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终极拆解——Tesla 电池组首次大揭秘(二)

· Sep 03, 2014

昨天 GeekCar 给大家带来了一篇 Tesla 电池组的拆解 Tesla 终极拆解——Tesla 电池组首次大揭秘(一),想必各位一定还没过足瘾,今天给大家带了更多劲爆的详细内容。在此先感谢游侠汽车的小伙伴提供拆解完的 Tesla,并授权拍摄。 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Tesla 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在之前各大媒体公布的消息中,我们得知 Tesla 是有一套专门的液体循环温度管理系统围绕着每一节单体电池的,但其具体构造,却始终未能见到。有媒体在报道中是这么说的「 据 Tesla 专利说明介绍,隔离板内部的水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流动的,可以直接存储在隔离板内部管腔,也可以被装到特定的水袋中。如果是流动状态,可以与电池组的冷却系统连接在一起,也可以自建循环系统。」 游侠汽车拆解的车型是 Model S 85 型,并未选配寒冷气候套装。在工程师的介绍下,我们终于看到了 Tesla 热管理系统的内部构造。 上图中的电池组外壳部分已经被游侠汽车暴力拆解,部分电池被取出。 感谢暴力拆解,使我们终于看到了电池组内部的构造,在锂电池组内部,灌注水乙二醇的导热铝管呈 S 形状环绕,图中左右两侧的接口为水乙二醇液体的循环接口,在铝管外还包裹着一层橘黄色的绝缘胶带。为防止绝缘胶带意外破裂,导致铝管与锂电池外壳接触造成短路,Tesla 在铝管外部还加了一层绝缘胶进行隔离。在其他没有铝管通过的电池之间,也使用了一层绝缘胶进行隔离。 在我第一眼看到 Tesla 的电池做这么多层的绝缘隔离时,我还是非常惊讶的。想了一下才明白过来,Tesla 使用的 18650 锂电池是定制的,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锂电池一样有一层绝缘外衣,其裸露在外的电池外壳都是电池负极,一旦外壳被导体连上,就可能造成短路,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起火事故,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 Tesla 在电池组内部做的多层绝缘防护还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看到设计结构来说 Tesla 的防护措施是值得信赖的。 不会流动的「 冷却液」? 在拆解完 Tesla 之后,游侠汽车的小伙伴告诉了我一个令人非常惊讶的消息,Tesla 散热铝管内的「 冷却液」 并不会流动!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震惊,Tesla 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把铝管弄到电池中间去,却只是包裹着电池,其中的「 冷却液」 不会流动?这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锂电池热管理方案吗? 带着震惊和疑问,我仔仔细细的检查了散热铝管的每一部分,很遗憾,我没有发现任何类似泵和温度控制的器件。Tesla 电池的「 冷却液」 就是不会主动流动的。 我眼前摆放的这套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锂电池热管理方案,着实让我震惊了一下。但既然 Tesla 这么做了,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那包裹着电池的水乙二醇「 冷却液」 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带着疑问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又和游侠汽车的小伙伴进行了一下交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冷却液」 是用来保持电池的温度一致性的。由于 Tesla 电池的密集摆放,中心区域聚集的热量相比周边必然会多很多,若是没有铝管传递热量来保持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必将造成各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不均衡,最终会影响电池性能的一致性及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电动车的系统控制。 虽然 Tesla 使用的是电池一致性极高的 18650 钴酸锂锂电池。对于这种电池坊间甚至戏称「 你买了同一批次的 18650 锂电池,若是仪器检测出电池性能不一致,你首先要怀疑是不是你的仪器出问题了?」 但是即便 Tesla 使用的是一致性如此高的电池,也无法保证电池在实际工作中的一致性。因为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耗率(每产生 1kW·h 的电能所消耗的热量)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与温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电池在绝热或者高温等热传递不充分的内部环境中运行,电池温度将会显著上升,从而导致电池组内部形成「 热点」,最终可能产生热失控。 而电池一致性一旦出现问题,对于整个电池组的寿命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Tesla 使用了高传热效率的铝管和高比热容的液体冷却方案来保持电池温度的一致性,这样做不仅是出于安全,对电动车的续航也是至关重要的。 据称 Tesla 使用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将一块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的温度差异控制在±2℃以内。在 2013 年 6 月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行驶 10 万英里后 Tesla Roadster 的电池组容量仍能维持在初始容量的 80%-85%,而且电池容量的衰减只与行驶里程数明显相关,与环境温度和车龄的关系不明显。可见 Tesla 对电池衰减的良好控制,离不开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撑。 据相关资料显示,Tesla 铝管内的工作液体配方是由 50%的水和 50%的乙二醇组成的。这是为了避免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液体结冰的情况发生。上图中从管道中流出的绿色液体就是 Tesla 的工作液体。 Tesla 的「 冷却液」 到底会不会流动? 在 Tesla 的专利中指出「 隔离板内部的水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流动的」。 虽然那份专利是在很早以前提交的,但是关于电池工作液体(冷却液)循环部分还是有些地方值得思考的。我们看到的这款 Model S 采用的是被动式的温度管理系统,设施比较简单,相对成本也较低。那 Tesla 是不是也有一套主动的温度管理系统呢?这么做虽然会附加一些的功率元件,但是让汽车内的工作液体流动起来,其整体热管理系统将会更加的有效。 对此游侠汽车的小伙伴提出了新的猜测,若是选购寒冷气候套装,温度管理模块会不会使用主动式的呢? 我们猜测使用主动式的温度管理系统,只需要在现有的电池温度控制模块中加入一个泵和工作液体加热装置,就可以使脆弱的锂电池在极寒环境下保证良好的工作温度。 但是具体是否如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期待有大神再次拆解带有寒冷套件的 Tesla,向我们揭秘 Tesla 在极寒环境下的电池保温系统。如果官方愿意向我们公布其内部构造,我们也非常愿意对此进行深入的报道。 感谢各位的阅读,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GeekCar.net 或关注公众号 GeekCar。

