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治冰:一个头顶「光环」的中年创业者

· Aug 27, 2015

在青岛的中国汽车创业投资峰会上,我见到了前「 比亚迪汽车销售老总」,现「 挖金科技创始人」——夏治冰。 头顶着「 前汽车行业高管」 的头衔出现在这个创业投资论坛上,夏治冰更最多的还是想以创业者的身份和大家进行交流。 挖金科技? 挖金科技,顾名思义是要挖(zheng)金(qian),那究竟要挖谁的金呢? 夏治冰给出的答案是要挖汽车经销商们的金。简单说,挖金科技主要做的是服务于 4S 店的销售管理平台(一家卖管理软件的公司),用相对规范和系统的体系来管理线下的汽车销售流程,提升汽车经销商的销量。 在他看来,虽然互联网思维不断冲击车传统汽车营销,但用户实际买车的时候,4S 店还是很难绕开的点,市场潜力还是很大。夏治冰在比亚迪的汽车销售经验,则可以作为这套管理软件很大一部分的理论支撑。 目前,挖金科技大约有 50 人左右的团队,总部位于深圳。在全国范围内,挖金科技的系统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品牌,接下来要做的是让更多 4S 店加入到这个系统。具体到盈利模式也很简单:软件使用年费+单台车辆售卖提成。一旦加入的 4S 店数量足够大,还可以根据所有的销售大数据进行汽车行业的市场分析(当然这是以后要做的)。 虽然还是处在汽车圈内,他没有选择用自己的人脉去推广产品。这样的行为虽然肯定能够促进产品销售,但刷脸行为对于公司长远发展并没有好处。同时,对于产品本身的自信也让他觉得没有必要去做这种显得有些「Low」 的事情。 很多人都觉得「 挖金」 的名字有些太过于「 乡土气息」,当然也包括我。但是跟夏治冰聊完之后,我感觉只有人生经历到达一定程度,才敢取个这么简单粗暴的名字(太不洋气啦)。 创业之后 夏治冰选择离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用他的话说主要是因为「 职业倦怠」。至于之后短暂的加盟众泰,更多的是一种尝试。最终选择创业也是仔细思考之后的结果。 虽然从比亚迪离职已经差不多有 4 年,但只要夏治冰出现的场合,他的 Title 总是离不开「 前比亚迪销售老总」 这个头衔,这就好像人们看见窦唯、李亚鹏,就会想到「 王菲前夫」,这多闹心啊。对此,他也显得挺无奈。虽然对之前的辉煌经历相当自豪,但他现在对自己的定位已经完全变成了创业者(你才是前高管!!)。 说到创业之后夏治冰的变化,最明显的应该就是外形。离职之前夏治冰的体重据他本人透露已经超过 200 斤(而且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我今天见到他却只有 150 斤左右,身体变好是最直接的改变(作为一个胖子,我差点没忍住问他减肥的方法!)再说到工作,在比亚迪期间,夏治冰虽然可以调动很大资源,用他的话说「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轻易调动数十亿资金,不过表面的风光下压力也随之而来。而现在,条件变得相对「 艰苦」 了,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创业困难也是层出不穷。 这种与之前地位上的心理落差是最难克服的,他自己也承认花了相当一段时间调整心态,所以挖金科技才会在最近才「 浮出水面」。但是谈到创业,我很明显能够看出他的喜悦,这可能是之前的高管经历所给不了的。 在短短几十分钟的交谈中,「 创业者」 夏治冰传递给我的更多的是从容和踏实。他把现在的状态形容成双脚落地做事,更持久也更踏实了。 在采访最后,我让夏治冰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创业路。 他说的很简单:「 充实,快乐」。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阿里汽车电商上线半月销量近 2000

