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惊现」CarPlay ,这才是 iOS 9 最重要的更新

· Sep 18, 2015 333

9 月 17 号凌晨,苹果向用户推送了最新的 iOS 9 操作系统,除了那个让我无力吐槽(可能只是不适应)的苹方字体以及一些体验交互上的优化之外,给我最大的惊喜应该就是苹果在手机端正式展示了对 CarPlay 的支持(虽然在发布会上一句都没提,不过该来的还是来了)。 一些变化 CarPlay 在最早推出的时候,功能框架其实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为了提供「the best iPhone experience on four wheels」(大概意思是提供车内最好的 iPhone 体验,原谅我的渣翻译)。 具体到功能,最初就确定了导航、音乐、短信、电话(行业普遍的四个功能,在国内短信可能被微信替代)。最新版本则开始逐渐增加更多第三方参与开发的相关 App,例如体育、电台;流媒体音乐的选择也更多样。 苹果正在有选择性的给 CarPlay 增加更多功能,满足用户在车内更多的合理需求。 从操控上来说,CarPlay 会更多的和车内场景结合,例如用方向盘来唤醒 Siri、用旋钮来操作屏幕。这部分升级主要针对主机厂,后装部分的车机难度可能稍大。 连接方式上,之前只能通过接线,现在也可以通过蓝牙方式进行无线连接(虽然我觉得还是连着线顺便充电比较安心,电池焦虑怎么治)。 CarPlay 变得越来越好用了。 从「 暗」 到「 明」 从 2014 年 3 月 11 号发布的 iOS7.1 系统开始,苹果就已经将 CarPlay 功能偷偷加入到手机中,只是用户并不能在手机里感知到任何有关 CarPlay 的设置或信息。在当时,更多的是行业内例如主机厂和车机厂,他们在一些展会对外宣称旗下产品将会支持 CarPlay,但谁也说不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普及到用户的车内。 而到了最近,一大批整车厂都即将或已经宣布将在自己的量产车中支持 CarPlay,产品发布的时间节点也都确定了。苹果也终于「 发大招」,向 C 端手机 用户开始展示 CarPlay 。 按照苹果一贯的风格,他们肯定是做好一切准备之后才会采取行动。而按照我们对于苹果产品的传播认知,CarPlay 肯定也会随着未来一大批硬件而逐渐普及。 对于后装车机和主机厂来说,宣称自己支持 CarPlay 是一种借势宣传的手法。汽车越来越像科技产品,主机厂怎么能迅速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挂念中对于消费者高高在上的形象?主动贴近类似于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肯定是目前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 CarPlay、Android Auto 或者国内的 BAT 等科技公司,有太多企业最近都在车载操作系统领域逐渐发力,有的甚至发布了覆盖全套车联网的车联平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谁能最先抢占市场对于今后的市场至关重要(如果用户量少,硬件厂商甚至可能不给你适配)。 和其他产品相比,苹果最大的优势在我看来并不是交互体验或者生态,反倒是「 海量」 手机用户。这部分用户数量虽然可能比不上安卓系统(代表 Android Auto),但平均黏度更高。 掌握了这部分用户,苹果就可以培养一批「 汽车种子用户」,把生态范围扩展到汽车内。加上最近不断「 走漏风声」 的苹果造车新闻,我们有理由相信苹果正在「 下一盘很大的棋」,CarPlay 可能是关键的转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奔驰发布的 IAA 概念车,能打开汽车工业 4.0 的大门吗?

