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Weekly」特斯拉也开始用「朋友圈」卖车了
来看看这周的汽车科技新鲜事: 特斯拉终于开始转变卖车思路了,他们决定开始「 发动群众」。特斯拉车主如果向朋友「 推销」 出一辆 Model S,双方会各获得 1000 美元奖励,在中国奖励的金额是 8000 元;成功推荐 5 人就可以带一位朋友参观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如果你成功「 安利」10 个朋友购车,那么你还会得到一台全新的 Model X。当特斯拉开始打朋友圈的主意的时候,你怕了吗? 凯翼汽车在周三宣布,从年初开始酝酿的众包造车平台上线了。用户在平台注册之后就可以领取任务,上传自己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在「 提议」 和「 论坛」 板块发表自己的一些意见。把用户和造车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互联网造车。 其实上周日发布的游侠 X ,就可以看做是互联网造车行业的「 实物」 首秀。当然,这次发布会远不能称为成功,引起的争论也比想象中要激烈很多。所以再回到凯翼的众包造车上,在明年 4 月他们的众包产品正式发布之前,我们还是先不要发表太多看法。毕竟很多人都等着这些车企「 犯错」。 滴滴代驾正式上线了。据称,目前的滴滴代驾平台已经有 100 万司机的注册信息,经过考核之后就可以实现上岗。同时,滴滴为还为司机提供「 结伴返程」 服务,方便返程。计费方面,滴滴采取「 起步价+公里费」 的计费方式。在北京呼叫代驾服务,早 6 点至晚 22 点的起步价为 36 元(10 公里),超出后每 10 公里加收 20 元。 滴滴代驾的最直接竞争对手——「e 代驾」 也宣布在 8 月份的每周三,用户在参加活动的 25 个城市里,可以不限时段免费使用 e 代驾服务,每单封顶 200 元。 同时,滴滴也宣布将投入 5 亿元发展「 滴滴巴士」 业务,在年内计划将服务拓展至全国 30 个以上城市。融资 20 亿美元之后的滴滴,终于又开始新一轮的「 侵略」。对于想要全面布局出行领域的滴滴来说,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由于黑客的入侵,菲亚特克莱斯勒(FCA)计划召回约 140 万辆存在软件漏洞的汽车。然而由于之前的召回不力,FCA 将会为之前的召回不力支付七千万美元罚款,并接受独立机构对其进行为期三年的监督。另外,FCA 还需要对涉及悬架零部件故障的 50 万辆 Jeep SUV 进行回购。黑客看似简单的行为,却让 FCA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知识就是力量啊。 除了 FCA,通用也跟黑客扯上关系了。「 白帽」 黑客 Samy Kamkar 在上周四发布了一个视频,声称他能够通过拦截安吉星 RemoteLink 移动应用和安吉星服务间的通讯,来「 定位、解锁和远程启动」 汽车。为此,研究人员也建议用户,不要使用这款移动应用,防止黑客利用安全漏洞远程控制汽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么来看,通用车主估计也可以准备准备召回的事情了。 接下来看看新能源技术。在天津,一家叫做极致动力科技的公司研发了一种全新的超级电池。这种电池充满一次电仅需 3-5 分钟,环保并且可回收,属于镍氢电池,在安全性和充电能力方面要优于锂电池。一辆电动大巴只需要 297 颗电池,就能够正常驾驶。当我们都关注国外技术的时候,其实也应该多关注国内那些有着很强技术实力的团队。 最后插播一则娱乐新闻。亚马逊宣布,将会开设一档汽车节目,由原《Top Gear》三贱客担任主持,当然这个组合少不了他们的制片人安迪·威廉,全新节目预计会在 2016 年播出。所以那些为了他们仨流过眼泪的铁杆粉丝们,又可以开始期待起来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载智能硬件大集合(3):防碰瓷神器——行车记录仪
往期回顾: 车载智能硬件盘点(1)——HUD 产品 车载智能硬件盘点(2)——网络电台硬件 硬件盘点继续,我们今天聊行车记录仪。当然,有很多硬件都附加了行车记录仪功能,我们今天只聊以智能行车记录仪为基础功能的硬件。 论智能行车记录仪的必要性 随地乱倒的大爷大妈碰瓷党,还有路怒车主暴打女司机,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让我们空前的意识到拥有一台行车记录仪的必要性。仅仅出于安全考虑,就足够作为支撑你购买的理由了。 传统做行车记录仪的厂商很多,这些产品除了外观可能稍有不同,大多都是类似的供应商提供硬件的贴牌产品,价位、性能都没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在某宝上搜索行车记录仪,最多的已经有两万多条销售记录。但这些产品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使用不够方便,大多需要将插在行车记录仪中的卡拿出来才能读取视频内容。 同时价格和质量往往成正比,即越是便宜效果就越不好。为了压缩成本,这些产品往往采用廉价的配置,因此卖得很便宜。这些问题,也让我们产生了需要更方便、好用的产品的需求。 智能行车记录仪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诞生的,说要智能化,目的是为了产品使用更加方便。 我们今天要盘点的智能行车记录仪,都增加了 WiFi 模块,能够直接连接手机进行控制,进行内容传输。仅仅是这一点简单的提升,就足够颠覆传统行车记录仪的使用体验了。 