· Aug 25, 2015 333

1. 阿里汽车上线半月销量超出预期 自从阿里跟永达宣布合作做整车电商之后,我们其实对这样的模式并不看好,主要原因还是合作车型——雪弗兰景程看起来有些太老了,但事实是我们又被打脸了。 从阿里 88 汽车节开始,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阿里售出了 1822 台雪弗兰景程,其中 1/3 是被农村用户买走。这个销量如果放到线下 4S 店销售的话,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还真是林子大了,什么车都有人买啊。 2. 全球首条「Hyperloop」 计划明年搭建 说了那么久的「 超级高铁计划」 终于有落地的消息了。HTT(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计划在明年搭建全球首条「 超级高铁轨道」,建造的地址选在了加利福尼亚地区的 Quay 山谷(码头谷)地区的 5 号公路沿线,长度预计 8 公里。 当那些看着不可能的事情出现在现实中,这种感觉还是很棒的。 3. 燃料电池车 Mirai 亮相拉力赛 丰田旗下燃料电池车 Mirai 首次出现在了世界拉力锦标赛(WRC)的德国境内赛段中。为了参赛,车辆经过了部分简单改装,安装了专业的竞赛刹车系统和轮胎以及加装了防滚架。不过由于动力系统方面并没有做任何改动,这辆燃料电池赛车的百公里加速为 9.6s,当然这样的速度在比赛中明显是不够看的。 Mirai 参赛的意义在我看来还是噱头大于实际。 4. 香港出租车也要做打车 App 了 不仅大陆的出租车受专车影响日子不好过,香港的出租车行业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 全港的士关注非法载客取酬大联盟」 表示,目前正在计划推出行业通用的出租车手机叫车 App ,从而规范化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实行扣分制),最终实现增加出租车司机收入。 看来,出租车司机的吃饭问题要成为全球范围内大家关注的热点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叮当巴士:当大家还在拼大巴时候,他要做平台

· Aug 24, 2015 333

如果只是看名字,你应该很容易就会把「 叮当巴士」 当作是又一个做通勤大巴的互联网公司,当然我也是。 不过在和他们的创始人刘瑞奇聊了聊之后,我才发觉他们要做的可能比单纯拼大巴的形态更「 终极」 一些。 两块业务 一主一副 1.B2B 包车 B2B 包车是叮当巴士的主要业务。 在刘瑞奇看来,目前的企业包车市场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传统包车方式价格不够透明,双方信息沟通不方便,这些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都能很好的解决。在叮当巴士的平台上,双方可以直接将需求(人数、时间、上下车地点等信息)和价格进行公开透明的交流,电子合同也能减少租车的流程。 有需求,但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切入点。 叮当巴士想要做的就是连接有大巴资源的租车公司和有包车需求的一方。价格由他来制定,大量的订单换来的肯定是租车公司相对较低的服务价格,将利润平摊到每一单业务(每单价格也不会太高,但能保证盈利),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 同时,叮当巴士还在仰光、琅勃拉邦、巴塞罗那、河内、法兰克福、首尔这几个国外城市提供服务,目前只承担酒店到机场的接送机业务。 叮当巴士 App 在 8 月 12 日上线,算上之前试运营阶段的「 熟人生意」,8 月份预计能够做到 1000 单,年底之前计划完成每月 10000 单的目标。目前,叮当巴士的合作商有新月、首汽等 5 家企业,能够提供服务的车辆大约在 1500 台。同时,叮当巴士也将京 A、B 车牌的车型进行了一些区分,京 B 车牌能进行旅游运输,价格比只能做企业通勤大巴的京 A 要贵 1 元/公里。 2. 班车信息平台 班车信息平台是叮当巴士的「 辅助」 业务。 刘瑞奇首先肯定了大巴出行的优势。他认为乘客选择出行方式受三个因素影响:时间、线路、价格。在大巴的属性中,三要素的排序是时间> 路线> 价格。也就是说大家上下班通勤,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不迟到是关键;之后是大巴的路线,这部分需要考虑覆盖的上下车点,路程中可能遇到的拥堵路段;价格作为最后的影响因素,只要不是太离谱(稍贵于地铁公交),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通勤问题的方案。 但他没有选择做大巴业务,主要还是因为大巴的集客时间太长,一条线路通常需要 3~6 个月才能完善(上座率必须稳定且盈利),这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培养用户的习惯,处在创业初期的互联网团队很难经得起这样的持续消耗。 所以在叮当巴士的 App 中,我们能找到目前市面上很多的通勤大巴,例如哈罗出行、接我云班车等等。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信息都集中在自己的平台上,之后还会考虑将售票也在平台直接完成(开放 API 给企业接入)。当然,这件事看起来很棒,但实际落地要克服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服大家接入是关键)。 核心竞争力在哪? 当大家都在「 削尖脑袋」 进入通勤大巴市场,拼资源、路线覆盖率的时候,叮当巴士没有选择跟这些企业直接竞争,这或许跟刘瑞奇之前的经历有关。在选择 B2B 大巴创业之前,他曾在易到巴士以及 PP 大巴工作,见到了如此惨烈的竞争(至少易到的巴士业务已经销声匿迹了),如果再选择进入市场,可能真的不是太明智。 想要做企业包车和互联网大巴信息平台的策略看起来很美,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对于核心技术或大巴资源,叮当巴士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做平台这件事在我看来没有很高的技术和资源壁垒),你能做别人也能做。如果遇到巨头砸钱,以很高的价格将大巴资源进行垄断,那 B2B 包车的业务很难开展。 说到底,想要做平台,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需要大量资本进行持续投入的。叮当巴士的优势还是在于现阶段还没有竞争,还有时间发展。 当然,这段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Weekly」限行第一周,出行软件操碎了心