· Sep 17, 2015

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奔驰发布了一款叫做 IAA 的混合动力概念车,IAA 是(Intelligent Aerodynamic Automobile)的缩写(名字和法兰克福车展撞车了,本文的 IAA 指车),所以这是一辆「 智能化的空气动力学汽车」。 奔驰之前发布的 F 015 概念车一直在各大展会上为奔驰站台。从最直接的视觉上来看,我们很明显能够发现两辆车在造型、内饰风格、智能化方面都能看出有一些延续性。不过相比于 IAA,F 015 可能更贴近未来而不是短期生产,至少 IAA 看起来可能更符合现阶段我们对于汽车的理解(一下子太超前确实有些接受不了)。 是一辆怎样的车? 从名字来看,IAA 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智能、空气动力)来介绍,这部分内容很多人都已经了解过了,因此只做简单介绍。 两个关键词: 智能化 :IAA 最直观的智能化体现在车内的交互方式上,承担车内主要交互方式的模块由两块 12.3 英寸的屏幕组成,用户可以直接触摸或者通过触摸方向盘上的传感器进行操作。 空气动力 :在低于 80km/h 的时速下,车辆会以「 正常」 模式行驶;而当速度超过这个临界值(或者手动开启),车身将会作出一系列变化(例如前保险杠的翼板会的移动、格栅的后移,车尾由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CFRP 组成的环形结构向后延伸增长车身等等等等)来降低风阻,风阻值可从 0.25 减少到目前量产车中「 最强」 的 0.19。 相比于智能化的普遍性,我们明显能够发现奔驰想要通过 IAA 展示给大家更多的是可变形车身的独特性和超前性,其设计制造过程能够给目前汽车工业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从车展到量产,工业 4.0 的应用 当我们都在感叹 IAA 智能化、超低风阻、可变形等超前概念的时候,我们其实不能忽略这辆车对于汽车制造业的意义。 虽然德国之前就最早提出了工业 4.0 的概念,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 CPS (Cyber—PhysicalSystem) 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不过工业 4.0 一直是个相对比较抽象的理论基础,大家都在谈,但实际在做的人却很少,应用到汽车的生产制造中就更少了。 奔驰在设计这辆车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工业 4.0 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关键在于 数字化 ,并且贯穿于设计和生产制造阶段。 例如在设计阶段,光是空气动力学设计时就利用软件和算法尝试了超过 300 种的模式,并且能够借鉴各种车型的设计,大大缩短研发周期(从 2 年缩短到 11 个月),这就是数字化的力量,传统过程中则要更复杂的流程。计算机干了更多的原本需要实际去落地的工作(可伸缩的尾部结构如果需要生产之后再去调试,时间金钱成本之高就很难想象了)。 而在生产阶段,通过数字化的生产设备和软件算法,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管控(设备和产品无缝连接,生产时间利用更加高效)。为了满足工业 4.0 更加灵活多变的产品风格,「 智能化」 产线也能更快调节(例如用户对于内饰的要求可以以最快速度得到设计和满足)。 而我们目前的汽车制造流程中,例如冲压、焊接、涂装、组装等步骤是固定的,这种模式更适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的生产,生产灵活性不够,效率也相对较低(必须按规定步骤来)。 不少人其实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工业 4.0 中硬件是最重要的部分,德国能够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就是因为生产设备先进或者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反倒是这些企业生产中用的软件系统,以及如何融合信息化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方法很少有人关注。 这次奔驰发布的 IAA 概念车用产品直接给这种「 认知错误」 进行了纠正,没有数字化硬件再好也没用。在工业 4.0 中,先进的硬件设备作为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更多的需要对于制造流程的整合、数字化和硬件设备的搭配、人和生产工具的配合等等。只有做到了这样,才能实现智能化的工厂、生产、物流、服务等。 所以奔驰在这时候发布 IAA ,可能给汽车工业 4.0 开了个好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TomTom 发布全球首个商用自动驾驶地图,最先覆盖德国

· Sep 15, 2015

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除了各种新车发布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内容。 TomTom 发布了全球首个商用化的自动驾驶地图,目前已经支持覆盖德国境内的全部高速,提供长达 24,000 公里的 3D 车道地图。 针对德国的高速路况,TomTom 提供的自动驾驶地图具体包括以下要素:3D 车道中心线,车道分隔线,道路边界,护栏;车道限速信息,车道分隔标记。这样一来,车辆获取的周围信息将会远远超出车身传感器本身所能获得的信息范围,应用到自动驾驶场景中也更加安全。 除了应用于自动驾驶研发中,TomTom 的高度自动驾驶地图也可以用于高级驾驶辅助应用,如更智能的自适应巡航,车道级指引和可预测的动力总成控制。 不过单纯的自动驾驶地图不足以支持自动驾驶中可能遇到的复杂多变的路况。 为此 TomTom 发布了「Road DNA」 技术,通过把道路的 3D 模型转换成平面的 2D 画面,仅需要很少的存储空间和计算需求就能轻松识别道路上物体(而不是一直以唯一的算法来处理道路状况)。 具体到车上,「Road DNA」 需要利用安装在车身的摄像头,关联道路两侧的二维图像数据库,这样一来在高速行驶情况下的定位精度就能达到厘米级(国内的百度等地图等目前的努力方向是 10cm 级)。 用高精度的定位技术配合高级自动驾驶地图,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够在识别周围环境变化的同时进行精确的地图定位。这种技术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之前我们就了解到 TomTom 联合德国博世正在研发高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德系车厂收购 HERE 地图之后,TomTom 在德国的汽车业务可能没有那么明朗。但在德国发布全球首个覆盖德国的自动驾驶地图,我们有理由想象 TomTom 对于德系车厂还是有着自己的布局,至少也是要「 炫耀」 一下自己的技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腾讯发布的车联网战略,是一个什么样的大招?

