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出去玩的这「7+N」天,汽车科技圈发生了什么?

· Oct 08, 2015

在经历了朋友圈摄影大赛为期 7 天(某些小伙伴甚至更久)的激烈厮(zhuang)杀(bi)之后,我们终于迎回了欢(ku)乐(bi)的工作日。 如果之前几天你没时间关注汽车科技圈发生了什么,那么看完这篇文章,你应该可以跟小伙伴们「 谈笑风生」 了。 通用新战略 这几天中,最「 劲爆」 的新闻是哪个可能不好说,但是最「 生态」 的肯定是通用,因为他们也宣布将对自己重新定位,变成很多人眼里的「 科技公司」。为此通用还增设了一个新职位,主要负责监管通用在全球范围内各领域的战略决策,例如自动驾驶、车辆共享、拼车服务等各种业务。 具体到实际,通用主要宣布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 自动驾驶 :通用计划在明年将雪佛兰 Volt 在通用园区内实现共享化的自动驾驶,通用员工通过 App 预约使用。通用想通过这个项目获取数据和实际使用经验,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到 2017 年,凯迪拉克也将推出搭载「Super Cruise」 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搭载这套系统的车辆能在高速公路上全速行驶,还能适应复杂的交通路况,随时停车及启动。 车辆共享 : Let’s Drive NYC 共享用车项目在纽约启动,居住在纽约丽思中心(The Ritz Plaza)的住客可以通过 App 预定车辆,并进入由 Icon Parking System 管理的曼哈顿 200 个车库。 电动自行车 : 发布概念电动自行车,由通用汽车在安大略奥沙华(Oshawa, Ontario)的工程开发中心负责设计与开发。 燃料电池 :和本田合作研发氢燃料电池堆和储氢系统,在 2020 年左右联合推出一款在商业上可行的燃料电池汽车。 材料工程 :这里面包括混合材料的研发使用和专用合金制造技术(目的是汽车的轻量化及相应的生产制造工艺)。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车厂们发布的各种战略看起来都有些「 大同小异」,真正比拼的还是推进速度。 保时捷放弃 Android Auto 保时捷最新发布的 911 Carera 和 Carrera S 宣布支持且只支持 CarPlay。媒体报道说,谷歌 Android Auto 因为收集太多汽车信息(要求制造商允许访问车速,油门位置,冷却液和机油温度,发动机转速等系统的具体指标),最终被保时捷决定「 放弃」。而 CarPlay 则只需要提供 PCM 来侦测车辆是否在移动,相比较而言更加让车厂「 放心」。不过,随后谷歌对此表示否认。 特斯拉新车型泄密 刚刚发布了 Model X 的特斯拉在国庆期间也没有闲着,Elon Musk 向外界确认了一款全新的车型——Model Y。 这款全新车型是一辆定为入门级的跨界车,使用与 Model 3 相同的平台设计却拥有与 Model X 一样的欧翼车门。虽然并没有透露 Model Y 更多的细节,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特斯拉开始全面扩充产品线的战略。信息是在 Musk 与网友聊 Twitter 时无意泄露的,随后 Musk 删除了自己的回复。 续航里程最长的电动公交车 美国电动公交车公司普罗泰拉 (Proterra) 宣布旗下 Catalyst XR 公交车在测试中一次充电后跑出了 258 英里(约 415 公里)的成绩,测试车辆配备了 8 个电池组,总容量为 257 kWh,以 48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计算下来每英里消耗的电量仅为 0.8kWh。如果换成 10 个电池组、总容量 321kWh 的配置,那么续航里程能够达到 300 英里(约 483 公里),超过比亚迪电动公交 155 英里(约 250 公里)的续航里程,然秒迪… 目前这款电动公交已经投入使用,也即将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城市例如哥德堡和伦敦等地推出。 日本计划在 2020 年使用自动驾驶出租车 之前我们就报道过,日本计划在 2020 年的奥运会投入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消息。日本政府在最近正式许可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项目,并将在明年展开测试,测试地点定在东京附近的藤泽市。据悉到时候将会由日本政府联合游戏公司 DeNA、日本社交媒体一同展开测试工作,也将有 50 名左右的当地居民参与测试。 丰田计划成为第一家销售具备「V2I」 和「V2V」 通信功能汽车的厂商。今年年底,丰田计划在日本销售的 3 款汽车上提供「 智能交通系统」(以下简称「ITS」) 安全包。通过和道路上的「 智能化」 交通设施和车辆进行通信, ITS … 继续阅读

