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手?保时捷入股了那个著名的克罗地亚超跑厂商 Rimac

· Jun 21, 2018 333

(封面图片来源:TheVerge)就在我们还在期待着梅西带领阿根廷队战胜克罗地亚强势反弹的时候,另一个领域的克罗地亚人却悄然制造了一条大新闻。 保时捷与 Rimac 这两个品牌,一个代表着燃油跑车的性能极致,一个代表着电动跑车的动力巅峰。在如今电动化大潮的推动之下,这两个品牌走到了一起。在德国时间的 6 月 20 日,保时捷官方宣布收购 Rimac 10%的股份,携手发展高压电池技术和电动动力总成。但是,在保时捷官方的新闻稿里,并没有提及收购价格以及 Rimac 这家公司的估值。 说起 Rimac 这个品牌,我们一直非常关注,这家诞生在克罗地亚的电动跑车制造商,曾经凭借着自己的两款超级跑车 Concept One 和 C_2 名噪一时,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它并不单单只是制造商,同时还为多家整车厂提供电池解决方案,包括著名的阿斯顿马丁 Valkyrie,柯尼塞格 Regera,捷豹 E-type Zero 等,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 Rimac 的标签。在电池系统管理,尤其是高压电池系统、散热处理,以及电池容量等技术上,Rimac 的技术能力都非常突出。 而作为近两年在电动车领域上非常活跃的保时捷, 对于 Rimac 的关注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在今年日内瓦车展上,保时捷推出的 Mission E Cross Turismo 采用了 800 伏的高压电池组,这正是 Rimac 所擅长的领域,相信联手 Rimac 之后的保时捷会在电动车领域有着更好的发展。更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期待,在未来,或许有一辆带有保时捷和 Rimac 共同特性的电动超级跑车,诞生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工厂里。毕竟目前传统超跑品牌,还并未推出过纯电动力的超跑。又或者,征战 Formula E 的保时捷赛车在得到了 Rimac 的技术加持之后,能够延续保时捷在勒芒的传奇? 总之,这次投资将会给保时捷和 Rimac 双方都带来改变,我们将持续关注事情的发展,敬请期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大陆在 CES Asia 上展示的不只是黑科技,还有省钱秘诀