· Sep 15, 2015

从去年发布路宝盒子之后,腾讯的车联网业务好像突然就没有了消息。不过没有消息不代表没有进度,在昨天他们就一下子发布了三款车联网相关产品,也对外宣布了整个车联网开放平台业务相关战略。 具体到整个车联网战略,腾讯主要规划了 5 个产品:腾讯车联 API(去年和四维图新合作的 WeDrive)、车联 ROM、车联 App、MyCar、汽车穿戴硬件/安全驾驶(主要由硬件+API 组成,之后会发布路宝、ADAS 等产品)。 哦对了,大家最关心的「 杀手级应用」——微信也正式上车了。 三款产品,全方位「 打击」 这次发布会的主角有三个,分别是车联 ROM、车联 App 和 MyCar,先介绍一下产品。 车联 ROM: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后装车机的 UI 。腾讯在其中主要负责应用层的设计(就是大家直接感受得到的界面),其余架构层,硬件等都选择和后装车机厂商合作。这部分选择后装车机的原因你也懂,主机厂的 ROM 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拿得下来。况且,在前装业务上,腾讯还有四维图新旗下的 WeDrive。 主要功能:导航、QQ、音乐、电台、微信(仅限于位置、音乐的共享等,不能聊天)。 合作方:路畅、华阳等后装车机厂商。 车联 App: 兼容第三方的车机手机互联方案,这部分关键在于兼容性,腾讯想要支持尽可能多的第三方的方案。 主要功能:QQ、音乐、路况(注意是路况不是导航)、电台。 合作方:博世 mySPIN、东软、福特 AppLink 等车机手机互联方案解决商。 MyCar:可以在微信或手机 QQ 端 添加车辆成好友(车辆需联网),实现音乐分享和位置发送,查看车况,甚至可进行简单控制。这部分需要跟车厂进行深度合作,是能够体现企业整合能力的关键。 主要功能:微信、QQ 端的查看车况、部分控制功能。 合作方:目前有奔驰、宝马的部分车型。 从我现场的体验来谈,这些产品的交互等使用体验并不差于其他同类竞品,流畅度、交互上的一些优化细节都不错。 微信上车,能撑起腾讯车联网吗? 从硬件角度来看,腾讯这次选择利用软硬件供应商、主机厂等现有资源的方式还是很明智的。互联网公司自己造硬件始终有些「 得不偿失」,倒不如发挥好品牌传播优势,做一个资源整合平台。 而且在这样的合作策略中,用户能够直接接触的产品层面都是腾讯负责(做 ROM,UI 等)。对于用户来说,这部分是每天接触最多的场景,他们反倒不会花精力去了解这款车机的硬件是谁做的、构架是谁搭建的(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说没那么重要)。这一点腾讯做的算是成功。 但在实际推广应用的时候,用户只会选择最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具体到腾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差异化,而差异化的核心是社交功能(国内第一是必须的)。毕竟对于开车的人来说,社交产品中微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场景(别跟我提 95 后的数据)。 所以回到产品功能体验部分,我觉得腾讯的问题在于微信虽然上车了,但开发的程度还不够。 在这里我又得重复一下我的观点。我始终觉得讨论用户在车内的聊天需求是一个伪命题,与其让用户冒险去使用手机查看信息(这里不指所有人,请勿对号入座),倒不如把这些功能更好的整合进入车内。 在我看来,只是简单的通过微信查看车况、再加上音乐、分享位置导航(可以显示人、车、好友的位置)的功能还远远不够,远没有把最基本的社交属性发挥出来(我并没有体验到微信聊天这一基本功能),用户该用手机聊微信的时候还是得拿出手机,危险并没有解除。 反倒是 QQ,从年初的宝马 QQ 到现在的车联网功能开发,一直都要比微信发展得快些。这么比喻吧,如果说现阶段的 QQ 已经坐在了车里,微信可能只是刚开车门迈了条腿而已,这远远不够支撑体验上差异化的需求。 竞争很激烈 在发布会上,腾讯极力想要向外界传达要做平台、兼容一切的信息,他本身在 资源、数据、安全技术 方面的积累可能也是车联网产品的很大优势(例如利用滴滴出行和自身地图业务来获取路况、QQ 音乐和版权内容、QQ 安全卫士的技术积累等等)。 但这些优势可能并不能保证绝对优势的竞争力,毕竟车联网领域竞争很激烈, BAT 和乐视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做。腾讯之前可能在竞争中相对落后,但发布了三款产品之后也算是「 迎头赶上」 了。 就在一周前,百度在世界大会上也发布了车联网相关的战略,腾讯也紧随其后。所有我们有理由相信,车联网领域的竞争已经从研发开始向应用推广阶段过渡,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Weekly」除了滴滴更名,这周还有很多新能源车的消息