你的无人驾驶汽车该撞谁,你说了算

· Sep 03, 2014 333

前段时间 GeekCar 译介了一篇《无人驾驶汽车的歧视:撞死同性恋留下直男的末日诅咒》,原文作者 Patrick Lin 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极端设想,皆为论证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做出道德选择并非解决这一新科技微妙争议的恰切之道。但是,一辆无视你的道德选择的车就更好了吗?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折衷的路径。 首先,让我们假设一种情景,称为隧道难题:你正乘坐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单车道山路上行驶,速度很快,就快进入一条狭长的隧道了。就在此时,一个小孩跑过来挡在了隧道口,汽车刹车不迭,撞车已是在所难免。它有且只有两个选择:撞向孩子,或者打转向撞隧道壁,结果了你。 现在我们扪心自问,谁有权利去决定汽车是走直线还是打转向?制造商?车主?抑或是参议员? Lin 在上篇文章里指出,在由 Open Roboethics Initiative 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里,受访者需要回答的正是这些问题。有 77%的受访者认为用户或立法者应当做出决定,认为制造商和设计师有此权利的只有 12%。 我们应当对此感到惊讶吗?我看不尽然。隧道困境牵扯的是深刻的道德问题,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深入骨髓的道德认同会直接导致直行还是转弯的天壤之别。 在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看来,有些时候我们的道德认同应当分出优先级,即使这会导致违反直觉的结果,比如牺牲多数人而只挽救了少数人。在隧道难题上,任意剥夺个人的道德偏好,生硬地把一个决定编到汽车程序里,这冒的是将人们与自身道德认同间离开来的风险,你能生生忍受与你价值观南辕北辙的事态徐徐展开却束手无策的感觉吗?我不能,尤其是这一切并非地震海啸台风这样的不可抗力,这一切都来于一个非生物为你做的选择。 一种求解方法已经存在 在医疗领域,当必须做出道义选择时,惯例是护士和医生必须将合理的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让患者依据个人情况做出明智的决定,这一程序称为「 知情同意」,它背后的理念是个人拥有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无论是在伦理层面还是法律层面,知情同意在医疗保健领域都可谓非常重要,如果一位医学专家未能取得知情同意,他甚至会面临职业疏忽的指控。知情同意也并不总是医疗行业的执业标准。医师们也常常善意欺骗患者,为他们做出重要的医疗决定。 知情同意的引入并不意味着把事情简单化。事实上,它反而将医疗服务复杂化了。知情同意给那些面临着艰难决定的病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它也将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暴露到了新的职业疏忽风险当中。它引入的卷轶浩繁的文书工作和与病人耗时的谈话实际上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成本。而且,还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将复杂的概念解释给对医嘱一无所知的病人。 你也可以争辩说知情同意只是将责任推给了用户。批评者认为,知情同意不公地强迫个人做出他们疲于应对的困难决定。然而,尽管知情同意带来了这么多复杂的挑战,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人们会接受别一种医疗制度,即医生护士不征求患者的同意径直做出重要决定。