除此之外,这类智能行车记录仪往往附加一些功能,例如依托互联网进行内容上的开发(例如拍摄视频分享)、增加硬件实现更丰富的功能(GPS、电子狗等)。 产品盘点 这类产品不少,我们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盘点总结。(排名不分先后)1.360 行车记录仪(299 元 已上市)基本功能:行车记录(自带屏幕)硬件配置:安霸 A7LA55 处理器、光圈 F1.8 供电:自带电源、点烟器供电 控制:WiFi 直连手机 按钮 可视角度、分辨率:160° 1296P 短评:这款产品的性价比很高,但是功能比较单一只是行车记录。 2. 盯盯拍 M6(699 元 已上市)基本功能:行车记录、GPS、电子狗、抓拍分享 硬件配置:海思 IP Cam 处理器、索尼 IMX 322 图像传感器、光圈 F1.8 供电:点烟器供电 控制:WiFi 直连手机、附赠小按钮 可视角度、分辨率:140° 1080P 短评:盯盯拍最大的差异化,还是体现在驾驶过程中的电子狗,行车记录功能。 3.Goluk(399 元 众筹成功)基本功能:行车记录、抓拍分享、停车安防 硬件配置:海思 Hi 3516c 处理器、SONY 1/2.8 英寸 Exmor 图像传感器、光圈 F2.4 供电:点烟器供电 控制:WiFi 直连手机、附赠小按钮 可视角度、分辨率:156° 1080P 短评:Goluk 主打的还是内容分享,但在安全方面增加了停车安防功能,保障了车辆无人时的安全。 4. 云智汇 M17W(399 元 京东众筹中)基本功能:行车记录、抓拍分享、ADAS(自带屏幕)硬件配置:安霸 A7LA55 处理器、光圈 F2.0 供电:点烟器供电 控制:WiFi 直连手机、附赠小按钮、机身按钮 可视角度、分辨率:170° 1080/1296P 短评:除了基本的记录功能以及视频分享,云智汇还增加了 ADAS 功能,在行车安全方面有一定优势。 我们从拍摄效果来分析,这些产品都安装在后视镜后方,也都能拍摄 1080P(部分可以拍摄 1296P)的清晰度,只是在可视角度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都能满足用户需求。从行车记录仪的自我修养来说,他们都是合格的。 除了 360 只是作为满足基本功能存在之外,其余三个产品都在内容上做了一些文章,都可以将拍摄的视频内容通过手机分享,满足用户的需求。 再有一些例如轨迹记录、电子狗、ADAS 等,也只是在内部结构上增加一些组件,属于从行车记录仪的本质向外扩展的功能。 都有谁在做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的话,大概有三类厂商进入这个领域: 1. 360 行车记录仪代表的是巨头互联网公司,这类公司往往不在乎成本,因此他们的产品价格较低但是质量较高,各方面比较平衡。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涉足新领域而进行初步试探。 2. Goluk 代表的则是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这类企业往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懂得用户需要什么,功能的开发会充分考虑用户需求。这样的软件思维缺陷也明显,硬件生产方面可能经验不足。 3. 以盯盯拍为代表的传统行车记录仪厂商,他们对这个行业其实是很了解的。也看出了目前传统产品的不足,所以才会选择研发更好用的产品来满足用户。这类硬件厂商,缺陷一般在于用户体验方面的不足。 市场现状 目前的行车记录仪市场,其实还是处于教育用户的阶段,当然,层出不穷的碰瓷事件,以及类似于 360 这样的大厂商进入,这些都让行车记录仪加速进入了用户的视线,加快了教育用户的进程。 对于传统的新车记录仪厂商,这些智能化的产品让大部分厂商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毕竟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以及产品质量方面,这些小公司无力和类似于 360 这样的大公司抗衡。同时,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得这类产品更容易吸引用户,传统行车记录仪的销售压力也是存在的。 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传统企业,因为面临巨大的压力,有一部分直接退出竞争;当然也有一部分企业,选择在产品质量和功能上进行了更深度的发掘来增加竞争力,同时利用更互联网的思维去做产品,盯盯拍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跟其他硬件的情况类似,有人将功能附加到行车记录仪上,就有人会不断将行车记录仪功能附加到别的产品上。 目前我们已知的就有例如后视镜、HUD 等产品,附加行车记录仪功能,当然也出现一部分前装的产品。这种结合是否合理,本质上需要考虑的还是用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只要能够拍得清楚,我就觉得还是个不错的尝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 继续阅读
车载智能硬件大集合(2):当网络电台遇到智能音箱