· Sep 13, 2015 333

要说这周最大的新闻,那肯定是「 滴滴打车」 更名「 滴滴出行」 了。 我们在上周的 Weekly 中就提到过,滴滴要在 9 月 9 号「 放大招」。既然是大招,就肯定不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 最直接的应该是 App 视觉上的变化,滴滴重新设计了整套 UI 和产品逻辑(改进 App 的交互)。不过,这个全新的 Logo 凑巧跟一家牙医诊所在 2013 年启用的 logo 很像。不知道看完这个,滴滴的设计师怎么想。 之前媒体预计的快车专车合并却没有发生,这种产品线的巨大变更可能需要根据政策进行及时调整,毕竟专车监管条例也快出台了,还是看好风向再行动。 从「 打车」 更名为「 出行」,滴滴很明显是想从单一的打车软件转变成一站式出行平台。当然,这也不是单单改个名字换套 UI 就搞得定。程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承认滴滴最新一轮融资 30 亿,目标是用未来三年的时间整合交通工具,不过过程中的难度也可想而知(竞争、政策等等困难已经不用多说了吧)。 一家叫做「 考拉班车」 的互联网大巴平台由于资金问题宣布结束运营了,其原有业务接手方也正是滴滴巴士。滴滴巴士还宣布与国内最大的宇通客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计划在新能源巴士及无人驾驶等客车智能化等方面进行合作。 作为滴滴最大的竞争对手,Uber CEO 维斯-卡兰尼克 (Travis Kalanick) 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宣称,Uber 计划在明年将服务城市数量从目前的 20 多增加到超过 100 个,Uber 中国也完成了超过 12 亿美元的融资。 双方的竞争也已经扩散到全球范围,滴滴投资了 Lyft 来联合对抗 Uber 。从这样的行为来看,仅仅定位于出行平台的滴滴对于 Uber 的共享经济模式还是有些如临大敌的意味。 还是在百度世界大会上,除了 CarLife ,百度还发布了车联网的战略布局,总共包括 CarLife 手机车机映射方案(已搭载上市)、MyCar 车辆私有云(连接车主、车后以及云计算数据的私有云服务平台,尚未上线)、CoDriver 智能语音副驾驶(语音识别技术,处于产品规划期)、CarGuard 汽车卫士(汽车安全服务,处于产品规划期)在内的四大 OEM 解决方案。 很明显,除了正在研发的无人车之外,百度还想成为车联网软件服务商 。 聊了那么多「 虚的」 软件、平台什么的,我们来看看实(xin)体(neng)经(yuan)济(che)。 丰田发布了全新一代普锐斯,新车采用了丰田主动安全组合套装「Toyota Safety Sense P」,安全性大幅提高。不过在我看来,这辆新车最大亮点体现在发动机的热性能上,新款普锐斯的动力系统将会让汽油机的热效能上升至 40%,百公里耗油预计 4.2L,这样的发动机效能应该说是全球领先的。再看外观,好吧我们还是不绑架审美了… 当然,丰田的黑科技可不仅仅体现在普锐斯上,他们还在最近申请了飞行汽车相关的专利。最然还没有具体实物可以参考,但仅仅是专利就足够让我们尽情展开想象了。 日产 Leaf 发布了 2016 新款车型,最大升级是采用了容量达到 30kWh 的电池组,虽然电池组重量比老款 24kWh 版本增加 21kg,但体积保持不变(能量密度增加)。新车的最大续航里程可以达到 250km(现款续航 160km)。 为了对付特斯拉 Model X,奔驰正在研发一款续航里程 400~500 公里的电动车,并表示新车将很快面市。而在本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奥迪计划展示其 e-tron quattro 概念车,并将在 2018 年推出一款纯电动 SUV 。宝马也在最近宣布将研发燃料电池版的豪华 SUV i5,新车有望在明年日内瓦国际车展发布,2020 年上市。 能让老牌的 BBA 都研发对标车型,特斯拉已经成功了。 最后插播一则传统汽车媒体新闻,宾利发布了旗下超豪华 SUV Bentayga,中文名添越(有种无力吐槽感)。宾利也计划推出 Bentayga 的插电混动版,纯电动模式下续航达到 48km,将在燃油版发布一年后推出。对于这样的传统超豪华轿车品牌来说,推出 SUV 车型也是一种很「 艰难」 的决定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9.11: 为了打败 Uber,滴滴投资了 Lyft