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接受设计师和工程师代表我们做出一系列道德决策呢,像隧道困境这样的?解决这一道德问题的方法便是采用在医疗领域的成熟惯例:知情同意的稳健标准。当然,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的一种方法(当然很可能还有其他方法)就是在无人驾驶汽车里设置合理的道德情境选择。 是时候重新思考机器人责任? 不管机器人专家采纳何种设计,出了事律师们还是会起诉人类这点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在责任归属上拒不灵活变通,引入道德设置选项只会让用户和制造商们陷入各种各样复杂的道德诉讼。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秉承这样一种信念,即要是想规范无人驾驶汽车和其他人工智能,深刻的司法改革就必不可少。 对于初出茅庐者而言,在涉及到深刻的道德选择时汽车制造商如未能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那么这就属于产品缺陷。正如医生在继续进行医学治疗前,如未能征求患者的知情同意就应该承担责任,所以当汽车制造商在无人驾驶汽车及其他技术的设计中如未能合理考虑用户明确的道德喜好,那么我们也可以考虑追究他们的责任。这种方法会大大地增加设计的复杂性。不过还是那句话,也没人说工程机器人就应该是简单的。 我们必须接受复杂性 如果我们在工程学上能够全情拥抱知情同意这一做法,也许结果会好些。如果我们设计出一辆车,前面有人挡住路了也只允许用户选择直行,那么这也太可笑了;同时,如果这辆车允许车主牺牲自己以挽救一个孩子,只要这符合他的道德信念,那么这就完全合理。 机器人,以及他们提出的道德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但如果我们要转变自己对于设计和工程伦理的思维方式,并对蒸蒸日上的机器人产业做出恰当的应对,那么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种思维转变需要我们去拥抱道德和法律的复杂性。不幸的是,赋混乱以秩序并不能给我们一个简单的世界,我们仍不免费思量。 编译自:Wired

私人行车管家:RememberTheOil

· Sep 03, 2014 333

RememberTheOil 是一款来自哥斯达黎加开发者 Rodolfo Vasquez 的汽车维护日志与油耗管理应用,它可以通过简单的公里数程,来预估你即将要做的保养事项做出各种个性化提醒,同时,RememberTheOil 还可以追踪你的每日里程数与燃油消耗。如果你比较在意爱车的日常保养,那么这款应用将是不错的选择。 RememberTheOil 自从 12 年上架以来第一次限时免费,首次启动需要创建各种车辆现有信息,接下来的正常使用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自行更新每天的车辆里程等信息,这样 RememberTheOil 会做智能的数据分析,算出车辆里程与平均油耗,再及时的通知你进行各类汽车保养。 RememberTheOil 提供了极为细致的提醒分类,足够细化到汽车日常使用中的每个细节,使你不会落下任何该保养的步骤。 总结 界面带有机械感的 RTO 虽然美观使用,但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依然不够「接地气」。如今在国内,油耗计算类应用如油耗通、小熊油耗等 Apps 可谓遍地开花,不过至今仍没有人把这块市场做的更大更远。功能单一,数据利用率有限,界面不友好还是此类应用如今给人的印象。 如何让这些数据变得更有价值与意义?这是大多数产品经理还在思考的问题。其次,在以报表与计算的基础上,油耗计算类产品似乎没有与 OBD 产品进行跟为广泛的划界,而在产品定位上,一个工具类的应用完全可以加入更多的社交属性,让更多的车友互享「省油心得」,让油耗变得透明,使之与 OBD 产品区分开来,让数据变得更有参考价值。

