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骨灰级跑车爱好者」造的电动超跑是什么样子?

· Sep 08, 2015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就要做一辆纯国产电动超跑,百公里加速 3~4 秒,续航 400km,售价超过 100 万,性能超过 911 直逼法拉利,你会信吗?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刚开始我是不信的。 说这句话的是个叫做「 风翔」 的造车团队,下面是一些关键词描述: 20 人团队 、粉丝经济 、 国内最大改装车零部件企业 、 骨灰级跑车迷 、 99%国产 、个人意志 、 悬架专利 、 独立三电研发 …… 当我把这些词串联起来以后,你大概就能知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了。 凭什么? 在跟风翔的创始人胡建聊天的前半部分,我始终抱着有些怀疑态度,毕竟「 之前的某些经历」 让我对单纯聊参数的造车模式有所保留。 在胡建看来,支撑他造超跑的最大(或者说唯一)动力就是出于对跑车的热爱(自称骨灰级跑车迷),之前创办汽车改装零部件供应商卡妙思就是出于兴趣爱好,自己造车则是终极梦想。 经过 7 年发展,卡妙思规模也已经发展到了国内最大。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支撑造车过程中绝大部分车身方面的制造加工。不过由于缺乏核心燃油发动机技术(独立研发几乎不可能),他选择了做电动超跑。 从去年年初,胡建就在卡妙思下单独成立了这家叫做「 风翔」 的公司。为了验证完全自主研发的三电技术(电机、电控、电池管理),他们首先改造了一辆丰田 GT86(改造之后叫做 E86)。经过实测,E86 的性能大约百公里加速 7~8 秒,续航 200km。 验证了关键技术的支撑后,他们又开始完全自主研发了整套车身悬架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再加上自己设计的外观,这辆被称作 TITAN 的电动超跑就逐渐成型了。 用胡建的话说,这辆车完全是他个人意志的产物,是他对跑车深刻理解之后的具化(真会玩)。在他看来这是别的造车团队所不具备的,也让 TITAN 能够满足跑车迷的驾驶体验(完全不同于民用车的设计)。 大概在两周之后,TITAN 就会进行第一次路试(未安装车身外观状态下),在年底之前预计逐步完成 3 次路试,把电机性能、整车调试等做完,性能也会达到文章开头说的那样。 对于那些对性能影响「 不是那么关键」 的部分,例如 ABS、ESP、气囊等,TITAN 则会采用向供应商采购的方式完成。 虽然胡建不断强调他对跑车的理解,团队的专业性(几乎都是专业的工程师和跑车爱好者),但其实研发过程中他也是遇坑无数,单单是电机就研发了 11 个版本。所以,这个过程可能真的没有他说的那么乐观。 总结来说他们现在做的就是一辆纯性能的电动超跑,满足小部分爱好者的需求,车内也没有联网、交互等现在新潮的设计。 他们是传统造车团队。 从一辆到很多辆 如果说小团队造车的「 通病」,那么资质、量产、销售等肯定是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风翔也不能避免。 第一辆 TITAN 的研发费用大概在 800 万,明年他们还计划生产 15 台样车进行测试来通过国家标准(这部分预计花费 5000 万)。做到了这一步,胡建也不得不更多地考虑盈利问题。 对于资质和量产问题,风翔不排除和整车厂合作生产,自己也会去申请造车的牌照。在他看来,国内有很多地区都是有造车牌照却缺乏企业落地,所以资质问题并不是很难解决。 当然,解决这部分问题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是风翔现在最大的困难。如何在保证对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下,尽可能融到足够资金,这是个问题(生产之后 15 辆的 5000 万还没着落)。 说到销售,胡建很精确的把 TITAN 的消费者定位到了目前卡妙思的 50 多万粉丝身上(布局很宏观啊),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超跑的爱好者,并且有钱任性(压根就没往普通消费者这边考虑)。 胡建认为在初期只要有个位数的消费者购买就已经足够了(据说目前已经有两个人预定了),再加上一些体验活动,在跑车爱好者中推广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一旦确定了「 高端」 品牌定位之后,往下生产家用级别的车辆就相对容易很多(这一点可以反向参考观致)。 很多人可能看了开头就已经开始默默的喷这些「 吹牛逼」 的人了,毕竟靠说的说始终没有拿出实物有说服力。 不过我们也没必要这么快下定论,倒不如等到年底,如果他没有实现说的话,再考虑用什么姿势「 打」 他的脸。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内人机交互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听听设计公司怎么说