· Sep 11, 2015 333

1. 滴滴快的投资 Lyft 滴滴快的联合腾讯阿里(双方家长)给 Lyft 投资了,融资之后的 Lyft 估值大约为 25 亿美元。作为 Uber 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 已经讨论了与中国投资者合作与 Uber 展开战略竞争。 滴滴快的和 Uber 打的火热,Lyft 笑了。 2.Uber 向卡内基梅隆大学捐赠 550 万美元 为了研发无人驾驶技术,Uber 之前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挖来了 50 名科学家。不过 Uber 最近好像有些「 良心发现」 了,宣布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捐赠 550 万美元,用于招募新的机器人学院院长以及 3 名院士。 有什么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呢?财大气粗我只认 Uber …… 3. 丁磊加盟乐视 乐视 CEO 贾跃亭在微博上宣布丁磊加盟乐视。丁磊出身上海通用,从工程师一直做到了总经理,前两年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可以说是汽车圈和政界圈的跨界选手了。对于乐视来说,这类人才带来的资源已经不仅仅在于车了,人脉资源也是很大部分原因。 我就想问,用钱挖人真的那么容易吗? 4. 专车监管意见最快本月发布 酝酿了许久的专车监管意见终于有消息了。据称监管意见中规定私家车可以作为营运车辆,但需要把车辆属性变更为营运车辆;同时司机需要获得上岗证;价格方面专车价格要高于出租车定价的 50%。 如果真这么规定,那么私家车数量肯定减少,有关部门这招还是机智啊~ 5. 考拉班车宣布停止服务 互联网共享大巴平台考拉班车宣布将在 9.11 号结束服务,这是自考拉班车上线之后整整半年的日子。考拉还宣布之后的服务将由滴滴巴士提供。用他们的话说,结束服务唯一影响因素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冬天来的还是挺快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苹果发布会,让车厂「操碎了心」