未来 10 年,汽车的 10 种设计与科技趋势

· Sep 03, 2014

现在是汽车科技以及汽车行业的重要转折点:往后回顾是主导了一个多世纪的燃油、手动操作的汽车,往前展望则是充满想象力的电动、无人驾驶汽车。这一前一后之间的转变路径,是可以根据目前的概念车型、专利文件、技术报告等有迹可循的。那么我们未来的汽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的 10 种汽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可能会给我们一些答案。 外观设计与科技 未来的汽车应该有一些地方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它应该 足够紧凑 以方便在城市驾驶,但同时应该有 足够的空间 使得一家几口舒适的坐在车里。这款汽车的设计要富有动感和效率,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性别和个性的司机。我们设想的汽车,不仅是要有大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和人(司机、乘客)有和谐的关系。相信这样的设计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舒心的驾驶和乘坐。 理想汽车的外形应该是介于 Crossover(跨界风格)和 Sportback(掀背)之间:底盘比典型的 Crossover 要低一些,同时比 Sportback 宽(空间性好)。后门设计仍携带着过去的烙印,它依然可以赋予其时尚的,功能性的方式,来增加汽车内部空间。简而言之,紧凑而保持舒适的空间未来汽车的核心设计元素。 1 技术趋势:插电式电动/燃油混合动力(插电混动)关于全电动汽车的问题工程师们仍在努力解决:电池容量和充电时间的限制让司机只能在有限的驾驶范围内移动(GeekCar 之前的许多文章都有提到这一问题)。有些解决方案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有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实质性突破。一个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且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是不太可能在 2020 年实现的,远距离的驾驶估计还是得依赖燃油动力。 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插入式电动和涡轮增压燃油动力传动系统提供动力,前者每次充电能够行使 300 多英里的距离,而后者有利于高效率地进行长途旅行。Tesla 公司公开自己电池整体解决方案的相关专利,可有助于大力推进汽车电池的发展,提高整个汽车行业的前进步伐。同时,汽车公司如宝马、奔驰、奥迪等都强调柴油可用于高燃油效率的高速公路远途行驶:以宝马 328d 为例,能达到平均每加仑燃油 45 英里的燃油经济性指标,我们预计到 2020 年发动机技术和燃油本身质量的提升能够把上述指标往上再提升。 插电式混合动力是目前特别火爆,最近沃尔沃和斯巴鲁都宣布将未来 10 多年的重心放在混合动力产品上,其他汽车生产商也有类似的表态。这样的战略是合理且可持续的:短途通勤可以选择电动模式,而同时又依然可以用燃油模式进行长途跋涉。也许到 2020 年,目前正在研究的藻类生物燃料和其他先进替代燃料(如氢能源,酒精燃料等)的发展可以使燃油驱动的传统内燃机汽车依然是拥有广大的空间。(日本大力发展氢能源汽车计划以及近来 Tesla 引起的电动汽车热,究竟未来哪一个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还得看接下来的技术发展。)2  设计趋势:更宽,更低,更轻 近年来,汽车制造商一直通过降低汽车净重来努力提高性能和效率——提高「 功率/重量」 比。同时他们倾向于更低,更宽和更长的汽车形状,以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内部空间舒适度和视觉吸引力。(较宽的形状增大了内部空间,低车身高度提高了空气动力学性能,轻质结构提高了传动系统的功效。)未来汽车设计中,我们觉得应该强调这三点:车身更低、车体更宽、车重更轻。 其实上面强调的已经不是新的东西,但是他们确实代表了汽车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凯迪拉克在底特律车展上展示的 2015 年款凯迪拉克 ATS 双门轿跑车,就极力强调的「 更长,更低,更精简」 的设计重点。由于城市里面大量汽车平行泊车而需要占用很多空间,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这种「 空间占据」 就要避免 过长 的设计,如何做到这一点平衡将会是有远见的汽车公司都需要考虑的。 3 设计趋势:全景天窗 最近概念车设计的一个共同元素是全景天窗,用可扩展的天窗面板或窗口作为车顶。对于未来的汽车设计,车顶全景天窗的想法完全是大势所趋,之前的素描图如上所示。按照目前的消费选择性来判断,这样的车顶线条设计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车事故及其他影响将使这样的设计选择方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玻璃技术已经迅速发展: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需求,玻璃和高强度塑料大量被设计用于「 高使用频率」、「 重冲击」 的场合且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这样的全景天窗含有最先进的玻璃技术,能够较大程度延伸乘客座舱里面的视觉范围。