk 避开了成本方面的讨论,不过,想要加入这些技术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而 Elon Musk 现在的注意力还在 Model 3 的产能上。 抛开特斯拉为什么不采用这些技术的真正原因不说,单说眼球追踪和方向盘压感传感器技术,尽管这种驾驶员注意力保持系统确实有点「 烦人」,但事实上还是很有效的。 打个比方,通用去年发布的凯迪拉克 CT6 车型上搭载的「Super Cruise」,其中的驾驶员注意力保持系统就是采用了眼球追踪技术和方向盘压感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方案。新款 CT6 上面多出了方向盘警示灯带,和两个分别拍摄驾驶员眼部和面部的摄像头。通过分梯度的警示,来达到提醒驾驶员时刻注意前方道路的作用。 从 2016 年,特斯拉 Autopilot 致死事故开始,到今年 5 个月之内发生 3 起事故,Autopilot 给特斯拉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现在,特斯拉就像是一个有着不少短板的木桶,因为短板效应,Elon Musk 自然是要从最短的一块板——Model 3 的产能问题先入手解决。Autopilot 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往后拖拖。 当初在命名时,一向激进的特斯拉觉得这个系统最终能实现自动驾驶,于是直接命名为 Autopilot。尽管特斯拉在 Autopilot 的说明书中,说明了这个系统是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仍要把手放在方向盘上、时刻关注道路,但毕竟不是人人会看说明书。 前段时间,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也开始对特斯拉 Autopilot 性能展开了调查。 现在,对于特斯拉 Autopilot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入更多的摄像头和传感器来升级系统(面临车辆成本提高问题),或者干脆改掉这个系统的名字,直接命名为辅助驾驶系统,避免大家对系统功能的误解(Elon Musk 这么傲娇,应该不会改)。 总之,特斯拉 Autopilot 事故频发,再不采取措施升级驾驶员注意力保持系统,不光消费者不买账,NTSB 也不会买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Uber 飞行出租车」可能长这样,但是它比无人驾驶网约车更难实现