· Jun 21, 2018

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像自动驾驶这样的汽车黑科技一直是被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除了「 黑」 之外,这些技术往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贵」。越先进的技术,则供应商在开发生产时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相应的车厂在购买这些技术方案时也就要付出更多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高昂的成本最后还是由用户来买单。 要想真正让这些技术在量产项目上普及,就必须把他们的成本降下来。而在这次 CES ASIA 的大陆展台上,我就摸索出了他们的省钱秘诀。 不只是车厂,供应商也会「 套娃」 大陆这次的展示技术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们第五代的摄像头传感器平台:MCF500。其范围可达 100 万至 800 万像素,并且增加至 125 度广角,可更早地探测到交叉车流中的物体。 这套平台的最大优势就是可扩展、可互联以及模块化。它包括 MCF510、MCF520/MCF525、MCF535 三个产品系列,分别对应入门、中端、高端 3 个级别。 从上面这张图就可以看到,这 3 个产品使用了不同的摄像头模块,对应参数为: MCF510:52 度视野,130 万像素 MCF520/525:110 度视野,170 万像素 MCF530:125 度视野,830 万像素 这些摄像头的模块就像是积木一样,可以与软硬件平台相组合,形成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例如,将一个摄像头与大陆的视觉感知 ECU 及算法平台结合,就可以组成一个 ADAS 系统所需要的前置摄像头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如果在车身四周再加装几个摄像头,就可以组成 360 度的环视解决方案,而不需要再单独开发算法和硬件。 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一点「 套娃」 的意思了?这个「 套娃」 的核心基础是大陆统一的感知算法平台,在上面加上不同参数的摄像头(提供视野和分辨率)和计算芯片(提供算力)就可以解锁相应的功能。 目前大陆最新的感知算法平台加入了两项重要的新功能: 神经网络:也就是目前大热的 AI 深度学习算法。它的加入可以帮助感知系统去应对更加复杂的道路场景以及感知目标。例如在行人方面,已经可以做到对人体的骨骼姿态进行探测。据此能够预见这个人接下来的行为,比如是准备过马路,还是准备做其他事。 环境互联:算法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路面的关键信息和路标并传送到云端的 eHorizon 和「 路面数据库」 系统中,这个功能与 Mobileye 的 REM 和博世的 BRS 类似,都是通过传感器收集关键道路数据并上传云端的众包方式来辅助高精度地图定位的。 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业务单元摄像头项目管理负责人,Sascha Semmler 告诉我,大陆在算法上的研发目标是希望能够让传感器不仅仅可以感知现在的周边环境,还能够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而模块化的摄像头与统一的软件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更高效的完成解决方案迭代。 「 套娃」 如何帮助省钱? 对于 Tier 1 供应商来说,自动驾驶的普及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好事是:车厂的相关生意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坏事是:车厂关于自动驾驶的需求种类繁多,从 L2 到 L3 甚至是 L4 的都有,且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定制化和全球不同市场的本土化。供应商的人力和资源有限,很难做到完美适配。 有在 Tier 1 工作的工程师很无奈的告诉我:车厂一个前装的 L3 项目可能就会把一个供应商的研发和服务团队给榨干了,他们很难再有精力去同时接另外一个项目。 而如果盲目的去通过扩大团队来适配新项目的话,又会大大增加边际成本。这与现在车厂日渐收紧的预算以及日渐加快的研发节奏是相违背的。平衡不好的话,不但有可能服务不好客户,坏了自己的口碑,更有可能在新技术的整体布局中乱了节奏,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好现有的研发资源和成果。显然,开发平台化、模块化、可扩展的「 套娃」 产品是最合理的选择——既最大化的节约了人力,降低了边际成本,同时又可以通过平台上不同模块的组合适配多种不同的需求。真正做到了一本万利。 其实不只是摄像头,大陆的模块化路线已经应用到了各个新型解决方案当中。比如他们的自动驾驶中央控制器 ADCU,就可以通过叠加多个英伟达 GPU 核心的方式去增加算力。 再比如他们的集成式车身电子平台,在一个管理程序(Hypervisor)之上,这个平台能够通过给不同分区的不同操作系统分享资源,从而最大化地使用硬件资源。 在创业公司不断地做更酷炫的 Demo 时,Tier 1 们则在不遗余力地将新技术改造为易于大规模量产的模块化平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既定趋势。 在自动驾驶领域,模块化和平台化的最终发展方向则是行业的标准化,就像是汽车电子领域的 Autosar 一样。 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系统与技术部高级副总裁 Ralph Lauxmann 在专访时跟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认为自动驾驶架构的标准化是可行的,并且是必然的。我们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化之后,我们才能确保其在全球更大的区域中达到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如说在中国市场,或者美国市场,如果你要推进自动化驾驶,保证其安全性。拿 L3 级别自动驾驶来说,在中国的路况,或者是在法国,或者是意大利,或者是德国的路况当中都必须确保有相同的安全性。所以标准化的架构可以保证跨不同的市场,仍旧可以实现类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在架构上,我们整个行业必须,特别是一级供应商和主机厂必须要并肩去探索,并且去推动更为标准化的架构。」 如他所说,不管是从方案本身的安全角度还是商业化角度来说,标准化都是值得行业去探讨和推进的。 按照大陆给出的信息,他们的第五代摄像头和 ADCU 平台将在 2019 年之后陆续量产,这个时间点与其它 Tier 1 的节奏基本一致。可以预见,在 2019 年之后,这些模块化平台的落地会给自动驾驶的量产市场带来一轮爆发式的增长。到那个时候,标准化或许就该正式提上日程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