接着盘点硬件,今天要写的是车载智能音箱(包括不自带音响,利用车内音响的硬件)。当然,音箱只是内容载体,智能才是关键。 为什么有音箱 从最早的收音机,到后来的 CD,再到后来的外接 mp3 播放器,人们在车内的音频需求被不断地满足。 而现在,网络电台 App 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这类 App 以用户的喜好为出发点,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联网扩展节目内容。 车载音箱的出现,也是为了增强网络电台的车内体验。但最早的车载音箱只是作为手机外放设备,没有摆脱手机的束缚。 我们需要音箱更加「 独立」「 智能」。 有哪些产品 怎么才算智能?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以下这些硬件,都能连接手机进行控制,而且大多本身都自带联网功能(不消耗手机流量),内容扩展性也相对较强。 来看看有哪些产品(同样排名不分先后): 1. 考拉宝(考拉 FM 未上市)主要功能、特点:网络电台 自带音响 操作:按钮 手机 App 部分配置:MT6572W 处理器、512MB 内存、 4GB 存储空间 2. 车听宝(多听 FM 199 元)主要功能:网络电台 WiFi 直连 操作:旋钮 按键 手机 App 部分配置:高通 AR9331 处理器、 8GB 存储空间、昆天科 8007B 发射芯片 3. 随车听(喜马拉雅 FM 198 元)主要功能:网络电台 操作:按键 手机 App 部分配置:昆天科 8027FM 发射芯片 4. 车悦宝(399 元 众筹结束)主要功能:网络电台 操作:旋钮 按键 手机 App 1.54 寸触摸屏 部分配置:CORTEX—A9 处理器 我们如果分析他们的硬件配置,你会发现都采用手机规格的处理器;都有 FM 发射模块;都有蓝牙、WiFi 模块、 3G 模块。(发射模块会决定音频质量,而处理器等配置则影响软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不考虑外观的话,这些硬件的配置跟智能手机没太多区别(智能硬件的名称也不是白叫的)。 同时他们普遍都和运营商进行合作,每个月向用户附赠定向的免费流量。其中车悦宝、考拉宝自带音响播,当然也都能通过 AUX 、 FM 射频或蓝牙(得看车辆是否有对应接口),连接车内的音响。 这类硬件都是通过点烟器供电,车听宝、随车听直接插在点烟器上,考拉宝、车悦宝则瞄准了杯架的位置,尽可能把体积做小,毕竟体积太大会影响车内的空间(根本原因还是车内储物空间太珍贵了)。 除了最基础的网络电台,我们还看到了一些附加功能,例如车悦宝的实时路况、车载 WiFi(流量非定向)等。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尽可能增加用户黏度。 市场现状 目前,这类智能音箱主要依托的还是网络电台的内容,版权已经逐渐成为影响这类硬件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一段时间,喜马拉雅和考拉等电台的撕逼直接导致喜马拉雅 FM 在 App Store 下架,至今未归。归根结底还是内容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多的网络电台内容供应商,都想要把一些节目独家到自己的平台(包括我们的 GeekCar 叨逼叨也要被签独家了)。 这些独家内容,更多的是用来吸引用户粘度。不过很多这类企业,并不只想要单纯的做硬件和内容提供商。毕竟只要在用户车内占据了一定的场景,就可以想象更多的商业模式了。 在上周的互联网大会上,考拉 FM 就提出了要做车况、资讯、娱乐等信息的集中地,并且也要根据车主进行更深度的定制化内容服务。这也是出于对驾驶安全情况的考虑,声音播比眼睛看对于驾驶的干扰要小很多(很多其他种类的硬件厂商也都在主打车内语音交互)。 不过,未来车内的趋势还是把功能集中起来,用更合理的方式进行交互。目前也已经有很多车机操作系统,能够让用户自由安装软件,这类音频软件也成了他们主要的合作方。 所以总结来看,这些硬件可能更多的承担的是联网车机(车联网)普及之前,教育用户的任务,属于过渡阶段的产品。 不过用户是否会为了享受「 更好」 的体验,去花几百块钱买个这样的小硬件,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持保留态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游侠 X 发布了,但挑战只是刚刚开始
虽然比年初向 GeekCar 透露的发布时间有些跳票,但游侠汽车还是在 7 月 26 号,发布了他们的首款四门电动轿跑——游侠 X。 看到四门电动轿跑这种字眼,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特斯拉。看完发布会,我只能说,这辆游侠 X 至少看起来各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特斯拉的影子。毕竟连黄修源也承认,这辆车能够造出来,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特斯拉的开源计划。 不过,黄修源私下说,游侠 X 对标的主要还是奔驰 C 级和宝马的 3、5 系以及国内的一些电动车品牌。做中国的特斯拉,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就要对标特斯拉。 这款游侠 X ,计划在明年年中生产 15 辆左右的样车进行路测并开始接受预定,真正的量产则会在 2017 年,会采用互联网销售的模式。至于售价,黄修源也只是表示,会比特斯拉便宜很多。 外观不错 当我在朋友圈发出游侠汽车的照片的时候,分别有人向我提到了这么几款关键词:特斯拉、GTR、雷克萨斯、法拉利。很显然,游侠的车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经典设计的影子,例如尾灯。 当然,设计中的借鉴其实很难避免。不过,游侠 X 这样的借鉴可能有些太过直接。至于那些说前脸像特斯拉的,这个其实我们都看出来了。 