· Sep 07, 2015 333

当我们吐槽车内交互如何如何坑爹、不合理的时候,更多人是在当一个「 你行你上」 的嘴炮选手。但我们是否考虑过, 一套 HMI 系统(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 在上海举行的汽车座舱数字化论坛上,软硬件供应商、车厂、专业设计公司都在聊各自对于车内 HMI 的看法。之前,我们就已经从软硬件方面讨论过很多内容了,这次我想从专业设计公司的角度,来看看他们怎样进行汽车 HMI 设计,毕竟他们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是很多传统车厂和供应商们所欠缺的(也是我们经常吐槽的)。 HMI 设计的目的 在这之前我们先得考虑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 HMI 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公司普遍认为 ,HMI 必须围绕「 驾驶人以及乘客」(驾驶人是绝对核心),利用场景化的方法进行设计(将需求场景化,更容易发现解决问题)。它需要兼顾以下几点:安全、便利、娱乐、社交,其中「 安全」 作为首要条件的地位不能改变。 由于硬件的发展以及交互手段的多样化(从单一按钮到触屏、语音、手势、人脸眼球识别等发展),HMI 的设计趋势是:车内仪表正处在由「 信息展示+弱交互」 向「 信息展示+强交互」 发展的阶段。 无论是 多屏化或多屏融合 ,它们只是交互和信息展示方式的不同,但都代表了未来交互车载系统集成化的趋势。总的来说,用户在和车辆交互中必须结合软硬件, 保障信息输入的传达准确和信息输出的反馈便捷 。 这么看来,HMI 就不仅仅要满足用户一些简单的车内操作, 更多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更好的满足司机乘客驾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需求(当然这里是指合理要求),这个概念其实很宽泛。 设计的大体流程 设计公司设计 HMI 系统时,大体上会遵循如下的逻辑流程(具体不同公司会有细节上的不同): 1. 需求沟通;2. 资料调研;3. 专家评估;4. 用户研究;5. 需求及信息架构梳理;6. 概念设计;7. 交互设计(确定操作逻辑);8. 视觉设计(主要为了美观)。 这些步骤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1~4 属于设计准备阶段,5~8 属设计实现阶段。 用户研究作为其中很关键的一步(可以看作承上启下),决定了最终设计时是否能够精确找到用户需求痛点。我们以用户的停车需求来举例。 设计公司会将整个停车行为拆分为找停车场、停车、缴费、找车四个步骤。研究用户行为,分析每个步骤中的痛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招募一些志愿者来模拟用户的使用流程,观察他们的操作行为,发现问题(志愿者只是模拟日常场景,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发现)。 在找停车场这一步,用户就有在目的地周围找停车场、一键导航、分享车位信息、了解车位数量等需求(或痛点)。有了这样具体的需求,设计时才会更有针对性。 传统的 HMI 设计主要由车厂来主导,他们在设计时更注重产品逻辑的流畅(类似于画流程图的形式)。而现在很多来自边缘的创新者(例如互联网造车团队或一些车载操作系统制造商),他们往往在设计团队中加入更多用户体验的思维,这有别于很多工程师思维下设计的逻辑操作模式。 无论是车厂还是设计公司,无论是强调用户体验还是操作逻辑,最终验证产品的还是市场和用户,毕竟他们才是为这些设计买单的人,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9.7: 无人驾驶不敌 60 美元