· May 11, 2018 333

「 极客汽车」,直升机和飞机领域我们是不掺合的。至于「 空中出租车」,我们还是得好好说道说道。 5 月 8 号,Uber 举办了第二届「Elevate Summit」 年度峰会,邀请了包括汽车制造商、监管机构、投资商、供应商、政府在内的多个部门,共同探索「 城市空中出行」 的未来,并在会上公开展示了「 空中出租车」 的原型。 其实在 2016 年,Uber 就提出了「 空中出租车」 这个概念,并建立了「Uber Elevate」 项目,来研究载人飞行器;去年,Uber 还与美国宇航局签署了「Space Act Agreement」,计划为「 空中出租车」 开发一套交通管理系统。 做了这么多准备,那么 Uber 设计的这款飞行器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这款飞行器乍一看像一架无人机,都采用了四旋翼结构,比单个旋翼更加安全。Uber 的城市航空负责人 Erlich 表示:这些旋翼将使用分布式电动推进器(DEP),有利于节能、提升性能、减少噪音,Uber 已经聘用了该技术的发明人。 客舱部分与现在飞机的客舱基本相同,固定机翼用来帮助飞行器在空中滑翔。在飞行器的尾部还设置了一个螺旋桨,用来提供向前的动力。 这款飞行器将使用电力驱动,不排放任何污染物;在 300——600 米的低空飞行,每小时可以垂直起降 200 次,每次用时 24 秒;最初会配备飞行员引导,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动驾驶。 既然是「 空中出租车」,使用上还是围绕着现在的叫车方式。下载一个 Uber App,开启定位,Uber 会给你推荐一个最近的「停机场」,你可以去那里乘坐 Uber 的「 空中出租车」。输入目的地之后,Uber 会再给你推荐一个离目的地最近的「停机场」。最终到达目的地,一定是交给其他陆地交通工具,也很有可能 Uber 会使用它的自动驾驶车或者共享单车来开展「 最后一公里」 服务。 至于定价,Uber 表示在共享模式下,「 空中出租车」 的价格将和 Uber Black 高端车型的价格差不多,在客户群体增多之后,最终达到与 Uber X 普通车型差不多的价格。 Uber 做空中出租车的时间表大致如下: 2018 年,完成飞行器原型的制造; 2019 年,开始飞行器测试并申请政府认证; 2020 年,首先在迪拜和达拉斯沃斯堡地区推出「 空中出租车」 服务; 2023 年,实现全面运营;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前,在洛杉矶推出「 空中出租车」 服务,更好的扩大影响力。 从时间表中也可以看出,Uber 在自动驾驶上的激进同样体现在了「 空中出租车」 项目上。毕竟这个项目目前面临着不少的障碍,除了大家提出的疑惑,Uber 自己在 2016 年的白皮书中也有提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安全性。对于前阵子才发生自动驾驶事故的 Uber,如何让大家信服「 空中出租车」 能确保安全,是重中之重。飞行器的结构是否可靠、制造和相关技术是否成熟,都需要大量测试。 2. 电池技术。电动车如果没电了,可以停靠在路边,而电动飞行器没电了呢?紧急备降?目前,电动车的续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充电网的方法解决,相比之下,飞行器对电池技术的要求更高,目前的电池技术要求单程距离不能超过 60 英里(95 千米)。想要拥有更高的续航里程,就要求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这样可能对充电速度和电池寿命都有一定的影响,飞行器的成本也会提高。想要寻求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实在不容易。 3. 噪音。虽然说电动机一定比燃油机噪音小,不过,一定数量、一定重量的飞行器在空中行驶,噪音问题还是需要改善。 4. 航空管制。除去飞行器本身的因素,更艰难的就是如何形成一套空中的交通管理系统。目前,客机的航班就已经很多了,如果加上低空行驶的「 空中出租车」,空中交通会变的混乱起来,不知道 Uber 和美国宇航局合作开发的交通管理系统什么时候能初现雏形。 5. 政府认证。美国航空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认证审核、航线批准的过程都十分缓慢,想要 2020 年在部分地区推出「 空中出租车」 服务,还是很困难。 6. 恶劣天气。「 飞机延误」 这个词对经常出差坐飞机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天气因素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遇到了恶劣天气,「 空中出租车」 无法正常行驶,也就失去了超过陆地交通工具的价值。 不过,「 空中出租车」 不管什么时候实现,它带来的基础设施市场也不容忽视。房屋楼顶、空地、露天停车场,只要是适合飞行器垂直起落的场所,可能都会开始提供租赁服务。到时候,「 等我马上打个飞的去找你」 可能就不是一句玩笑话了。 以下是一些 Uber「停机场」的概念车设计: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福特联合众泰进军网约车市场,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加入共享出行行列