虽然都是借鉴(某些直接照抄的不算),游侠 X 已经比国内大多数厂商设计的要好看太多,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山寨感。这一点也是和同类产品竞争时一个很大的优势(不好看谁买啊)。 然而在外观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游侠 X 把前进气格栅部位改成了 LED 液晶显示屏。用户可以下载不同的主题包,自定义上面显示的内容,在启动语音功能的时候,还可以显示类似于声波的形状。不过,车牌照的悬挂位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美感和实用性的平衡,也是游侠 X 从样车到量产之间,必须考虑的问题。 性能够用 关于性能,我们直接通过参数感受一下。 游侠 X 搭载的单台异步电机,峰值功率为 270kW、最大扭矩 440nm、最高转速 16000r/min。百公里加速 5.6s,85kWh 版本的续航达到了 460km,量产的时候也会推出 40kW 和 60kW 的版本,续航分别是 220km 和 330km。 电池采用了松下的 18650 三元锂电池,85kWh 版本在快速充电状态下半小时就能提供 270km 的续航。 自主研发的 BMS 系统采用了 LTC6804 芯片,据称采样精度误差在 1mV,而特斯拉和 i3 的误差约是其 8 倍。(测量精度每降低 1mV,导致电池容量要求增加大约 1%。也就是说,精度误差越小,就可以尽量减少电池容量的不必要损耗,降低成本。)不过,游侠电车对标的肯定不是特斯拉,而是目前国产的那些电动汽车。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太过于纠结,游侠 X 加速是不是进入了 3 秒,性能是不是秒杀特斯拉等等等等。至少,相比于例如北汽等传统造车企业,游侠 X 在外观、性能参数上都是有优势的,也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 交互需要优化 游侠采用了一套比特斯拉还特斯拉的车内交互解决方案,把交互功能放到了两块屏幕,分别是 10.2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和 17.3 英寸的 1080P 中控屏幕。 整个操作系统是游侠基于 Android 5.1 开发的 KITT OS(支持在线 OTA),这点和智能手机很像。 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和车机进行交流,进行例如播放音乐的操作。整套语音交互方案是游侠自己研发完成,只在语言和文字转化的部分由云知声进行一些辅助。 游侠的交互逻辑还是过于强调大屏幕的重要性,这个本身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 还有一些细节 游侠计划前装 MobileEye 辅助驾驶系统,配备行车记录仪和 ADAS 高级驾驶系统。 关于无人驾驶,游侠计划会在 GITHUB 开放 YOUXIAMOTORS 的代码。技术人员下载游侠无人驾驶技术的开源代码,就能参与到无人驾驶代码库的研发。目前,游侠能够实现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主要有车道保持,前车的识别等。不过这些技术相比于那些领先的企业,还处于一个很初期的阶段。 黄修源把这辆车的目标用户定位成——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对于那些想要买第一辆车的年轻人,需要考虑的因素无非就是这几个:价格、外观(逼格)、某些城市的上牌难度、个性。这些因素我或多或少都在游侠 X 上看到了。 目前,游侠团队大约有 50 人左右。他们的研发模式也很特别,往往是两三个人为一个小组负责某个项目(让专业的人,做专门的事)。例如,车机的 UI 就是由国内一个著名设计师全权负责设计的。 对于游侠来说,这样的工作小组模式,能够很大的提升效率。毕竟现在有那么多团队都在造车,想要一直保持现在的进度优势,留给游侠的时间真的不充裕。 离量产有多远 很多人看了游侠 X 的图片之后,都以为这是一辆概念车。确实目前的这款车上,很多元素都有着「 超现实」 的元素,例如车内交互逻辑,再例如前脸的 LED。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辆车,由于安全性能还不能保障,并没有上路演示,不过, 这辆车确实是可以开动的。 这已经是目前中国所有造车团队中,我认为最接近量产状态的一款车。但尽管是这样,从现在到 2017 年,整个过程中仍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例如车身细节、供应商的选择等,都还存在调整的可能。对于获得造车资质,黄修源也表示都在进行中,这些问题都会在量产前得到解决。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怎样进行更多的量产化测试,不论是车身外观的加工难度,或者是前脸 … 继续阅读
「GeekCar Daily」7.27: 以 i3 为基础,苹果研发无人驾驶