NEXTEV TCR 新车发布,第二届 FE 电动方程式即将开幕

· Sep 29, 2015

10 月 24 日,新一季的 FE 电动方程式又要开始了,首站依然是北京鸟巢。 在和去年的车手总冠军尼尔森·小皮盖特 (Nelson Piquet Jr.) 续约之后,蔚来 TCR 车队又签约了奥利弗·特维 (Oliver Turvey) 并发布了全新赛车涂装和参数。整个车身主体采用了蔚来汽车品牌标识的主色调「 蔚来蓝」,配合机械灰色与贯穿尾部的银色饰条,看起来还是挺酷炫的。 相比于去年,新一届比赛规则相对更加开放了。FIA(国际汽联)允许车队对于赛车的动力总成、马达、控制器、变速箱、后悬挂装置和冷却系统等进行自主设计和研发,只需要保证底盘和电池不变。 新赛季赛车采用了最高功率可达 400kW 的双电机驱动系统,在赛事规定的 200kW 限定功率下,双电机可以始终工作在额定功率下,并拥有约 540 匹马力的动力输出。 虽然还不知道蔚来汽车什么时候发布,也不知道新车是什么样子。不过从这一季 NEXTEV TCR 车队的新赛车涂装,我们倒是可以先脑补起来了(各种概念图可以开始流出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9.29: 被鲁冠球买下的 Fisker,要在明年复产

· Sep 29, 2015

1.Fisker 明年复产 鲁冠球在陪同习大大访美时透露,万向集团收购的美国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制造商菲斯科(Fisker Automotive),将于明年在加州复产 Karma 车型,这个项目获得了美国副总统和加州政府的大力支持。 加州政府需要万向建厂来吸引就业,帝国主义看来也是水深火热。 2. 东风雷诺将生产电动车 根据外媒消息,东风雷诺将会基于雷诺 Fluence Z.E. 来打造一款电动车,于 2017 年在武汉投产。根据为数不多的信息来看,这款车将仅供中国市场。 目前版本的 Fluence Z.E. 搭载的是 22kWh 的锂电池组,电机功率 70kW,226Nm。 雷诺国产,想用纯电动车打开市场,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呆萌的 Twizy 行驶在国内的马路上…… 3. 滴滴宣布参与 Ola 新一轮融资 滴滴快的宣布参与了印度最大的打车软件 Ola 的最新一轮投资,但并未透露具体金额和细节。Ola 在最近也宣布将投入 7.54 亿美元用来增加服务车辆的数量,目前 Ola 占据了大约印度市场 80%的份额。 从东南亚(GrabTaxi)到美国(Lyft)再到印度(Ola),滴滴真的是朋友遍天下,那谁你怕了吗? 4.Uber 推新服务 UberEvents  Uber 最近计划推出一项新服务——「UberEvents」,主要满足用户组团出行或者组织聚会的需求。如果你刚好要举办一场活动或者企业团建,那么你就可以用 UberEvents 预定车辆满足多人出行需求。 总觉得越往后发展,滴滴跟 Uber 的业务真的是越来越像了。 5. 呱呱洗车和赶集易洗车宣布合并 自从 58 和赶集宣布合并之后,双方的业务也开始逐渐进行整合。58 到家投资的呱呱洗车和赶集易洗车宣布合并,合并之后双方业务将有呱呱洗车负责,赶集易洗车原有数据也将全部倒导入呱呱洗车。 后市场也要出现巨头了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特斯拉在欧洲建厂是为了打入「敌人」内部么?