· May 04, 2018 333

继大众与滴滴合作之后,又一家汽车制造商进军网约车行业了。 5 月 2 号,福特智能出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特智能出行)与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泰汽车)在上海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拟在浙江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从浙江的网约车市场开始,为中国的网约车运营商和网约车司机提供智能化、定制化的纯电动车解决方案。 新公司注册资本为 2000 万美元,双方拟定各出资 50%、各占总股比的 50%,目前尚待中国相关部门审批,该公司成立后,将成为福特智能出行在中国的第一个出行领域的合资公司。 现在共享出行是整个出行行业的潮流,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中国的网约车数量将以平均每年 19%的速度增长,至 2022 年底,将达到 2600 万辆的规模。随着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不断扩大,许多网约车运营商都正在扩充电动汽车服务的队伍。这时候汽车制造商进军网约车行业,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其实这不是福特与众泰的第一次合作了。去年 8 月份,双方就共同出资成立了众泰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并在浙江金华建立新工厂,专注于研发生产纯电动乘用车。 这次的合作,新合资公司将提供纯电动车租赁服务、数字化车队管理方案、车载数字化服务、智能网联以及车辆定制化服务。其中的纯电动车辆将由众泰福特汽车提供。 其实,传统车企进军网约车市场,有点像近几年共享单车市场的情况。一家车企做了,其他的车企也想尝试,不排除有跟风的情况。至于网约车市场会不会跟共享单车市场的结局一样、留下了哪几家企业,还要看他们之后如何竞争。 毕竟,传统车企进入这个行业利大于弊。首先,传统车企自身资金雄厚,有完整的供应链,在面对定制化车队以及提供经济型纯电动车方面有着时间和数量、质量上的优势;其次,传统车企给网约车提供车辆,提高了自己品牌的销量;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服务网约车市场的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的数据,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掌握了数据才是真正掌握了主动权,利于自家品牌车辆的研发制造。 现在,进军网约车市场的传统车企不是很多,不过,之后一定会有不少传统车企陆续作出改变,往出行公司的方向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更好的在竞争中活下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激光雷达创业公司禾赛科技完成 2.5 亿 B 轮融资,光速中国和百度领投

· May 04, 2018 333

5 月 3 日,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宣布完成了由光速中国和百度领投的 2.5 亿元 B 轮融资。 目前为止,禾赛科技共完成了 3 轮融资,共计数亿元人民币。之前,他们获得了由高达投资领投,将门创投、磐谷创投以及远瞻资本跟投的共计 1.1 亿元的 A 轮融资。 禾赛科技 CEO 李一帆表示,这轮融资将用于提升 Pandar 40 等机械激光雷达的产量,并加速固态激光雷达 Pandar GT 的量产,满足车规级要求。 除了以上两个产品之外,禾赛科技的主要产品还包括与百度合作、基于 Apollo 平台的自动驾驶开发者套件 Pandora,这些产品主要用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生产研发,以及能源行业安全巡检的激光遥测系统。 Pandar 40 是一款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具有 200 米的测距能力和厘米级的京都。Pandar GT 是一款固态激光雷达,能提高测距性能和角度分辨率。 我们这里主要说一下与百度合作的自动驾驶开发者套件 Pandora。它由一台 Pandar 40 激光雷达、5 个环式摄像头(4 个黑白摄像头、1 个彩色摄像头)组成的视觉感知模组,是一款 all-in-one 的自动驾驶套件,也是百度 Apollo 平台上唯一的环境感知套件。平台还针对 Pandora 量身定做了 Pandora SDK,全面支持它「 即插即用」。目前,Pandora 已经开始量产。 在此前百度发布 Apollo 2.5 的时候,「参考硬件」一栏就新增了禾赛的激光雷达,而这次百度继续领投禾赛,也可以认为是他们对于激光雷达「控制欲」的强化。除了禾赛,百度还是另一个激光雷达公司 Velodyne 的股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不上市新车、不展出概念车,奇点汽车在北京车展都秀了什么?| 2018 北京车展