· Sep 11, 2015 333

虽然大家看完之后都在各种吐槽,但我们依旧不能否认苹果的发布会是每年科技圈最引人注意的发布会(应该没有之一)。 自认为汽车科技「 跨界」 媒体从业者的我,也熬夜看完了整场发布会,生怕有一些汽车相关的内容发布被错过。毕竟苹果在汽车圈的知名度也是越来越高了,万一要是错过了 Apple Car 的发布你说得多糟心。 当然发布会实际情况也跟大家会前预测的情况很类似,「 剧透」 的产品我们都看见了,也就没必要再说了。 雷同的海报 不过在今天,朋友圈的几张与苹果相关的海报反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然,这些海报都不是苹果发布的(但都提到苹果的产品),这几张海报代表了几家「 高大上」 的车厂,分别是奥迪、沃尔沃和凯迪拉克。 海报的作者可能不是某家车厂单独出品,但风格却很统一,像是有人总结的一些规律。主题都突出一个公式:iPhone 6S+Car=?(答案都指向 CarPlay)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这套海报突出了一个现象:很多车企开始用 CarPlay 作为产品的宣传点了。 当然,这么做的车企可不单单是海报里的那三家。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宝马宣布将在 17 年给旗下车型搭载 CarPlay,在国产车当中也有例如吉利 NL-3 等也都开始支持 CarPlay 了。 自降身价? 在很多人看来,汽车可能是他们一生中能买到的最贵的产品。而奥迪、凯迪拉克、沃尔沃等豪华厂商,他们生产的汽车更应该是处在工业产品链的顶端,至少要比手机这类产品「 高级」 很多。而且很多车厂都拥有着自己研发的车机操作系统,体验肯定也不一定比 CarPlay 差。 那么用这样「 自降身价」 的宣传手段来贴近苹果,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如果答案真的这么简单,我们可能就真的低估了这些传统企业。 他们这么做其实是有充分原因的。从趋势上来看,目前科技的发展肯定是要快于传统汽车发展速度人们对于科技产品的接纳程度也高于汽车(或者说手机这样的科技产品更接地气)。 举个例子,我买得起最新款 iPhone,却很难消费得起一辆全新的 XC90。我可以一年换一次手机,却很难一年换一辆汽车。所以对于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了解一辆车的难度要比了解一款手机要难(别跟我说可以看视频,看到的肯定没有亲自体验来得直观)。 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可能有 100 万人是苹果的用户,而其中只有 1 万人会是某辆车的直接受众(即买得起的同时也考虑买)。 但其实在这 100 万人中,可能还有 20 万人也是能够消费的起这款车却没有了解的途径(或者说事件的引爆点)。车企利用 Apple 的 CarPlay 作为宣传点,就刚好能让这部份人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车的内容。 车企也意识到汽车已经开始逐渐脱离单纯的工业机械产品,反而更像是一款科技产品。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概念,科技公司的形象定位更符合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不过如果是车厂直接转型科技公司,这难度目前来看很大。所以用汽车切近科技反倒是目前更合理的办法。 苹果作为科技公司中的老大哥,很不幸「 躺枪」 了。这次的发布会我们可以看做这些车厂的一个很好的宣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借势向外界「 炫耀」 他们的产品是如何如何贴近最前沿的科技。 从发布会上苹果的表现来看,车厂的行为显得有些「 热脸贴了冷屁股」,我甚至没注意到库克说过 Car 这个词。 不过,现在不说不代表以后也不说,这种「 借科技产品自我宣传」 的营销手段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家叫做 Exploride 的公司,想给你一个带有透明屏幕的车机