· Sep 28, 2015

Elon Musk 在今年上半年来中国的时候就透露会在 3 年内在中国和其他海外地区建厂。中国这边还没有下文,特斯拉倒是在欧洲先建厂了。 旧工厂「 改造」 计划 这座位于荷兰蒂尔堡的工厂其实之前就是特斯拉的组装厂,负责将美国运来的零件组装成整车在欧洲大陆进行销售。 而现在,特斯拉决定将它改造成为一家能够独立造车(目前只支持 Model S 平台)的工厂,这也是特斯拉首次在美国大陆以外地区建造的整车厂。 在改造之前,这家厂就看起来跟别的整车组装厂有些不同。单层车间足足有 11 个足球场那么大,但并不负责任何冲压、焊接、涂装等有关的工作。特斯拉会将在加州工厂加工完成的车身通过集装箱运输到这里,然后进行有关车辆电池等其余部分的组装。 组装完成的车辆还会通过「 特斯拉特色」 的 750 米全室内测试道路进行路测,这也是很多车厂都不具备的条件。 改造完成之后,蒂尔堡工厂能够独立完成车身的加工等任务,整条产线都是由特斯拉位于加州的大本营提供,所以在产品上并不会感受到任何直观差别。 为什么要建厂? 我们都知道特斯拉的销量不理想。 在去年特斯拉总共销售了大约 35000 辆 Model S,其中欧洲大约占到了总销量的 30%,也就是 10000 辆左右)。 在改造之前,蒂尔堡工厂的产能大约为 200 辆/周,基本上能够满足整个欧洲在去年的销量。但不想当厨子的士兵肯定不是好演员,特斯拉的计划肯定也不是用这样的销量来维持一个持续亏损的状态。 在今年,特斯拉计划将产量增加到 55000 辆,如果还按照去年的产能肯定是不够的。为了能够让欧洲大陆以及英国的用户减少等待提车的时间,他们决定将蒂尔堡工厂的产能直接增加到 450 辆/周,这个数字最高可以达到 1000 辆/周。 产能要增加,改造旧工厂肯定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 来自 BBA 们的压力 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以 BBA 为典型代表的传统车厂们很多都发布了新能源车型(纯电、混动等等),每辆都是秒天秒地秒特斯拉的节奏(有充电厉害的,有概念酷炫的等等等等)。在这之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都是特斯拉如何如何给这些「 顽固」 的传统车厂势力压力,边缘创新倒逼的故事,这次传统车厂终于开始反击了。 特斯拉之前能够在亏损情况下维持运营(并且股价一直保持不错的价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上还没有直接竞争对手,从今以后这样的日子可能就真的到头了。 从即将要上市的 Model X,再到 2016(或 2017)年可能会面市的 Model 3(定位入门级,对标类似于宝马 3 系),特斯拉计划在 2020 年将总产量达到 50 万辆。不过到 2020 年,市面上的电动车种类肯定也会更加多样,特斯拉直接的竞争对手也不会只有那么几家。传统车厂在整车制造研发领域的能力很强,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弥补目前的劣势。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从价格来看,特斯拉在明年投产的超级电池工厂就能够使电池成本大幅降低(据说会达到 30%,会比现在有优势);同时 Elon Musk 还透露会在 2017 年实现续航 1000 公里,2018 年实现自动驾驶。这些都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特斯拉的优势。但回归汽车本身,至少特斯拉在内饰等工艺方面的短板是亟需改变的。这个问题不改进,就很难在同级别竞争中保持领先。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特斯拉的产能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毕竟再好的车买不到也是白扯。所以建厂这件事,是特斯拉在面对传统车厂压力下做出的应对措施。 但特斯拉的压力来源不仅仅是欧洲车厂,在国内就有一批虎视眈眈的「 各种」 造车团队紧盯着特斯拉(其中不少团队也都号称要秒杀特斯拉)。所以欧洲的厂建成了,你觉得中国的还会遥远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优步同行」开始测试,Uber 这是要跟滴滴「死磕」?