· Aug 23, 2015 333

这周刷爆朋友圈的肯定是「 阅兵蓝」 以及今天各种阅兵预演的照片,这些都离不开单双号限行的实行。当然,单双号限行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还是上班打车更困难了。 两个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滴滴快的和 Uber 都出台了各种鼓励接单的政策。 滴滴宣布对于对能够完成每日规定任务单数的出租车司机发放接近 200 元的奖励,同时每抢到一单都有机会抽取彩蛋,最高奖励 118 元。Uber 北京则宣布将在部分地区(三里屯、国贸、北三环至中关村区域)测试「人民优步+」双人拼车出行。用户在下单时选择非空驶车辆合乘可分担费用,司机可以一次顺路接载两名乘客。 虽然采取了这样的鼓励措施,但从用户的直接感受来说,打车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各种「 不合理」 加价还是让消费者有些难以接受。 当然,他们的竞争战场已经逐渐从天朝转移到了全球范围。 东南亚的打车应用 Grabtaxi 宣布完成 3.5 亿美元融资,滴滴也参与其中。Uber 则宣布获得印度塔塔集团 1 亿美元的投资。为了喜迎这个合作,Uber 宣布印度乘客可以在打车(三蹦子?)的时候使用免费 WiFi(如果没记错的话国内早就有人这么干过了)。 当他们在全球范围「 激战」 的时候,政府偷偷上线了正规打车软件——飞嘀打车。当然,无论是选择的切入节点(晚了 3 年),还是选择出租车这个「 过气」 领域,抑或是不合理的体验以及不能市场调节的定价机制,这些都决定了飞嘀打车「 注定」 失败的命运。 苹果造车又有新消息了。 国外媒体机智地发现,特斯拉高级工程师杰米·卡尔森在 LinkedIn 上的资料显示,他已从特斯拉汽车转投苹果。在这之前,他在特斯拉主要负责无人驾驶项目中,为总部位于墨西哥的供应商 Gentex 开发汽车视觉系统的部分。 同时,至少还有 6 名具有开发无人驾驶技术和系统的工程师也已经被苹果「 挖角」。今年一月份,前大众汽车工程师梅根·麦克莱恩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员 Vinay Palakkode 加入苹果。就在 8 月,苹果公司还聘用了英伟达的驾驶员辅助系统计算机视觉软件开发工程师 Xianqiao Tong。 苹果研发无人驾驶车的事情肯定是没跑了,剩下的就是具体细节,是自己造车还是只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我们还是搬好小板凳坐等吧~ 又有人要说做中国的苹果了,这次是博泰的 CEO 应宜伦。 这周六,博泰在一个微信群里「 低调」 的发布了智能后装车机——I.P.D.A。从硬件上来看,I.P.D.A. 的配置还是挺有诚意的,飞思卡尔整体解决方案、iMX6Q 四核 CPU、2G 内存、16G 存储空间、8 寸屏幕(康宁第三代黑猩猩,全球首款防反光屏幕)。 这样的硬件配置以及软件优化使得 I.P.D.A 的体验至少看起来流畅度很高,但是实际用户体验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用户使用。不过在这之前,6000 元价位的后装车机,我觉得首先还是得先思考怎样能让用户买单比较合适。 最后说说比亚迪。 在这周的 360「Hack Pwn2015」 安全极客狂欢节上,原本计划破解的比亚迪秦计划搁浅了。导致计划搁浅的原因是比亚迪检测到车辆被拆解或完整性被破坏,紧急关闭了云服务系统。 这件事最早起源于今年 6 月份,当时 360 安全团队就发现了比亚迪 App 的高危漏洞并主动向比亚迪「 示好」,但比亚迪对此没有作出回应。或许这是导致这次大会上 360 想要公开破解比亚迪的直接原因。 当然,汽车安全的问题我们最近一直在关注。如果只靠汽车厂商,很多问题都很难被发现,所以白帽子团队是有存在必要的。但对于车厂来说,关乎车辆安全的问题如果贸然让第三方团队参与进来,其实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所以这次关闭云服务,对比亚迪来说是一个谨慎的选择,可以理解。 发现问题其实并不可怕,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才是关键。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8.21: 限行第一天,专车软件是怎么做的?