苹果以 i3 为原型,研发无人驾驶电动汽车 苹果要造车的新闻早就已经不新鲜,但是最近的一项消息表明,苹果从去年开始就和宝马合作,利用 i3 来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苹果也想要通过这项合作,进一步了解宝马的 LifeDrive 架构、客舱动力传动系统以及电池模块等方面的技术。 从去年开始,苹果就开始计划无人驾驶了,并且也从 A123 公司挖来电池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电池技术的研发。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贴着 Apple 牌的原型车在路上测试了。 特斯拉用 model x 为原型,测试无人驾驶相关技术 最近在美国加州街头,特斯拉 Model X 的原型车出镜率很高。当然,这些行驶在路上的 Model X,车身上有很多类似传感器的装置。这很有可能是特斯拉正在研发的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版本。 Jeep 与黑客合作,在线升级解决漏洞 上周一个黑客入侵吉普切诺基的视频,让我们对车联网安全产生了不小的担忧。为此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上周发布了一项软件升级技术服务,目的是提升车辆的 Uconnect 游戏系统安全性,并加强通信系统的保密性。这项升级是 FCA 和入侵汽车的黑客联合完成的。黑客们也表示,他们入侵汽车是为了让汽车厂家意识到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性。 预定一个月之后,首辆 Gogoro 正式交付 从上月 27 号开始接受预订,售价 12.8 万新台币(大约 25267 人名币)的 Gogoro 订单数量目前已经达到了 400 台左右。在 25 号,首辆 Gogoro Smartscooters 正式交付了。同时,Gogoro 官方也宣布,之后会有政府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每台车的补贴额度大约为 2 万新台币,不过首批车主还不能享受到这样的优惠。电池的月租方案也增加到了四种,用户可以根据对里程不同的需求,选购 299~899 元(新台币)不等的套餐。 游侠汽车发布了 造车 482 天的游侠,昨天正式在三里屯橙色大厅发布了首款样车——游侠 X。这辆游侠 X,续航达到 460km,百公里加速 5.6s。同时,搭载游侠自己研发的 KITT OS,主要通过车内的两块大屏和语音进行交互。游侠 X 计划在明年年中生产 15 辆样车进行路测,并在 17 年正式量产。这是目前所有国内造车团队中,发布的最接近量产车的车型。 博世推出 EBike 自行车动力系统 博世推出的这套由电力驱动的、自行车辅助动力系统,可以轻松安装在所有的自行上,让普通自行车变成电动自行车。EBike 系统目前提供四个不同的骑行模式,包括旅行、竞技、加速以及日常,分别可以为为骑行者提供 50%~250% 的辅助动力。EBike 的电池容量为 400 千瓦,充电时间 3.5 小时。根据骑行模式的不同,续航里程为 64~161km。不过考虑到其 4000~7000 美元的售价,还是买辆电动车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家解决了车内社交的公司,又打起了后备箱的主意
一家做车内语音和路况硬件的公司做起了同城货运。相信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和我一样,觉得有些不搭边。不过,看完这篇文章,你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家叫做上海语镜汽车的公司,之前做了一套叫做 WeMe 的智能车载语音系统,主要满足用户开车时的社交需求,还能够实时上传数据,利用用户的力量,将路况等信息进行实时分享。 而今天他们今天发布的产品,叫做帮忙拉,号称滴滴快的货运版。 怎么帮忙拉? 既然号称滴滴快的货运版,我们通过这个词很容易可以明白,帮忙拉的产品逻辑在某些层面上,和滴滴快的模式有些类似。不过,客运和货运在本质上的区别,导致落在产品层面时,还是有些差别。 帮忙拉要解决的,其实是把在路上跑的车的后备箱利用起来,在顺路的情况下把东西捎过去。要这么做,最基础的属性就是顺路,即不给交通增加额外负担,这一点其实和拼车很类似。当然,出租车等运营车辆也是合适的运输载体。 先来看整个使用流程。 货主首先用 App 下单,然后等车主来运走货主、货物送达、确认收货、付款、最后评价。在主要流程上,两个产品其实很像。 帮忙拉想要从一些急需速运的产品入手,例如生鲜等产品来切入市场。 在帮忙拉的产品逻辑中,他们将产品的大小定义成了大、中、小三个尺寸。这其实挺不直观的,货物形状和大小其实不能完全划等号(例如细长条状物体)。 帮忙拉目前的收费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有三种选项:1 小时内 50 元、2 小时内 40 元、3 小时内 30 元。 如果超时送达,则每半个小时减少 10%的费用,但是车主会有保底 10 元的收入,这个是由帮忙拉进行进行补贴的。 当费用被扣完之后,车主就会被记一次警告,累计三次封号一个月;累计十次则永久封号。如果 24 小时以后,订单仍然没有完成,则双方各记一个严重警告(等于三次警告、直接封号一个月)。 这算是对于车主货主双方的一个监督措施。但是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其实完全可以处理的更有弹性一些,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显得有些不够人性化。 货主在发货之前,可以选择只让微密认证车主接单,这类车主本身就是微密用户,除了基本的身份信息、车辆信息认证之外,还有利用微密硬件进行的轨迹认证。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WeMe 的用户数达到了 20 万。在帮忙拉的产品逻辑中,这类车主属于核心的运输群体。在推广初期,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利用起来,确实是不小的基数。