· Sep 23, 2015

今天,Uber 中国正式宣布在成都开始测试顺风车项目——「 优步同行」(UberCommute)。 Uber 车主可在每次出发前,在司机端选择预设的路线或手动输入目的地,之后发出拼车申请,Uber 会通过算法进行智能匹配,推荐最合适的一位顺路乘客,费用则按照路程计算,双方分摊。 对于乘客来说,不会在 App 中看到任何变化,叫车过程还是和之前一样,通过「 人民优步+」 入口输入目的地,然后预约就可以。这样的做法降低了用户对于产品变化的感知和学习成本,用最小的变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Uber 中国区负责人柳甄表示,「 优步同行」 是 Uber 针对中国市场「 定制」,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首发的功能,灵感也来自于中国。虽然目前「 优步同行」 只在成都进行测试,未来会在全国范围推广(当然还有海外地区)。 在这之前,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拼车软件,无论是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等等,他们的产品逻辑都需要乘客提前预约,然后司机查看路线进行「 选单」。这种模式最直接的问题在于,用户是否被搭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男司机会更倾向搭乘女乘客,女司机也会更倾向搭载女乘客或好看的男性乘客(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司机其实更多的占据了主动权。 因此我觉得「 优步同行」 最大的优势在于算法,即「 即时+派单+同路匹配」 的模式。派单模式对于乘客可以说是提升拼车体验的「 杀手级」 功能,至少我觉得不用担心因为个人因素影响拼车成功率了。虽然现在很多拼车软件都在强调出行的「 社交属性」,但还是有部份人(比如我)只是想搭个车,「 优步同行」 目的性相对更纯粹。 对于 Uber 的司机群体,其中有不少人是利用空闲时间兼职拉活。由于 Uber 派单算法的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去到很远的地方,等到要回程时很难找到刚好顺路的乘客。为此他们大多会「 顺便」 注册一个顺风车,用于分摊回程的成本。当然,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专职司机,不过以后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做了。 单从产品来看,我觉得 Uber 的产品逻辑是优于滴滴顺风车的,毕竟 Uber 在算法上的优势很明显,滴滴也一直在模仿(「 人民优步+」 的多人拼车概念最近就出现在了滴滴快车选项中),只不过这回变成了 Uber 模仿滴滴。 当然,目前「 优步同行」 还处于测试阶段,我也只是针对产品逻辑进行推测,实际拼车的成功率还是得经过体验之后才能确定,不排除被打脸的可能。 在拼车这件事上,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还是如何吸(za)引(qian)更多的司机。 在国内市场,滴滴和 Uber 中国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在最近都完成了最新的融资,新一轮竞(bu)争(tie)在所难免。从全球范围来看,滴滴投资了 Uber 在美国的竞争对手 Lyft,局势之错综复杂简直令人发指。Uber 选择在这个时间发布拼车产品,到底想干什么也就不用多说了。 不过我最后还有一个疑问,「 优步同行」 上线了,你们有谁考虑过主打拼车概念的「 人民优步」 的感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高德发布了「声音战略」,就能够打败「友商」了吗?

