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买不起五菱之光的 ADAS 创业团队,现在要起飞了…

· Dec 16, 2016

GeekCar 很早就开始关注 ADAS 创业团队,记得当时和他们聊的时候,还没有人能拿出成型的产品,于是我们只能聊聊概念、未来的发展方向。

今年 2 月,我在深圳采访了 MINIEYE 创始人刘国清,当时那篇报道的题目是「 从买不起五菱之光到牵手美国一线 OEM,MINIEYE 是怎么做 ADAS 创业的?」。

大半年过去了,MINIEYE 又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算是向大众公布一个阶段性成果。

MINIEYE 隔空喊话 Mobileye

在关注了一段时间 ADAS 创业之后,我发现 MINIEYE 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团队,入行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数据的积累。因为从 2013 年 10 月开始,和他们合作的车队就开始全国各地跑,每天给 MINIEYE 寄回 1.5TB 的视频数据。

MINIEYE 则通过这些数据,不断迭代算法。而对于使用单目摄像头的 ADAS 系统来说,机器「见」得多,「认」出来的就多。足够多的数据,为 MINIEYE 构建了足够高的壁垒。

于是在打磨了 3 年的算法之后,MINIEYE 正式对外发声,并且公布了 和 Mobileye 的对标结果。

对标方式很直接,MINIEYE 派出两辆测试车辆,一辆从深圳总部出发一路西行,一辆从南京研发中心启程一路向北。两辆测试车辆共经过 16 个省份和直辖市,行驶里程 8909 公里,北至哈尔滨,西至云南。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场景,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

工况比例

每台车上同时装有 MINIEYE 和 Mobileye 的产品,额外安装一台德尔福的毫米波雷达作为「标准答案」。(注:使用的都是两者的后装产品)

对标分为四个维度:前向车距监测、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以及虚拟保险杠,结果如下:

FCW 对标结果

Headway Monitoring 对标结果

LDW 对标结果

Virtual Bumper 对标结果

对标结果:MINIEYE 与 Mobileye 相比,前向碰撞预警的报警率达到了 Mobileye 的 95.2%、车道偏离预警的报警率达到 Mobileye 的 100.9%、虚拟保险杠的报警率达到 Mobileye 的 97.1%,前向车距监测的绝对碰撞时间与 Mobileye 的吻合度达到 96%。

有意思的是,MINIEYE 的车道偏离预警比 Mobileye 还好。对此,刘国清解释说,国内有很多道路车道线磨损严重,而 MINIEYE 比 Mobileye 在这方面优化得更好。另外,在云南、四川这样山路较多的地区,大卡车刹车会用喷水的方式降温,刹车盘冒出的热气会干扰摄像头视野,可能造成误判。(又一个中国特色…)

不可否认的是,MINIEYE 的其它三个指标离 Mobileye 还有点距离。虽然只差不到 5%,但这 5%到底有多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另外,MINIEYE 的行人识别、标志牌识别功能,已经完成了算法预演,正在进行产品化。

在一张 PPT 上,有这么一句话: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踢馆的节奏。

微信截图_20161216193607

「前装」才是做 ADAS 的正确姿势

关于 ADAS 创业,我个人更看好前装路线。因为后装 ADAS 产品市场本来就不成熟,用户接受度不高。后装 ADAS 产品本身也有局限性:安装过程繁琐,否则难以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对价格太敏感,廉价配置难以发挥算法的全部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识别率,MINIEYE 的后装产品安装过程用户自己搞不定,所以对销售渠道有所限制。未来的第二代产品,会逐渐简化安装过程。

至于前装路线,MINIEYE 算是跑得比较快的一个团队。目前 MINIEYE 已经和万向精工(一家国内 Tier 1 供应商)合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万向精工将利用 MINIEYE 的视觉感知系统,再融合毫米波雷达打造 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

明年双方的合作成果将会在全国各地进行实车测试,顺利的话会在 2018 年量产。MINIEYE 将可能成为第一个,进入前装的国内 ADAS 创业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客户是谁?

最有可能的就是国内的车企,因为十几万的国产车对成本太敏感了。 关于成本问题,现场吉利方面的人表示,对于 ADAS 系统来说,在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自主品牌的报价只比外企有 10%的优势,依然不具备竞争力,不考虑。

微信截图_20161216193929

关于前装和后装的关系,刘国清说,他们是「以前装为核心,顺带做后装」,做后装产品是为了及时变现,形成现金流。(潜台词: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挑战和机遇并存的 ADAS 创业

国内的这些 ADAS 创业公司,基本都是从视觉感知系统切入,面对老大哥 Mobileye,有挑战也有机遇。 挑战在于,Mobileye 是一家上市公司(有钱),有几百人的研发团队,不再赘述…

所以我更想聊聊国内 ADAS 创业团队面临的机遇:

首先是外部环境的成熟,目前不少芯片公司都在盯着 ADAS 领域,英伟达、高通、德州仪器等公司的产品为创业公司提供了足够强大的芯片。 在 Mobileye 创业早期,他们要想跑起来自己的算法,找不到性能足够强大的芯片,只能自己去开发,研发投入巨大。要想收回巨大的研发成本,前装和后装报价肯定偏高。

其次就是本土化,MINIEYE 很早就开始收集全国各地的数据,就是为了在识别大部分车的基础上,识别出各种中国特色车辆,比如三蹦子。至少现在,这是 Mobileye 所欠缺的一点。

微信截图_20161216194330

第三,就是中国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并且中国的程序员太吃苦耐劳了,加班是常态。 在研发投入中,除了 BOM 成本之外,人工成本也不可忽略。MINIEYE 的投资人说,自己也曾投资过以色列的创业公司,但以后再也不会投了,因为他们效率太低了。

对了,找个好「大哥」对 ADAS 创业公司来说也很重要。就在今天,万向集团拿下了中国第六张新能源车生产牌照,计划年产 5 万辆增程式混动车。 如果万向有意给车加入 ADAS 功能,优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集团内的产品,这算是 MINIEYE 进入前装的一条「捷径」。

按照目前的节奏,ADAS 创业团队的产品要想进前装的话,明年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起码应该开始联合 Tier1 和车企开始路测了。 总之,ADAS 创业这条路不好走,能上车才是硬道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1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