这也是帮忙拉的先天优势,两个产品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但是区分车主的行为,难免让我觉得有些绑架用户(不用 WeMe 就不值得信任了么)。货主在选择车主的时候,会优先选择认证车主,这样会影响其他车主的积极性,其实不利于推广。 产品还有些「 粗糙」 但是对于货运,如何保证用户的货物安全到达是才最根本的问题,这首先需要严谨的管理逻辑和完善车主货主的信用认证。 对于运输途中货物安全的保障,帮忙拉是这么做的。订单开始之后,App 会生成一个验证码。车主将货物送到之后,将收货人的验证码输入到 App 里,才能完成整个流程。 但这样的措施显然还是不够完善。路途中如果出现货物损坏的情况,帮忙拉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妥善的流程,更多的还是依靠双方的协商。怎样让用户放心的将货物通过帮忙拉来进行运输,这应该是他们目前急需解决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同时,对于费用的计算,帮忙拉目前的规则是有些问题的。只按时间计费,对于路程远近却没有一个规则,这显然有些不够全面。 而且如果车主刚好能帮货主把货物 1 小时内送到,而货主却选择的是 3 小时内送达。这样很容易会让车主觉得有些「 吃亏」,这时候其实就需要平台进行一些鼓励用户的行为了(例如补差价)。 任何产品初期的推广,其实都是需要进行用户教育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是用补贴来吸引用户。在帮忙拉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生硬的规则,有些规则甚至有些简单粗暴。想要用户多,补贴不能少啊。 巨头进入之前的机会 在发布会上,帮忙拉的产品负责人王旭东也谈到类似滴滴快的这样的巨头,也计划进入同城货运的事实。不过,他认为目前滴滴快的这样的巨头,都还在专车战场厮杀,暂时无法投入太大精力进来,这刚好是帮忙拉最好的发展机会。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毕竟上半年的拼车市场,就是类似这样一个局面。不过,在巨头进入市场之前,帮忙拉还是要首先提升产品的体验,从而迅速推广并且增加用户基数,这真的不容易。 这次帮忙拉选择在河北邯郸进行产品首发,一开始我其实觉得挺诧异的。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你至少选在北上广发布啊~不过,当我在邯郸的出租车上,司机轻易听出我们正在讨论的 WeMe,并且讲的头头是道(经常在路上看见),这样的普及率也让我的疑问解开了。 在今天发布会之后,帮忙拉正式会开始运营。目前已经有不少主打货运 O2O 的企业完成了融资,进入这个市场了。互联网货运市场的「 血拼」,看来是要开始了。帮忙拉的优化空间很大,但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载智能硬件大集合(1):酷炫的未来科技——HUD
从 HUD 到行车记录仪再到后视镜,最近有不少团队都发布了自己的车载智能硬件。是时候来一波阶段性的总结了,我们从 HUD 开始。 什么是 HUD? 百科一下(已经了解的可以略过这段):HUD 全称抬头数字显示仪 (Heads Up Display),又叫平视显示系统。可以把重要的信息,映射在玻璃上,使驾驶员不必低头就能看清重要的信息,最早出现在军用战斗机。目前,一些高端豪华汽车上已经出现 HUD,也有一批后装的硬件厂商开始相关研发。 目前主流的 HUD 大多采用后装的形式。原因也简单,前装 HUD 主要还是出现在某些高端车型上,而一些中低端车型以及存量车都没有这样的配置,因此后装产品市场很大。 当然,能实现 HUD 功能的产品早就出现在了某宝上。连接 OBD 之后,就能够读取车辆的信息,显示固定的一些数据。不过这些产品功能比较单一,又不能连接手机进行功能的扩展,也就不能称为智能硬件。 要使用这些产品,你首先需要在挡风玻璃上贴一层镀膜(往车窗上贴膜你能忍?),然后利用强光把显示的数据打亮,投射到玻璃就能当做 HUD 进行使用。为了投射之后看起来是正向,正面看上去这些数据和字母都是反的。 这其实不能算是真的 HUD,最近一些手机软件也出现了这类功能(你敢把手机扔仪表台上不用吗?),挺让我费解的。 而且由于玻璃本身的厚度,还有可能出现重影,导致看不清,实际体验也不会很好。这也是我说真正的 HUD 投射必须是的虚像的原因。 这类产品本身设计大多都很不美观,完全破坏了我对 HUD 的想象(这段属于个人吐槽)。 智能 HUD 当然,我们今天要盘点的肯定不是刚才的那些伪 HUD,而是现在一些主打智能化,能够连接手机进行功能扩展的产品。 这类智能 HUD 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悬挂式和仪表台式,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悬挂式优势在于适配性强,直接安装在遮阳板上。不过缺点也明显,安装以后遮阳板功能就告别你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后装遮阳板,但成本相对就很高了。而且当你目视前方,由于距离眼部很近,总会觉得眼前有东西挡着,还挺别扭的(不习惯戴眼镜的都知道)。 仪表台式:优势在于可视角度略低于视线的平视,对驾驶干扰较小,同时安装成本也很低。但是缺陷是,仪表台受到阳光直射的时间较长,散热问题很难解决(难倒一堆厂商),而用于成像的光机本身就是发热大户。因为仪表台的形状角度不同,可能出现适配问题。而由于挡风玻璃的角度不同,也存在空间不够的可能。 