· Sep 07, 2015 333

1. 花 60 美金就能破解无人驾驶 美国的软件安全公司 Security Innovation 首席科学家 Jonathan Petit 表示,一个不到 60 美元的装置就能破解大部分无人驾驶汽车探测障碍物的激光雷达系统,破解之后你就可以在无人驾驶车辆面前「 放上」 实际并不存在的汽车、行人或别的障碍物,让无人驾驶汽车「 寸步难行。」 这年头,黑不了汽车都不好意思叫黑客了吧。 2. 菲亚特再召回 7810 辆 SUV 菲亚特克莱斯勒 FCV 又有车要召回了,这次是 7810 辆 2015 款吉普 Renegade SUV。召回的原因这些汽车配备的 6.5 英寸触摸屏存在安全漏洞,存在被远程操控的风险,这些被召回的车辆将会被进行软件升级处理。 我们可以期待下一次召回是什么时候了… 3. 赶集好车改名「 瓜子二手车」 赶集网旗下二手车和汽车后服务网站「 赶集好车」 正式更名为「 瓜子二手车直卖网」,相关域名也由 haoche.ganji.com 变成了 www.guazi.com。据赶集称,改名是为了能够以更接地气的形象重新出发。 不过如果单单改名字就好使的话,你让大家还怎么好好做产品。 4. 阿里投资后市场网站携车网 主攻汽车后市场的携车网宣布完成 B 轮 4000 万元投资,投资方之一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湖畔山南股权投资基金。携车网主要服务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通过 O2O 方式向用户提供上门维修、保养等服务。阿里汽车看来是要把从卖车到保养的事情都做完了。 都说要做闭环,阿里真的出手了。 5. 滴滴快的宣布升级匿名评价机制 滴滴快的宣布已经全面升级旗下滴滴专车 (含快车) 的用户匿名评价机制,当用户想要给出差评的时候,能够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从而保障安全,也降低了产生纠纷的可能。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肆无忌惮给差评而不会被打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不好好造车,宝马要做停车生意了?

· Sep 06, 2015

老牌豪华车厂宝马旗下的投资部门 BMW i Ventures 最近投资了一个看起来有些「 不务正业」 的生意——一家叫做 ZIRX 的代客泊车公司。 ZIRX 的主要业务是代客泊车,用户通过 App 就能提前预约停车服务,用户将车开到目的地之后,会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把车开走停到附近一些与之合作的停车场内,当用户想要提车时,只需要将当前位置发送到 App ,ZIRX 就会把车送到指定位置。 在停车期间,用户还可以通过 ZIRX 进行例如洗车、加油、充电、维修保养等服务(需要另外收费)。 目前 ZIRX 主要服务范围包括纽约、洛杉矶、圣地亚哥、旧金山、西雅图和华盛顿地区。 宝马选择投资这家成立 18 个月的创业公司,肯定有他的考虑。据 ZIRX 创始人兼 CEO Sean Behr 透露,虽然双方还没有就进一步合作达成任何具体措施,但之后有可能会在宝马车机操作系统预装 ZIRX 相关的软件,使宝马车主在这些地区获得更好的服务(毕竟这样的服务看起来很有逼格,是身份象征)。 同时,Sean Behr 还有一家叫做 DriveNow 的公司,主要业务是点对点的电动汽车租赁,而宝马肯定也要发展电动车。 所以往深了想,双方合作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不做会死?三星发布车载操作系统「Car Mode for Galaxy」

· Sep 06, 2015 333

在 IFA2015 大会上,三星发布了「Car Mode for Galaxy」 车载系统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了车机端、手机(或平板)和手表的移动端。 单从功能来说,三星的 Car Mode for Galaxy 和谷歌 Android Auto、苹果 Carplay 是同类型的车机手机互联方案,属于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通过网上的一些图片,我们发现 Car Mode for Galaxy 能够通过移动端设备查看并控制车辆的解锁上锁、空调、充电等功能。 在车机端,Car Mode for Galaxy 通过镜像方式把手机的内容投影到车机屏幕上,可以实现接打电话,导航,读信息,听音乐等功能。用户还能通过移动端搜索目的地,然后利用车内的屏幕进行导航。 在手机行业,谷歌和苹果就一直都是三星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三星自家的手机操作系统 Tizen OS 就是由于比「 老对手们」 迟到太多而始终找不到存在空间。 汽车作为下一个必须要联网的「 大硬件」,重蹈覆辙显然不是三星乐于见到的。Android Auto 和 Carplay 发布时间都不算很久,不过都即将或已经搭载在了量产产品上。 谁也说不好车联网时代哪个公司能活下去,但想保持竞争力?希望三星这次没有来晚。(图片来自 新浪科技)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丰田你变了,不是说好不玩自动驾驶的吗?