· Sep 10, 2015 333

现在很多团队在做智能车机或者是其它各种车载硬件,本质上,他们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 革」 传统车机的命(交互体验差到根本不能忍)。 有人想要一步到位 在这么多的车载硬件中,HUD 越来越火。它以交互方式上的优势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当然,有科技感的外观(主要是透明屏幕)也给吸引力加了个筹码。 但 HUD 的缺点和优势一样明显。目前主流产品的主要功能基本上是短信、电话、导航、音乐等,相比于车机还是略显单一。 我始终认为 HUD 的关键还是将必要信息清楚的展示给司机,过多堆叠功能不一定好,能满足上述功能已经足够。但是,为了成为车内唯一的屏幕(这应该是车载硬件的终极梦想),很多 HUD 产品在给自己增加尽可能全面的功能。 而对于车机来说,如果能够增强交互体验,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使用的,这也是很多人都在做后装车机的原因。 铺垫了这么多,该引入正题了:是不是有方法把 HUD、车机两种产品的优点集中起来? 一家叫做 Exploride 的国外公司就这么做了,他们做了一台带有透明屏幕的车机。一眼看上去,真的不太容易分清它和 HUD 的区别,因为那块全透明屏幕的辨识度实在太高。 这么说吧,他们「 没羞没臊」 的让车机和 HUD 结合,就是要取长补短、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功能不新鲜 看起来像就真的一样吗?答案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按照我一贯的套路,先看配置: Exploride 搭载了 6 英寸 OLED 显示屏、4 核处理器、2GB RAM、8GB ROM、支持蓝牙 4.0。结合众筹价 269 美元,我们可以推测其硬件方案是手机规格的芯片,并且采用的是安卓系统(可以安装各种软件,除了安卓你告诉我还有啥可能嘛)。 再看功能: 1. 内置谷歌导航,包含 GPS 模块。 2. 手势语音操控,利用正面摄像头识别手势,支持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滑动实现不同操作,结合语音完成交互流程。 3. 在线音乐流媒体播放,支持国外几个主流的流媒体音乐 Pandora、Spotify 等。 4. 配合蓝牙版 OBD 模块检测车辆,在屏幕上显示部分车辆参数。同时可以连接手机,在手机上显示车况并实现简单的远程操控。 5. 行车记录仪,后置 300 万像素摄像头。标配的 8GB 内存能够储存 4.4 小时的 720p 视频或 9.6 小时 VGA 视频,用户也可以选择将视频直接传输至云端存储。 6. 可作为 WiFi 热点,用户自己配流量卡,支持 4G LTE 网络,也可以用手机流量。 7. 提供云端存储空间,初期免费提供一年 5GB 流量,之后需要付费。 8. 可安装应用,支持主流应用,例如 facebook、email 等等,这一点是体现车机功能的关键。 优劣势并存 虽然从功能上看, Exploride 和 HUD 有很多重复,甚至连使用方式都有些类似, 但本质上 Exploride 还是车机 ,细节上的差距导致双方在使用体验上也不大相同。 玄机在这块透明屏幕上。 我们之前的文章就介绍过,HUD 需要将文字和影像投射到焦距无限远的距离(虽然目前产品普遍都在 1~2 米),而 Exploride 则是直接显示在屏幕上,支撑这种显示技术的关键是 OLED 的发展。 简单了解一下 OLED 的优势(针对使用在 Exploride 上的原因):OLED 屏幕结构中无需背光模组而是依靠单个像素点发光成像,因此结构可以做的相对轻薄,这是应用在透明屏幕上的关键。 而且由于 OLED 屏幕是按需显示(单个像素哪里需要亮哪里),所以屏幕能耗较低且色彩通透鲜艳(像素自发光而不是用背光把像素照亮),因此我们对于在阳光照射下 Exploride 的显示效果不用太过担心。 同时因为通过屏幕直接成像,所以 Exploride 不需要光机,产品体积相对较小(可以做的很精致)。发热大户光机没有了,散热设计也更加容易。 通过屏幕显示的特性, Exploride 的安装位置没有那么固定(不一定在司机正前方),适配能力稍强,但问题也是存在的。相比于 HUD 不需要或尽可能少的调节人眼焦距,Exploride 在看屏幕的时候焦距还停留在车内,虽然透明屏幕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视线的影响,但视线重心的转移使得产品安全性低于 HUD。 还有一点细节,对于行车记录仪功能来说,我始终认为「 拍到」 的重要性高于一切,放在仪表台上显然不是个好选择。当然,这里不单单是说 Exploride,很多类似功能的产品都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 吐槽」 一下,抛开产品,至少在外观上 Exploride 已经领先很多竞品了。 嗯,对我来说功能和逼格同样重要。(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声明: … 继续阅读

到 2017 年,你就可以在宝马里使用 CarPlay 了

· Sep 09, 2015 333

从苹果推出 CarPlay 之后,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宣布旗下车型将要搭载这套车机手机互联的方案,这次是宝马。据国外媒体报道,宝马计划在 2017 年在旗下车型搭载苹果 CarPlay 系统。 搭载 CarPlay 之后,用户可以将 iPhone 连接至汽车,通过车机实现手机上的一些功能,例如电话、短信、导航、邮件等等。 有意思的是,宝马 iDrive 里也有一个类似的互联系统,也就是 Connected Drive(互联驾驶),而且他们还在做自己的互联驾驶 App 商店。现在突然说要支持 CarPlay,具体怎么平衡这两套系统的使用,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或许宝马只是想单纯的给用户更多选择?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