有必要普及的是,HUD 目前价格普遍较高,基本都在千元以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采用的 DLP 光机成本很高,而光机直接影响成像效果,而成像是 HUD 的核心技术。有一些采用激光投影方案的,成本就更高了。 这类 HUD 的成像原理其实不复杂,就是利用光机把图像投射到反射膜,然后在反射到经过特殊镀膜的透明材质,形成虚像,就是人眼最后看到的图像。光机质量和成像效果成正比,当然发热也是成正比的。下面以悬挂式作为例子,原理是相同的。 由于投射的透明材质曲率及材质,目前主流的产品投射普遍在 1~2m,这和人眼的视觉最舒服的距离 2m 以上还有一些差距。同时,投射的面积也会影响到观感,既要能看清内容,又不能过度影响视线,找到这个平衡点还是很重要的。 主要有哪些? 先来看看市面上一些主流的智能 HUD 产品,包括已经发布的和对外披露尚未发布的(由于多数产品未发布上市,信息可能不全面,欢迎交流讨论)。 这类硬件产品的智能化是一个不可逆大趋势,下面这些产品可能更加能够代表未来 HUD 的发展方向。 排名不分先后。 CarPlus 主要功能:导航、微信、电话 、行车记录仪 交互方式:语音、按钮 Halo 主要功能:导航、微信、电话、音乐、行车记录仪 交互方式:手势、语音、未来可能有人眼识别 Navdy 主要功能:导航、信息、电话 交互方式:手势、语音、手机设置 Carrobot(车萝卜)主要功能:导航、微信、音乐、电话 交互方式:语音、手势 京东众筹价:999~2499 元(正在众筹)先锋 SPX-HUD100 主要功能:导航 交互方式:遥控器 已上市:网购价 3200 元左右 哈德 主要功能:导航、电话、信息 交互方式:语音、手势 京东众筹价:1598~2598 元(目前已结束众筹)HUD PLAY 主要功能:导航、来电、短信、微信 交互方式:语音、手势 由于基本上 HUD 都安装在 OBD 接口上(供电和车辆数据读取),因此显示车况车速的功能都是有的。 在系统层面,这些 HUD 基本上都是采用 Andorid 系统,然后根据 HUD 的交互进行相应的软件调整。硬件基本都是手机规格的,可以说是把手机的外壳换了一个形式。为了方便连接手机,蓝牙模块,WiFi 也都是有的。 因此,这些产品在功能上重复程度很高,基本都是以导航为核心基础,然而辅助以通信(微信、电话)和娱乐(在线音频)功能。而一些附加行车记录仪的产品例如 CarPlus、Halo 等,由于安装位置角度的问题,我认为体验并不是很好。 大家的产品逻辑相差不大,差异化更多还是表现在交互体验。目前主要的交互有三种形式,语音、收拾、按键,其中以语音较为主流。不过对于按钮和手势作为辅助的侧重点不同,显示团队对于交互逻辑的思考,具体优劣还要经过实际体验才能得出结论。 目前,先锋 HUD 已经上市了,Carrobot 和哈德也已经在京东上众筹,预计在 8 月份开始发货。其余产品都还在研发或者测试阶段,还需要我们再等待一段时间,那些一直跳票的我就不提了(没错就是 Navdy)。 市场现状 先说说为什么最近有一堆团队「 井喷式」 的发布 HUD ,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市场环境影响。由于消费者逐渐开始重视车内场景的一些体验,最近一段时间整个车载硬件市场迎来了大爆发。HUD 由于技术难度高,本身研发周期就长。大家其实开始项目的时间都差不多在去年,所以会出现集中在最近发布的现象。这个跟去年的 OBD 集中发布现象很相似,只是因为 OBD 的研发时间短,所以发布的就早。 2. 引导线索的出现。最直接的就是美国发布的 Navdy ,在外观和功能上都突破了人们对车载硬件固有的想象,引发了大家对这类产品的持续关注,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硬件创业者。 目前的 HUD,或者说是承载相同功能的车载硬件,都想要优化用户在车内的导航体验,同时满足娱乐和通信等需求。很明显,他们都是针对的是原有车机,或者手机的导航等功能体验很差进行切入,算是有着共同的「 敌人」。 考虑到目前的存量车市场,这类硬件普及程度相对很低,教育用户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类产品间的竞争远没有到开始的时候。现在主要还是要把前装导航等产品「 干掉」,等普及之后才会是这些硬件之间的「 火拼」。 HUD 本身的特点还是交互,能够在不影响驾驶视线的情况下,完成一些车内必要的操作,这一点就是先天的优势。所以,我认为 … 继续阅读
「GeekCar Daily」07.21:特斯拉 Model X 下月交付
1. 特斯拉 Model X 将在 8~9 月份开始交车。 酝酿了好久的特斯拉 Model X 终于要上市了,这辆带着鸥翼门的酷炫 SUV,官方预计会在今年的 8~9 月份陆续交车。当然我说的是美国,你问国内?土豪你还是等明年吧~ 特斯拉也正在为 Model 3 研发全新标准电池。这款预计在 2017 年发布的新车型,预计会搭载全新的圆筒形电池,目前是特斯拉正在和松下进行联合研发,尺寸比现在的 18650 大一圈。电池,还是大的好啊~ 2. 两轮电动车凌云获得千万美元级 A 轮融资。 这个四人团队将在明年四月份发布他们的首款产品。如果路上都是两轮电动汽车,是不是就没那么堵了。 3. 别克在美国推行 24 小时的试车服务。 为了刺激销售(讲情怀),在菲尼克斯,用户可以随时试驾别克的相关车型,这个活动预计持续 90 天。或许当你加班结束之后,就可以去找辆别克试驾回家了~ 4. 丰田 Tacoma 标配 GoPro 底座。 在明年发布的 Tacoma 车型中,将会标配 GoPro 底座,将会在安装在后视镜的后方。这你让那些做行车记录仪的企业怎么办啊。 5. 谷歌无人车发生事故,首次出现人员受伤事故。 谷歌官方宣称是对方司机不小心撞上了无人车的尾部。我觉得也可能是想要碰瓷骗保费的吧,毕竟谷歌为这些无人车都投下了巨额保费(发家致富新路子)。 