· Sep 05, 2015 333

又有一家车企宣布加入无人驾驶车的「 军备竞争」,这次是丰田(终于不是关于混动汽车了)。 这家岛国汽车制造商宣布在未来 5 年内投资 5000 万美元建立自动驾驶研究中心。当然这不会是单独完成的,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研究无人驾驶的「 老前辈」,也会参与其中共同研究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 丰田的研发负责人 Kiyotaka Ise 表示:「 我们将重点关注加快智能化汽车的技术研发,目前的目标是通过增强车辆的「 移动性和机器人化」,尽可能消除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而这个自动驾驶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将会是 Gill Pratt,在这之前他作为美国国防部下属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研究部门的项目经理,主要负责机器人挑战赛项目(建立机器人系统作为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在整个项目中,麻省理工(MIT)将会把研究重点放在「 更先进的构架」 上,目的是让汽车能够感知,理解并且和周围环境交流。这些研究将由 Daniela Rus 主要负责,最近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动驾驶高尔夫上与周围地图环境相关的激光、雷达等常用传感器。 另一个「 好基友」 斯坦福则将会专注于研究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这项技术是车辆在道路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在实际路况中发生)进行精确导航的关键。他们还将进行人类行为分析,这包括行人和车内的人两部分。 在公开这项计划之前,丰田也曾讨论过「 一点点」 关于自动驾驶的内容。大约在一年前,丰田的首席安全技术官曾经公开宣称:「 丰田的主要目的是安全,因此他们不会发展无人驾驶汽车。」 不过丰田明确表达了他们对于先进安全技术的兴趣,例如使用雷达、摄像头以及计算机等设备,帮助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刹车,或者在车道偏移的时候纠正方向盘。当然,这项研究的目的也远远不止于上面举例的这些功能。总的来说,丰田想要确保人们在驾驶车辆的时候尽可能安全。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丰田依旧没有直接说出他们要造一辆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虽然这还是有可能发生,在我看来是趋势)。 在这一点上其他车厂的态度可能更加明朗。日产和奔驰已经宣称将在 2020 年上市自动驾驶汽车,奥迪也宣布正在研究无人驾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沃尔沃计划在 2017 年给瑞典的 100 个消费者提供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测试,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也已经能够进行每周 10,000 英里的公开道路测试。 福特、通用、本田和日产都参与了密歇根大学的 Mcity 无人驾驶小镇 的研究计划。今年 6 月,福特将他们的自动驾驶研究技术等级提高到了「 高级工程」(属于产品上市之前三个步骤的第二部分)。汽车行业供应商德尔福在今年早些时候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了。 虽然丰田依然没有透露他们最终想要干什么,不过只要这些研究还在持续进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技术会在未来的自动驾驶中扮演重要角色。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紧跟潮流是很有必要的。(编译自 Wired)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一款不能净化 PM2.5 的车载空净,究竟在图什么?

· Sep 01, 2015

先提个问题,如果一款车载空净产品不能对付 PM2.5,你会买吗? 相信跟我一样,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产品,完全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气污染成分的具体国情(不能净化 PM2.5 那我还买个锤子啊)。 不过还真有人这么干了,而且在和这款叫做 AirGuard 空净的创始人郁康锐聊完之后,我觉得他们的思路好像也挺有意思的。 要净化什么? 其实 AirGuard 已经是他们的第三代产品了,之前他们也做过能够过滤 PM2.5 的车载空净,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对过滤能力的要求导致产品体积太大,不适合车内使用),这让他们对这个命题有了新的思考。 思考之后,AirGuard 给出的答案变成了净化汽车本身散发的甲醛、细菌等有毒物质,这些作为产生车内异味的根本原因,危害性远大于 PM2.5。 不同场景下空净侧重应该有所不同,PM2.5 虽然是目前社会上最关注的主要污染源,但具体落到车内场景,很多人最在意的还是异味。这个情况在新车上最为严重,而且对于老车来说,只要车内温度超过 25 度,很多有害物质也会开始向外挥发(主要是甲醛)。 车主只要花上大概几十块钱(反正比买一般空净便宜),就能将空滤换成能够过滤 PM2.5 的。同时,开车途中的开关窗行为也会让过滤行为显得有些多余。而且对于目前比较火热的专车以及出租车等公共车辆,乘客最关注的还是车内环境的好坏。因此,一款能够净化车内异味、杀菌的产品还是有必要的。 产品怎样? AirGuard 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分别代表三方面的功能: 1. 过滤模块:过滤车内挥发的甲醛、细菌、杀蚊、去异味等(是由化学反应进行,无需更换)2. 通信模块:连接 App 进行远程控制(提前开关机)、安防(检测到车辆异动向手机报警,检测熄火之后开启或 App 开启)3.OBD 模块:供电、读取车辆协议(简单的驾驶行为分析,之后考虑连接后市场)当然,一款好的空净要考虑的还是净化效果以及实际使用体验(例如功耗、噪音控制等)。郁康锐透露 AirGuard 的功率大概在 7~8W(功率小相对噪音也小),每小时能够循环的空气体积大约为 70~80L,换算下来大约 10min 就能将车内空气净化 5 遍。根据车内空气质量,AirGuard 还能自动控制净化的强度和开启状态。 也要做生态 他们计划在 9 月底推出 199 和 299 元两个版本的产品,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净化能力上,也会推出价格较高但功能上更多可选的产品(例如顶部屏幕可作为 HUD 映射,也能显示图像和人进行简单交互)。之后还计划结合行车记录仪、车机等智能硬件,最终想要打造一个车载智能硬件的生态。 不过做生态这件事,很多人都在说但是做起来还是挺有难度的。毕竟这需要考虑产品的覆盖率、用户黏度、硬件产品之间的配合等等情况,所以说当务之急还是先把空净这件事做好来得比较实际。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一款不能净化 PM2.5 的产品推广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从国外市场来看,这类空净的普及程度很高,但是怎样教育市场,让用户重视还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国内市场普及率大约 1%)。 至少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不能净化 PM2.5 还是一个不小的硬伤。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9.1: 无人驾驶出租车还有 5 年到来?