· Sep 23, 2015

去年 9 月 23 号,俞永福发布了「 新高德」 战略,宣布「 专注用户需求,专注做最好的地图导航产品,专注地图导航产品的技术研发,三年内无商业目标。」 一年后的 9 月 22 号,高德又宣布把「 声音」 作为未来一年内的全新产品战略方向。 突然就自信了 不过在这次的发布会上,高德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变得有些「 嚣张」 了,之前嘴里的「 友商」 也变成了指名道姓的「 百度」。 那高德的自信是哪里来的呢?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今天发布的「 声音」 战略就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因素: 1. 明星导航增加用户黏度 在声音战略上,高德采取用「 明星语音包」 作为导航语音的方式推广。之前发布的林志玲「 性感语音」 使得高德地图下载量超过平日的 6 倍;郭德纲的「 段子语音」 则帮助高德地图的新增用户速率提升 230%,每日活跃用户增加了 36%,App Store 排名也提升到了 TOP 2。总的来说,高德地图 App 在用户端越来越火了。 尝到了明星效应的「 甜头之后」,他们今天又发布了全新的「 周星星」 语音包(石班瑜配音)。想要用更多的明星语音选择来吸引更多用户。 2. 语音功能强化 高德推出了「 脱屏导航」 功能,就可以让用户在公交、步行、自驾等使用地图的场景中,尽量摆脱用眼睛去看屏幕的状态,用听力完成整个导航。 还有景区语音导游功能,根据用户所在位置可以自动识别并播放相关景点的语音解说。 这么说吧,高德想要用声音让你尽可能的少看手机,这一点思路是对的。但怎么样把体验做好,我在这里还是先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这需要经过大量实际体验才能下结论。 3. 增加语义解析 这部分功能由高德和科大讯发联合开发完成,将语义分析整合进入语音搜索和控制功能中。 相比之前的语音功能,语义分析最大的提升就在于用户不需要精确说出关键词,识别能力增强了。例如在导航过程中,用户只需说出「 高德高德」 就能激活语音控制,说出类似于「 听不清」 这样的描述,高德就会自动将导航音量调高(Android 版已上线该功能,iOS 版还处于审核状态)。 这年头大家都在做智能语义分析,供应商也就那几家,所以技术门槛并不高(说白了大家都能做)。 所以对高德来说,真正能够影响用户的其实并不是技术原因,毕竟体验上的东西对于百度来说也并不难做,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反倒是「 明星语音包」 的概念已经成为了高德的「 特色」,能够更切近用户群体,体现产品差异性,这一点是成功的。 当然,高德在今年发布的「LBS+」 等战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较著名的新浪微博、大众点评、神舟专车等 App 都和高德合作了,与阿里的合并让高德不用担心资源的问题,这些都属于支撑高德这么「 自信」 的原因。 至于高德一直强调的数据层(百度没有自己的底层数据),这个已经说过太多次,再说就是疲劳轰炸了。 到底要争什么? 不过在我看来,未来地图导航厂商的竞争肯定不是局限在目前有些「 小打小闹」 的流量入口,导航软件 C 端用户使用率等指标(虽然很重要,但绝不是关键)。 高精度地图才是未来交通出行的基础。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等产品的落地都必须依靠高精度地图作为支撑。国外的图商 TomTom 和 HERE 都已经在研发相应的技术(很多都已经展示给外界了),国内百度的无人车计划也在稳步进行,最近发布的整个车联网平台战略是比高德领先的。 由于一些地图测绘数据关乎到国家安全,很难开放给国外厂商。所以对于高德、百度等国内图商来说,只有到那个时候谁能真正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才算是「 打败」 了对手(这一点没有底层数据的百度有先天劣势,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当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不禁联想到也是同一天,魅族和小米发布会「 撞车」 的事情(真的是苦了保安大哥们)。类似于这样的竞争在现阶段真的有必要吗?嗯,还是和谐社会最重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璞物电动车:「大陆版」 Gogoro 是怎样达成的?