6. 奥迪开发新型无线充电系统。 与传统感应式无线充电不同的是,车辆开到送电器上方,送电线圈就会自动升起。可能离得越近充电就越快吧~ 7. 斯坦福大学和奥迪合作开发自动驾驶算法(又是奥迪)。 黑科技的学校和黑科技的企业又合作了。双方联合研发的自动驾驶算法,能够进行每秒钟 200 次的数据交换。如果你觉得抽象的话,你可以这么理解:通过这项算法,奥迪的自动驾驶技术在赛道上已经超过了很多赛车手。 8. 密歇根大学发布调查,多数人不信任无人驾驶。 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在调查了 505 人之后,发现将近一半的人不信任无人驾驶,而更愿意自己开车。我觉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动驾驶落地程度还不够,可能当他们享受到在车内解放双手的快感时,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都说 OBD 没有用?不如换个思路
如果提到「 图吧」,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那个导航软件。然而最火的地图导航软件早就变成了百度和高德,这应该是毫无争议的。 OBD 是「 救命稻草」 么 这种局面,显然是曾经作为导航软件领头羊的图吧不愿意见到的。被四维图新收购之后,他们或许是想要借助四维的大量前装优势,扭转目前导航市场的局面。 所以,图吧发布了一个叫做手机卫士的车内硬件,叫做图吧汽车卫士 V5。如果你一直关注车内硬件和 GeekCar 的文章,那么你应该能够想到这又是一个 OBD 产品。 没错,一个做导航软件的公司也来开发 OBD 硬件了,虽然我一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公司都以为,用 OBD 就能让用户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数据上传。 当然对于导航类应用来说,图吧确实是第一家推出相关硬件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形成了与竞品的差异化效果。 我们来看看图吧 OBD 能提供的主要功能: 1. 读取车辆数据,进行检测。图吧能读取车辆相关的 150 项数据参数,在这一点上确实有优势。结合数据,能够对车主的驾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也能连接后市场等领域。 2. 在锁车之后,可以通过图吧 App 控制车锁、车窗、天窗的闭合。 3. 基于 OBD 的惯性导航,这需要跟图吧 App 结合使用。主要适用于信号不好的地区,离线导航配合 OBD 的车速检测功能,通过计算进行导航,还有电子眼等一些附加功能。 除了结合图吧 App 的惯性导航,其他的功能相信就算是我写的不烦,你们也已经觉得无聊了。当然,这些是 OBD 产品的核心功能,是必须要有的,无可厚非。 哦,对了,汽车卫士的 App 还支持通过手机映射的 Hud 功能,只需要在挡风玻璃上贴一块反射膜。这个… 算了我们还是换个话题吧。 OBD 接口应该当「 配角」?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我是一个十足的「OBD 无用论」 支持者。不过既然有这么多团队都在做这个,肯定是有其合理性的。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可能很不成熟但欢迎讨论。 从车内的安全角度来看,能称得上用户「 刚需」 的无非就是导航,通信,娱乐(主要是音频)这几个功能。除去这几项功能,其他强加的服务或多或少都有对用户需求的「 绑架」 成分在里面。 这几项功能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总结一下,主要有这几类硬件可以实现:前后装的车机、智能后视镜、Hud 等。而且,都已经出现可以全面覆盖这些功能的产品了。 很明显,OBD 不属于这几类的范围,就算是能够连手机 App 实现更多功能的,主观上也不符合安全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我看来,任何在开车过程中用手机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然而「 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总是有道理的。我认为,与其用 OBD 来作为主要的功能载体,倒不如把它作为一个「 可有可无」 的配件,作为能够实现刚需功能产品的附加,承担一个「 选配件」 的角色。 例如,OBD 接口对于行车记录仪来说,就可以在承担供电功能的同时,检测车速的或者车辆姿态的变化来进行紧急录制。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实际应用领域还有更多值得开发。 至少这样一来,原来最被人诟病的低存在感,或者说是低黏度,会转化成为优势。比如对于行车记录仪来说,用 OBD 供电可能就是优于点烟器供电的,毕竟点烟器的使用频率相对高很多,不适合长期接一根固定的线。OBD 的低成本也会成为用户选装时的促进因素。 用户不需要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产品,不巧的是,OBD 正好属于这个类型。所以那些主打 OBD 的企业,倒不如换个思路,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思考。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