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城市交通,到底是怎样的?在电动车、共享交通领域,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然而在公共交通领域,公交车、地铁,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没变,只是规模在不断扩张。
如果你经常看科幻片,一定记得那些经常飞在天上的「车」,快速穿梭在高楼大厦间。最近,一家来自中国,名为华世未来的公司利用了公共道路上方的空间,融合了巴士和地铁的概念,设计出了「巴铁」。(「巴铁」的另一个含义,是中国军迷网友对巴基斯坦的称呼)
什么是巴铁?
巴铁本质上还是一种轨道交通,需要在道路两侧铺设轨道,类似于我们常见的有轨电车,但它的轨道铺设在地下。巴铁高度为 4.5 米,下方有 2.1-2.2 米左右的空间可以让轿车通行,横跨两个车道。相对于地铁来说,巴铁的成本、施工周期都是其五分之一,每公里约 1 亿元。
巴铁的体积,决定了它巨大的载客量。8 米的车厢宽度,一节车厢可以载 300 人,四节车厢连接就是 1200 人。按照宋有洲说法,车厢的数量是可以根据载客需求增减的。另外,它的设计时速为 60 公里/小时,理想的平均时速为 40 公里/小时。在北京这种路况下,比走走停停的公交车、私家车好一些。
这么大的庞然大物,跑在城市主要干道,势必会对其他开车的造成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十字路口…
巴铁系统会和所经过路段的红绿灯联网,也就是说巴铁会在经过下一个路口之前知道离变绿灯还有多久。经过计算,就可以恰好在绿灯的时候通过路口,最大减小对路面其他车辆的影响。
另外,巴铁路段是半封闭的,路边会有隔离栏,防止和其它车辆发生剐蹭。对于开车的人来说,当一个庞然大物快速飞掠你的头顶,会给人造成「我正在后退」的错觉。对于这个问题,巴铁会设计电子显示屏或者采用镂空设计,来防止下方的司机产生错觉,以免造成事故。
看似科幻的交通方式,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华世未来的巴铁项目,会在秦皇岛建厂,第一阶段建造 1 公里的示范项目,今年 8 月会开放体验。按照计划,他们将会在秦皇岛建造总共 120 公里的巴铁。另外,和他们签约的还有河南南阳。
一切都是未知
早在 1969 年,建筑设计师 Craig Hodgetts 和 Lester Walker 就曾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名为 Bos-Wash Landliner,连接波士顿和华盛顿。在他们的设想中,Bos-Wash Landliner 可以以 320 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离地 4.9 米。但 Bos-Wash Landliner 也只是永远停留在了设想层面,从未落地。
在 2010 年,巴铁项目第一次亮相时,就获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最佳发明」大奖。当年有 50 家公司的产品获得了这个奖项,在「交通」这个分类里,除了巴铁项目,还有谷歌无人车、ChargePoint 充电站、马丁喷气背包等。在最近的科博会期间,外媒对巴铁项目也普遍评价较高。
按照宋有洲的说法,他们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二代产品正在研发之中。标准化的图纸可以直接发给相关轨道车辆的供应商,计划明年下半年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他们也在寻找施工方,为项目落地做准备。(巴铁的建设,关系到城市规划,已经不是一家民企所能解决的,所以和他们签约的基本都是地方政府)
巴铁这种形式的交通工具,从来没在大街上跑过。如果是建一段示范路段,运行起来倒不难,但是真的上路,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轨道交通工具出现在路上,对交通有何影响,其实依然有待观察。
无论如何,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巴铁很值得期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概念好像好几年前就有了,还上过央视,当时说要马上在昌平落地,后来就。。。。我觉得不靠谱,单说这拐弯就有多大风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