此设计结合两边的车窗使得整个视角更加开阔,可以有效地防止侧翻等事故。当然它的设计必须要防碎,就像苹果最新的 iPad,使得天窗玻璃能够与像任何车身其他板件一样吸收冲击能量减少影响。 4 设计趋势:双门 紧凑的尺寸从根本上决定了这种设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司机要放弃四门车的功能。车的外形的确是双门造型,但完全包含了四门车的全部功能,这些都部分得益于它的外开式双门设计。最近的城市轿车如宝马 i3 和本田 Element 都是类似的对外开式车门,这种设计在达到了四门车的功能基础上还能减少占据的空间以及额外的重量。这已经成为了概念车越来越普遍采取的方式,到 2020 年前你将会看到更多这样的车门的出现。 5 设计趋势:高效 且「 霸气」 的车 头灯 「 霸气」 的头灯是一款精心设计的跑车的标志。有些品牌如奥迪已经把握了这一趋势——强调高效率,高输出的照明技术。未来汽车将分享这些特质,用一组极富「 侵略感」 的高效率 LED 指示灯,尽可能多的展示汽车的「 态度」。传统的车灯只是在行驶中提供必要的安全信号,缺乏其独特的性格 。 6 技术趋势:再生(回馈)制动 制动耗费了大量的动能,因为从数千级的动量到一个停止的状态,大量的动能会散失掉。之前工程师们已经发现怎样获得此动能并把它存储作为新的用途,这种技术被称为再生制动(回馈制动)。再生制动已经在火车、踏板辅助自行车和一些汽车上面应用了多年。今天,只有少数电动车利用这一点(特斯拉车型有用到此技术),但它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未来汽车包括各种电动汽车将会普遍拥有再生制动这一技术。 7 技术趋势:外部摄像头 /传感器阵列 无人驾驶汽车不能单独依靠软件进行行驶,外部摄像头和传感器阵列是必要的,以提供汽车的计算机所需自动驾驶的信息。这种技术演进早已开始跳出「 科幻」 层面 ——很多车辆都在加入这种配置。摄像机和传感器安装在进气格栅、侧反射镜、后端等各处来捕获有关从各个视角的道路信息。汽车如 ATS Coupe 和奔驰 S550 均采用了摄像头和传感器,提供道路信息辅助司机驾驶。甚至有些自动驾驶汽车将拥有强大而复杂的一整套摄像头和传感阵列,它们捕捉到了驾驶的各种数据后传递给无人驾驶软件,最终实现汽车自动驾驶。 内部技术 8 技术趋势 :抬头显示 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将会是信息显示的主要位置。用抬头显示(HUD)技术,驾驶员可以清楚的看到有关汽车和周围环境的信息,而无需考虑把眼睛从前方的路面移开。所有行驶的信息,包括车速、导航、安全警示灯数据都可以显示在挡风玻璃上,最大限度的使得驾驶变得方便且安全。 很庆幸的是这项技术完全不会显得那么遥远——现今已经有诸如此类的硬件设备提供此类服务(如 Navdy 车载抬头显示设备)。随着汽车更加自动化,最后达到完全无人驾驶的程度,HUD 技术将变得更加有用。不管是主动(人工)驾驶和被动(自动)驾驶,汽车以后都会标配 HUD 系统。系统可以在传统驾驶模式下彻底关闭(当驾驶员紧握方向盘看向前方路况的时候,HUD 将立即关掉显示变得透明),也可以开启辅助驾驶(屏幕显示导航和安全信息),或者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激活全套的屏幕和相关应用程序以保证乘客的安全性。 9 技术趋势 :语音控制操作系统 这一年,苹果公司宣称其 CarPlay 为下一代汽车的操作系统。CarPlay 把 Siri 带入到汽车上,提供语音激活「 语音-响应系统」 功能用于控制汽车的媒体和导航。到 2020 年,CarPlay 系统将被设计来承担更多重要的任务:可以想象一下,声控系​​统可以控制大部分的汽车功能。司机可以口头控制车辆的所有非基本功能。驾车时,口头命令如「 保持速度 55 公里/小时」 来控制定速巡航,「 亮远光灯」 将激活远光灯,并且在无人驾驶模式下,司机可以说出一个地址,汽车将自己导航行驶到该地点。基本的媒体和导航系统都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到 2020 年,一些汽车的其他功能都能够通过语音控制来实现。国内的「 科大讯飞」(之前 GeekCar 也有过介绍)也在汽车语音控制上做着相关的工作,我们相信未来汽车的语音控制系统是一个大的趋势。 10 技术趋势:(完全无人)自动驾驶 技术 无人驾驶技术将会比我们大多数人所想来得还要快。事实上,目前许多车辆都内置有可用的辅助驾驶系统。很多车辆都可以以设定好的速度行驶,并且保持车道,自动跟车。在不久的将来,无人驾驶系统将会成为各个汽车生产厂商基于共享的硬件标准之上的纯粹软件技术,就像今天的移动手机操作系统一样。 摄像头和传感器阵列将是无人驾驶系统的必备(上面第 7 条已经谈到),而汽车甚至可以没有传统的挡风玻璃和方向盘,这一设计将会使得这一想象最终变为现实。它的设计允许驾驶员有了区别于传统的驾驶体验:驾驶员可以在路上长时间休息,并且可以在某些时刻接管对汽车的控制权。 这 10 个趋势代表了汽车未来 10 年发展一些清晰的方向,让我们能够提前洞悉这些改变,也对汽车的未来有了更多的遐想。好的汽车设计和技术,连接着过去和更遥远的未来: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将会不断地给我们惊喜,当然 geeker 们也在纷纷加入到改变汽车未来的浪潮中。一言蔽之,对于汽车的未来,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能够做的可以很多! 你希望看到的「 未来汽车」 是什么样的呢?Geekcar 也很知道你是如何「 塑造」 自己的未来汽车的,快来跟 GeekCar … 继续阅读