· Aug 21, 2015 333

1. 限行第一天,滴滴开始补贴,Uber 推出了拼车 为了鼓励出租车在限行的时间多接单,滴滴宣布对能够完成每日规定任务单数的司机,将发放接近 200 元的奖励。司机完成每单任务之后还能抽奖,每抢到一单都有机会抽取彩蛋,最高奖励 118 元。 Uber 北京则宣布将在部分地区(三里屯、国贸、北三环至中关村区域)测试「 人民优步+」,也就是双人拼车出行。「 人民优步+」 作为「 人民优步」 的绿色升级版,用户可以选择非空驶车辆合乘,从而分担费用。对于司机来说,可以一次顺路接载两名叫车乘客,收入也会增加一些。 限行之后,这些打车软件可真是操碎了心。 2. 5 分钟快充技术就要到来了 一家来自以色列的公司 StoreDot 之前就宣称,他们使用纳米技术开发的新型有机材料,制成电池可以实现比传统锂电池更快的充放电速度,举例来说可以将特斯拉快充半小时的时间压缩到 5 分钟。本周三,该公司宣布接受三星和俄罗斯投资者 Roman Abramovich 共计 1800 万美元的投资,正式将这项技术的量产提上了日程,这个日期大约会是在 5 年以后… 3. 电动汽车电池市场 80%的份额属于日韩 电动车、新能源作为未来交通发展的一大趋势,而电池技术则是其发展的最核心部分。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大量份额都被松下、LG 化学和三星 SDI 三大亚洲厂商占据,目前来看他们仨已经初步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一家波士顿的新兴科技研究公司 Lux Research 预计,电动汽车电池市场规模有望从今年的 50 亿美元增长到 5 年后的 300 亿美元,而这三家公司将会瓜分大约 80% 的份额。 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国家的电池企业应该也还有机会吧(你肯定知道我在说谁)。 4. 三星研发可终身使用的固态电池  据悉,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一种基本电池组件的新材料——固态电解质。这种固态电池不仅能延长电池使用时间,还能增加电池容量,提高安全性(低温下也能正常工作)。而且,固态电解质电池几乎不会退化,如果应用到电动车上,也就可以解决目前最主要的电池损耗问题。 如果这种电池真的研发出来,电池企业应该会不开心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为了建设换电站,时空电动和滴滴快车合作了

· Aug 20, 2015 333

从 8 月 17 号开始,杭州用户打开滴滴打车,在快车选项中可以选择一种全新的车型——「 迷你型」。 用户利用 App 呼叫「 迷你型」 之后就可以叫来一辆叫做「 小滴」 的微型电动汽车,这是由滴滴快车和时空电动合作推出的全新服务车型,每次只能搭载一名乘客。 在最初上线的 8 月 17~19 日中,「 小滴」 的价格为「0.01 元/公里+0.01 元/分钟」,最低收费 1 元。价格恢复正常后,收费为 0.99 元/公里+ 0.3 元/分钟,这个收费标准相当于目前滴滴快车定价的 8 折。 这辆叫做「 小滴」 的电动小车,是由时空电动提供的时空 E20 电动汽车(「 小滴」 是由时空电动与众泰汽车、新大洋合作的「 知豆」 车型),最高时速 80 公里/小时,续航里程 260km。如果在夏天开启空调,续航里程大约为 200km。 作为一直跑在路上的小客车,这个续航里程还是有些不够看。为此小滴在设计的时候,专门加入了换电模式,结合充电桩能基本满足车主的需求。利用快充,20 分钟就能充满 80%的电量,慢充 8 小时可充满。计算下来百公里耗电大约在 10~14 度,按照杭州最低电费计算,百公里费用大约 2.8 元~3.92 元。 滴滴和时空电动计划在最近陆续投放 800 辆「 小滴」 进入市场,年底之前这个数字会达到 5000。司机的招募和管理也是由时空电动来完成的。 按照时空电动 CEO 陈峰的说法,时空电动选择将从电动车领域切入,利用这次和滴滴快的合作,想要逐步建设电动车换电网络。也就是说,换电站是他们战略的最终形态,这次合作只是为了推广电动车的普及。 在今年,时空电动计划在杭州建设 30 个换电站,建设单个换电站的成本在 300 万左右。杭州作为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会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共享大巴」行走江湖,也得靠用户体验