· Sep 22, 2015

很多人都把小牛看做大陆版 Gogoro,但这家叫做「 璞物」 的公司做的产品看起来可能更像,因为他们也要做换电模式的电动车。 就在前几天,璞物在 751 「 低调」 发布了旗下电动车品牌——D1。我也联系到了璞物联合创始人孙卓,和他聊了聊换电模式电动车的那些事。 三辆车 我们暂时先把是不是大陆版 Gogoro 的问题放一边,关键还是看车。 璞物 D1 旗下一共包括三款产品,分别是: 运:针对快递员或外卖配送员,配有可折叠的靠背座椅,手机架与 USB 充电孔。目前已经和「 百度外卖」、「 饿了么」 等配送企业合作,计划逐步进行车辆测试。 行:针对用户日常出行,定位为千元级别(总觉得有些某米即视感)。 享:针对个性时尚,有一定速度追求的用户,主打外观设计和性能(审美这个东西吧,真没必要细说,大家喜欢就好)。 前两款车的定位很直接,就是交通工具,最后一款则有些「 装 X」 的成分在里面,不过这也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三个系列计划在 10 月份对外出售(线上线下同步,具体售价还没有透露),目前备货总量大约在 10 万台。 D1 全系电动车采用了标准化的电池,目前发布的版本为铅酸电池(锂电版本也研发完毕,计划下一代推出)。这些车辆的生产由遍布在全国的代工厂负责,璞物主要负责设计部分。 换电模式 作为国内首个把换电模式推向市场的品牌,孙卓透露其实他在 09 年前后就开始思考这样的模式,只是那时候互联网思维还没有流行起来,换电模式在当时很难推广(用户很难轻易接受一个全新概念的产品)。 在璞物的产品规划中,用户可以利用「 无限电 App」 查看车况(功能参考同类产品,你懂的),查看附近的换电站并且预约电池,到达换电站之后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换电操作(随换随走),App 计划和新车同时在 10 月份发布。 相信看到这里,你也会发现换电模式的核心在于换电站的密度,如果选择全部自建肯定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有些「 得不偿失」。 为此璞物的换电站采取加盟的模式,主要选取一些小维修店作为加盟商。用户每次换电收取 2 元,这部分钱由璞物收取(加盟商只收取电费),真正能够吸引加盟商的原因在孙卓看来还是由换电带来的连锁效益(例如维修,卖车、救援等业务)。 目前,全国范围内换电站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10000 家,覆盖 26 个省市。璞物计划最终的覆盖密度达到平均每 3 公里就有一个换电站。对于之后需要扩展的农村市场,璞物也会尽量保证用户在续航范围内可以找到换电站(地广人稀真的不好说啊)。 建设如此庞大数量的换电站,管理肯定是个大问题。毕竟加盟商的缺陷也很明显,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障用户在不同的换电站能获得相同质量的服务是必须要考虑的。同时,战线太长对于璞物的供应链、物流整合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怎么挣钱? 孙卓之前是传统电动车行业的经销商。传统行业竞争的畸形化,甚至不计成本的拼价格让他选择跳出这个圈子,再回来选择熟悉的领域创业则因为可能相对比较「 容易」。 从去年 1 月开始创业到现在,璞物其实还没有完成任何融资,只是靠着几个合伙人的个人资本运作,目前大约投入了 3000 万元。他也向我透露说其实电动车本身不挣钱,采取 B2B(工厂直接发货到经销商)模式。所以如何盈利也就成了我特别关注的点。 璞物目前正在和 TP-link 合作,计划将换电站打造成一个个的无线热点,可以进行投放广告的合作。在设想中,由于换电站的密度足够大,这样的 Wifi 热点会吸引很多用户使用,换电站的 Led 屏幕也可以作为广告位。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孙卓脑海中还有很多成熟的想法。璞物换电模式的最终形态是要打造一个 O2O 的能源平台,可以给不同的电动交通工具提供换电服务(又是要打造规范、平台、生态等等),这样一来盈利肯定就不成问题了。 写到这里,问题又回到了如何将用户量和换电站数量推到一个足够高的量级,这才是目前最大的难点(除了砸钱可能真没别的招)。 这一步做好了,剩下的「 畅想」 才有实现的可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9.22: 小米智能车充曝光

· Sep 22, 2015 333

1. 小米旗下首款智能车充曝光 最近,小米智能车充曝光。这款产品由小米生态链企业睿米科技推出,目前正在众筹阶段。车充输入电压 12-24V,双 USB 输出可达 5V 3.1A(15.5W),单口输出可达 2.1A。内部电路设计有温度、短路、过流等 8 项保护技术。还具备蓝牙 4.0 音频播放功能,兼容 FM 87.5-108MHz 频段,可以通过手机 App 操作。小米车充售价 59 元,将于 10 月份上市。 「 年轻人」 的第一款车充来了,车在哪呢?? 2. 滴滴为联想集团提供企业用车 联想集团与滴滴企业版签署用车战略合作协议,滴滴将成为联想企业用车服务商。为此滴滴为联想订制了企业用车 App,API 接口直接接入联想集团的办公系统,联想管理员可以锁定员工上车地点,在系统中设置出发地或目的地,便于出行报销的管理。 到底是女儿重要还是生意重要? 3. 苹果造车又有新消息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苹果 已经制定计划在 2019 年交付首款电动汽车。为此苹果已经为汽车开发项目(Titan)聘请了汽车工程师和高管,并计划将团队规模扩大至 1800 人。报道还声称虽然苹果聘请了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家,但首款汽车不是全自动驾驶汽车。 这么多料,我到底该信谁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上汽发布「车享家」:用「实体店+App」承包汽车后市场靠谱吗?