用盐水储存能量的跑车可以上路了

· Sep 03, 2014 333

今年早些时候,由列支敦士登能源公司 NanoFlowcell AG 开发的 Quant e-Sportlimousine 概念超跑现身于日内瓦车展。如今它已经获得欧盟批准上路。 Quant e-Sportlimousine 动力系统十分强劲:最大功率 680Kw,最高时速 350 公里。并且只需要 2.8 秒就可以从 0 加速到 100 公里/小时,堪比 McLaren P1。 Quant e-Sportlimousine 与其他普通跑车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 NanoFlowcell AG 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液态电解质电池。这种电池采用盐水作为存储能量的介质。盐水会通过两个水箱之间的隔膜形成电荷,电力被储存和分配给超级电容器。它的能量密度比普通铅酸电池大 20 倍,比锂电池大 5 倍。而且它更稳定耐用,充电速度更快、同时也更加环保。 Quant e-Sportlimousine 自带两个 200 升盐水水箱,同时为四台电动机(每个车轮一台)提供能量,最多可以支持行驶 600km。 另外,Quant e-Sportlimousine 全长 5.25 米,宽 2.2 米,高 1.35 米,重量达到 2300kg。可乘坐 4 人。跑车有两扇令人印象深刻的鸥翼门,全车呈水晶湖蓝色。里面有通长的交互式仪表盘,木主题风格,以及基于 Android 的娱乐系统。它的售价和出售日期都还未确定,据专家估算大概在 1.3 万欧左右。 NanoFlowcell AG 公司董事长让-彼得·埃勒曼(Jens-Peter Ellermann)说:「 我们已经制定更大计划,盐水电池有巨大潜力,不仅可应用在汽车行业中,还可用在国内能源供应、海上、铁路以及航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