· May 02, 2018 333

之前,许多媒体都在预测,在这次北京车展的发布会上,奇点汽车会带来第二款概念车的首秀,并宣布旗下首款电动量产车型 iS6 的售价。结果是:都没有。 那奇点汽车发布会到底发布了些什么? 1. 宣布将与北汽新能源全面展开战略合作。 2. 宣布完成了 30 亿人民币规模的 C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 170 亿人民币。 3. 正式披露了奇点 iS6 的量产上市进度。 4. 发布了全新车型 iM8(的设计图)。 新造车团队与传统车企合作,似乎成了「 求生」 的必然选择之一,奇点汽车与北汽新能源战略合作,解决前期生产问题,也是意料中的事。未来,双方将在智能汽车技术开发、充换电设施建设、经销网络、制造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同时,奇点汽车将加入北汽新能源牵头建设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另外,奇点汽车还宣布,在融资层面,已经完成了 30 亿人民币规模的 C 轮融资,同时还与苏州政府合作成立 100 亿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加上此前 6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金额,奇点汽车目前累计融资金额达到了 170 亿人民币。 合作和资金的问题解决了,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好好造车」 了。对于概念车没有进行首秀的原因,联合创始人兼 CEO 沈海寅的解释是:「 造车不易,造好车更难,要守得住繁华、耐的住寂寞。」 其中含义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我们的概念车值得期待。」 不过,在这次发布会上,虽然没拿出实车,但奇点公布了这辆全新概念车的设计图。车型名称为 iM8,采用 MPV 造型。首席设计师杜宝南表示,这款车的外观设计理念是「 太空梭与星环」,内饰设计理念是多样化可成长的「 魔方」,除此之外,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 所以,奇点汽车唯一一款、也是首款量产车型 iS6 自然成了北京车展的主角。奇点公布了 iS6 的量产进度:目前,iS6 已经在博世、麦格纳、德尔福、米拉等供应商的配合下完成大部分测试,最新消息是在牙克石完成了三电系统高寒测试,最近正在进行耐久测试。iS6 将于 2018 年年底量产上市。 奇点汽车给自己塑造的形象是「低调务实」,过去一年多,他们确实在宣传层面做的不多。但回到造车的本质——产品上,他们的第一款量产车 iS6 到底会以什么样的价格入市?在威马、小鹏、蔚来这些新造车团队纷纷通过车展放出最新产品信息的大背景下,奇点留给我们的悬念越来越大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又一款 7 座 SUV 上市了,荣威 RX8 公布售价:16.88——25.18 万元 | 2018 北京车展

· May 02, 2018 333

北京车展第一天,是汽车行业朋友们「 日行三万步」 的日子。不过,今年的展馆没有我想象中的大,走了一圈就知道了每个车企的大概位置。E2 馆里,上汽最显眼,上汽大通、荣威、名爵的展台紧挨着,连发布会时间都是接龙的方式。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说说荣威在发布会上都说了些什么? 发布会上的有效信息放在前面:荣威旗下全新中型 7 座 SUV——RX8 正式上市,共推出 8 款车型,售价 16.88——25.18 万元,截止到北京车展第一天,已经有超过 6000 笔订单。作为 7 座 SUV,这个定价给了大家一个惊喜,那么在产品层面,RX8 表现如何? 这次在车展展出的是 RX8 的 30T 智联网四驱智尊版本,售价为 22.88 万元。外观延续了 RX5、RX3 的设计,如果真的要找一些不同,那么在细节上可能采用了更多的直线元素,显得更有棱角,毕竟这跟它的定位有关。车身尺寸为 4923/1930/1840mm,轴距 2850mm,整车从外面看起来不小。车子用了承载式车身设计,对于它的越野能力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RX8 的内部座椅采用了 2+3+2 的布局。受限于尺寸,第三排空间不算非常大,适合市区内短途乘坐。 内饰方面,最醒目的就是 10.1 英寸的横向中控大屏,非常显眼。人机交互方面没什么太大意外,斑马智行系统、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大数据主动导航等等都是荣威 RX5 和 RX3 上出现过的配置。 动力方面,荣威 RX8 搭载的是由上汽自主研发的 2.0T 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 165kW,峰值扭矩 360Nm,百公里加速时间为 9.1 秒,百公里综合油耗为 9.1L。另外,RX8 的 ALL-DRIVE 智能全领域驾驶系统,有自动、雪地、运动、越野、两驱、低速四驱 6 种模式,能适应各种路况。 目前,荣威 RX8 还没有交付到车主的手中,它在 7 座 SUV 的市场中的竞争力究竟如何,还是要靠产品说话。另外,它上市之后,对于广汽传祺 GS8 为首的中大型 SUV 会有多大冲击力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