· Sep 21, 2015

上汽旗下品牌「 车享」 正式发布其品牌战略「 车享家」,向外界宣布全面进军汽车后市场。 如果光看标题,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后市场 O2O 模式太常见了(看得多了都觉得无聊)。不过由「 财大气粗」 的上汽来做,「 车享家」 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一个怎样的产品? 「 车享家」 战略可以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来看。 线下以「 车享家」 实体店为服务网点,分为中心店、综合店、社区店 ,上汽计划在 2020 年之前将线下门店数量扩充至 10000 家(都是直营不采取加盟)。 中心店(1500 家,门店面积:1500-3000 平方米):以地级市为单位作为区域核心,主要承担事故车维修、多品牌专业售后,兼顾培训等功能; 综合店(1500 家,门店面积:600-1000 平方米):细分服务,满足客户小事故维修、美容装潢、保养等需求; 社区店(7000 家,门店面积:200-300 平方米):社区化服务尽可能覆盖更多车主,解决「 最后一公里」 难题,主要负责快修保养、洗车美容等较高频的「 轻」 服务项目。 三类门店业务范围属于递进关系,在形式功能上互为补充。 线上以「 车享宝」 App 为核心,连接用户和车享线下门店(年内正式上线)。 从功能上来看,用户通过车享宝 App 能够预约保养、维修、卖车等后市场服务项目,还能满足用户查违章、找代驾、救援等需求。 为了更好的了解车况,车享还发布了硬件产品车享宝盒 OBD(OBD 产品我们也介绍的不少了,具体效果见仁见智),能够提醒用户及时进行保养;对于预约服务,车享宝支持用户预约特定技师,服务完成之后还能进行评价;用户之间通过社群联系(没有社交属性都不好意思发布?)。 很明显,车享宝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明确要做流量入口。 总结来说,车享想要从汽车租赁、二手车、车务服务、汽车金融、代驾、保险等入手;之后建设异业联盟衍生,例如普通快递收发、智能储物租赁等;再发展到整车、汽车金融等服务项目。如果再结合上汽的整车资源,承包「 汽车后市场」 的目标在未来可能就变成承包「 汽车市场」。 嗯,他们看来也要「 生态」 了。 听起来很美,实际上呢? 从发布会现场的感受来说,车享对于这个产品充满了「 有钱任性」 的信心。这里的钱并不单单指资金,也包括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资源整合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依托了上汽这条「 大腿」。 全部直营的线下店作为车享家最大的特色,现阶段主要在华东地区推行,目前 50 家门店覆盖了 12 个城市,也在以 15 家/月的速度向全国范围扩张。 对于车享来说,在 2020 年之前建成 10000 家线下体验店其实不难,关键还是在于怎样尽可能多的覆盖用户,这需要对于每个地区用户进行详尽的大数据调查分析,也需要土地等资源的配合(车享正在找拥有这方面资源的投资人合作)。 同时,如何在迅速扩张的情况下,保证技师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依然存在着疑问,毕竟 10000 家店就需要数十万的技师。 说到汽车 O2O 后市场,互联网公司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车享 CEO 夏军看来,目前的互联网模式下的靠砸钱的模式并不健康(关于车用户最关心的还是服务质量)。任何疯狂砸钱的行为都有可能砸出一个「 超级用户入口」,但关键是如何将这个入口尽可能开发利用。 相比于「 单薄」 的互联网模式,车享家在全产业链整合的能力作为最大的优势,可以覆盖用户的用车生活,这才算是尽可能开发流量入口的价值。 当然,这需要在产品推广前期就把用户吸引进来,保证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是吸引用户黏度的关键(初期肯定也要砸钱吸引用户)。车享目前的价格会 4S 店便宜不少,之后会稳定在 8 折左右,最终的目标是和 4S 店平分汽车后市场,要做「 半壁江山」。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也都发现了,背靠着整车厂的车享有着各种「 先天优势」。 在「 车享家」 战略上,车享给自己和外界画了一个很大的饼(看起来不错),不过画饼谁都会,接下来的关键还是怎么去按步执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