· Aug 19, 2015 333

我们一大早从北京的回龙观到亦庄,体验了一下共享大巴产品「 哈罗出行」。这次行程,从北五环外到南五环外,几乎贯穿整个北京城。 体验之后,该说说我们眼里共享大巴产品了。对于单一品牌的一次体验可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是有些感受,在我们看来还是有代表性的。 不同环节里的不同问题 其实从买票开始,我就发现了不少问题。结合实际乘坐体验,我想完全从一个「 小白」 乘客的角度来谈谈遇到的这些问题和感受。 把整个乘坐流程分为几个步骤可能更容易看清问题。 1. 产生上下班的出行需求。 出行是刚需,通勤大巴作为其中一种解决方案,优劣势并存。 相比于地铁公交,大巴乘坐舒适性高并且不用换乘,价格稍高但也在承受范围之内。重要的是「 有座儿」。 我们体验的哈罗出行,从回龙观到亦庄只要 15 元,注册赠送的 6 张优惠券可以抵扣 6 次车费,其余品牌相同距离的价格也都在这个范围之内,相差不大(接我云班车是 13 元,新注册用户可以一分钱购买车票)。 但大巴的缺点也很明显,受路况、天气(例如大北京的暴雨)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太多,如果遇上堵车等情况,基本没办法(地铁在这一点上有优势)。而且相比于地铁公交,我们体验的这趟线路,早晚都只有一班车,必须严格按照时刻表乘车,基本没有时间自由度可言。 2. 买票。 在这个步骤里,问题的核心是「 高效」。 目前,这类共享大巴产品主要有两种买票(预定)方式:微信和 App。哈罗出行的购票需要下载专门的 App ,购买月票的用户则会得到一张实体的票卡。在购票过程中,哈罗的 App 的体验并不比微信公众号好,用 iPhone 5S 选座位的时候,触摸有比较大的延迟。 其实,相比于下载 App ,我更倾向于直接用微信公众号订票。很多人的手机内存都不够用,为了买票单独下个 App,带来的却是并不完美的体验,有些得不偿失。而且,如果是使用月票长期乘坐的乘客,其实也没必要经常打开 App。 另外,在早上八点多的时候,我还能在 App 里买到当天七点多的车票,这一点很令我费解。不知道其他同类产品的 App 是否如此。 3. 乘车。 这部分包括乘车的便利性,以及意外情况下(例如错过班车、堵车)的应急措施。 我们到达始发站的时候,距离开车还有一分钟。司机师傅好心的等了我们一会儿,这点体验还是很贴心的。 但是在第二站,由于 App 里标注的上车地点不适合停车(桥下涵洞),所以司机师傅把上车点「 擅自」 改到了一百多米外的地方,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第二站等候的同事没能够上车。 经过沟通,师傅还是在 300 米以外的地方停车等了他一会儿,但这直接反映出一个问题:上车点、行驶状态等信息不能很好的同步反映在 App 里,这对于初次使用、不明情况的用户来说,有些不够「 友好」,毕竟这种共享大巴不能像普通公交车一样设立站牌。另外,还是在 iPhone 5S 里,虽然可以实时查看车辆位置,但是会有闪退的情况。 在惠新西街站,车子快了 5 分钟,司机在约定位置等待到正点,关门出发,但是我们看到有位乘客一直在招手,还是没赶上车。对于这种情况,会有补偿措施吗?相信她在目睹车开走之后,内心的草泥马数量应该不止千万级了。关于误车、堵车等突发事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补救方案。 4. 关于平台、车辆等问题。 就哈罗同行来说,他们相当于把线下运营外包给了运输公司,车辆、司机都是由运输公司提供。本质上它是一个 O2O 公司,两个 O 能否提供水平相当的用户体验,其实是很考验运营方水平的。另外,线上线下能否有效协同也是需要考虑的,之前关于上车地点的那个 bug,在我看来就是这个问题的表现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就有很多公司开始进入这个创业市场,目前在北京地区主要有:滴滴巴士、接我云班车、嗒嗒巴士、哈罗同行、PP 大巴等几家做的还算不错,也有部分已经「 死亡」 了。 直到滴滴大巴在上个月的进入,共享大巴市场才开始被大家重视起来。从乘客的反应来看,也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人数才开始慢慢多了起来。 市场开始关注之后,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会被无限放大,体验过程中很多问题是之前并没有预料到的。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也会跟这些共享大巴创业团队聊一聊。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飞嘀打车上线,迟到的「正规军」还有机会吗?