· Sep 01, 2015 333

1. 无人驾驶出租车计划在东京奥运亮相 一家叫做 ZMP 的日本自动驾驶研发企业和日本的网络服务企业 DeNA 计划进行合作,双方将在 2020 年之前生产出 3000 辆无人驾驶出租车供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使用。这项计划主要将以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休旅车型 Estima Hybrid 为基础进行开发,预计每辆价格约 1000 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 53.8 万元)。 无人驾驶出租车会不会便宜一点咯? 2. 凯翼发布智能互联品牌 icar 凯翼汽车宣布旗下智能互联研究院落户上海,同时还发布了智能互联品牌 icar ,计划在明年在凯翼 X3 和 V3 车型上搭载。「icar」 能夠整合手持移动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和车载系统,可以看做是凯翼向互联网迈出了全新的一步。 不过一般大家如果听到 icar,是不是首先会想到苹果汽车呢? 3.Uber 提供「Mad Max 特别版」 车型 这应该算是一则娱乐新闻。 为了庆祝将于 9 月 1 日发布的《疯狂麦克斯》(Mad Max)游戏,Uber 和华纳联合推出了限量的乘坐体验活动。在活动当天,用户可以通过 Uber 叫来这些特别涂装的车辆。这项活动将只会在西雅图上线 1 天的时间,不过是免费的。 很多年轻人喜欢用 Uber 叫车,真的可能是觉得它更洋气一些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8.28: 美国开始用无人驾驶大卡车修路了

· Aug 28, 2015 333

1. 美国将使用无人驾驶大卡车建设公路 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就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公路建设施工地看到无人驾驶卡车的身影。这辆无人驾驶卡车不需要司机,是一辆「 纯粹」 的无人驾驶卡车(看起来挺吓人的)。这辆卡车是由一家来自宾夕法尼亚的 Royal Truck & Equipment 公司研发,主要有 3 种控制方式:GPS 路标导航、远程控制、主从程序。 无人驾驶卡车来了,无人驾驶小客车还会远吗? 2. 彪马宝马联手打造智能赛车服 彪马和宝马为宝马最新推出的 CSL 3.0 Hommage R 概念赛车研发了一款智能赛车服。通过蓝牙与汽车连接之后,车手就可以利用赛车服和头盔中的传感器和显示屏及赛车进行互动,目前能在头盔上显示赛车行驶过程中的包括转速、速度、赛道信息以及维修点等各种信息。 赛车服也智能了,下一个又会是什么呢? 3.Verizon 推出 HUM 车载服务 美国通信运营商 Verizon 最近推出了一项叫做 HUM 的服务及配件,能够使旧款车型变智能。你要做的只是插入一个 OBD 设备,每月需缴费 15 美元即可享受服务。目前 HUM 服务能为车主提供车辆记录追踪、记录停车时间、电话服务等功能。 不过在我们大天朝,这真的不新鲜了。 4. 谷歌利用普通汽车 GPS 系统追踪路面坑洞 谷歌在最近申请了一项关于路面坑洞追踪的专利。通过这项技术,谷歌能够通过普通民众汽车的 GPS 导航系统及其他配套传感器监测路面的坑洞。这些信息都会被放到固定的数据库中,其他司机能通过这套数据库避开坑洞较多的路段以及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 充分发动群众,谷歌还是会玩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