· Aug 18, 2015 333

在滴滴打车在中关村宣布上线 1092 天之后,北京市奇华出租车电召中心(96106 电召平台)正式上线了官方的打车 App——飞嘀打车。 「 正规军」 来了 官方宣称,飞嘀打车目前已经有 1.5 万辆出租车加入平台(虽然我对出租车加入平台的原因还有些怀疑),并且都是正规出租车,之后计划覆盖全北京的所有出租车。 用户能够通过 App 叫车或者预约,目前会推送给周围 2km 内的车辆(随着车辆增加,这个范围会被缩小到 300m)。完成订单之后,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或现金支付,累计积分还会有和线下商家的一些优惠活动(有个每月叫车统计页面)。 我在第一时间下载了飞嘀打车 iOS 版的软件。整个 App 给我的感觉还是显得很粗糙,一些细节上的体验也不是很好。例如在输入目的地的时候,并没有相应的地图可视页面,只有文字的输入框,在我看来显得不够直观。 有卵用? 从软件层面来看,飞嘀打车应该是和滴滴打车最相似的一款「 官方」 App 了。但仅仅这样,真的就能够取代滴滴打车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飞嘀打车并不是北京市政府推出的第一个打车 App 。早在 2013 年,北京市交通委就发布了 4 款「 官方」 打车 App,分别是易达打车、移步叫车、摇摇招车和嘀嘀打车(冠名 96106)。由于不能够进行价格的市场调节,而是机械式的收取 5 元电召费,因此这些软件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 相比于这些「 正规」 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随着市场调节价格。例如,用户可以在早晚高峰的时候,选择加价来提高打车的成功率,市场调节机制才是这类打车软件的核心优势。 这些行为背后需要有资金支撑,例如增加对司机和乘客的持续补贴。这一点恰恰是飞嘀打车这样的官方软件很难做到的,滴滴快的却没有这样的包袱,背后资本的性质影响了双方的运营思路。这一点民营企业是有很大优势的,更不用说不差钱的滴滴快的了。 因此,在我看来就算是双方同时进入市场,飞嘀打车也很难直接竞争过滴滴打车(如果不考虑政策因素),更不用说是在滴滴打车已经深入用户将近 3 年之后的时间点。用户习惯一旦被培养起来,不是简单一句「 我们是正规的」 就可以改变,这真的不是重点。 我们可以从飞嘀打车的上线,感受到有关部门想要将软件规范用车市场的意图。选择用飞嘀打车切入,除了因为出租车的管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滴滴快的业务重心的转移(主打专车市场)也是一个因素。 约谈了那么久,总该有行动了,出租车 App 应该只是一个开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8.18: 国家约谈四大专车平台

· Aug 18, 2015 333

1. 四大专车平台遭约谈 交由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这 5 个部门把滴滴打车、Uber 中国、神州专车、易到用车这 4 家企业约到一起喝了杯茶,顺便对他们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4 家专车平台企业当即「 愉快」 的表示,一定会依法经营,规范自身行为。国家终于出面开始谈这件事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时代什么时候才能来临? 2. 为抵御黑客攻击,Uber 扩张安全团队 Uber 表示,为了加强数据隐私保护、防止被黑客攻击(保护其办事处和雇员免遭不法分子攻击),Uber 计划到今年年底之前,将安全团队的规模由目前的大约 25 人扩编制超过 100 人。在这之前,Uber 还挖来了 Facebook 的首席安全官 乔·沙利文(Joe Sullivan)。当然,我感觉相比于网络安全,当务之急还是先把合法性这个问题解决,毕竟警方突袭  Uber 办公室的新闻也不少见了。 3.Uber 中国融资门槛降低 之前我们谈到 Uber 中国计划独立上市,但目前看来,这个计划进行的并不顺利。Uber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表示希望公司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私营状态。同时,有投资机构表示 Uber 新一轮的投资起点为 300 万,这个数字甚至低于新三板的 500 万投资起点。都说要上市,真有那么容易吗? 4. 乐视与名爵合作玩「 跑步」 乐视又和一家车厂合作了,不过,这次办事的不是乐视汽车,而是刚刚发布了超级自行车的乐视体育。他们最近宣布和 MG 合作,打造一项名为「Shake Run」 的跑步比赛。MG 看来是要在「 运动」 这条路上走到底了,而乐视的跨界合作,也总是乐此不疲。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