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揽胜星脉身上,可以看到哪些车内交互设计趋势?

· Mar 10, 2017

在日内瓦车展上,有那么几个品牌的展台格外引人关注,捷豹路虎就是其中之一。不少人是冲着前几天刚刚发布的路虎揽胜星脉来的,作为一辆真正全新的车型,同时又是揽胜家族的第四款产品,它受到关注几乎是必然。 大家的关注点各异,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最好奇的还是那两块中控屏。围绕这套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说的东西其实很多。 路虎把这套系统称之为 Touch Pro Duo,「Duo」就是「双」的意思。很多人都被这两块屏幕所吸引,但实际上揽胜星脉的这套人机交互,是由全液晶仪表、HUD 抬头显示以及两块屏幕共同组成的,如果只看两块屏幕,显然不太完整。 而升高一个层面来说,星脉的这套交互系统以及内饰设计,其实是特别有看头的。 先来说说全液晶仪表和 HUD。这两项配置出现在星脉这个级别的车上几乎是没有悬念的,所采用的硬件规格也是高端豪华车里普遍使用的方案:全液晶仪表是 12.3 寸,全彩 HUD 可以直接将画面投射到前风挡上。 在星脉的 HUD 上,除了那些常规的显示内容,例如车速、导航指引等,还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功能:它可以显示车辆在越野时的车身动态。 这个功能最开始是在中控屏幕上显示,后来全液晶仪表出现之后,可以被放在仪表位置显示,而现在再转移到 HUD 上面,这个变化过程其实是符合人机交互的逻辑的,因为在车辆越野的时候,知道车身实时状态很有必要,获取这个信息的过程中,视线的转移当然是越少越好,这意味着更加安全。 除了安全因素,用户体验的变化也是一个「附加效应」。把这个内容放在中控屏上显示和放在 HUD 上显示相对比,显然是后者更有「现场感」。这实际上是将功能「场景化」的表现。 将来的星脉车主还有一个可以炫给别人看的细节:方向盘控制按钮。实际上说按钮并不恰当,因为路虎把它做成了左右两块触控板。 这个部分在之前的路虎车上是这样的: 到了星脉上,是这样的: 当然,并不是说揽胜的设计不好,事实上,对于有更多越野需求的揽胜来说,不管是出于用户喜好还是车辆电子部件稳定性的考虑,都没办法做的太「科幻」。 说回星脉。车辆熄灭的时候,它没有任何按钮图示显示。因为变成了虚拟的按键,所以交互动作可以更多,比如拇指上下滑动来切换音量,这个动作是模拟了实体按键里音量滚轮的操作模式,但是在这个操作里,虚拟触控的优势在于扩大了可操作面积。另外,星脉方向盘上的这两坨「多功能键」是可以按压的,这有利于提升操作时的触觉反馈。 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你想提升车辆的科技感,方向盘控制按键应该是又一个可以拿来做文章的部分。包括沃尔沃以及奔驰 E 级在内的车型,都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尝试: 沃尔沃 V90: 奔驰 E 级 Coupe: 但是,星脉上面的,显然逼格更高。 接下来终于该说屏幕了。 星脉前一阵在伦敦全球首发的时候,屏幕还处于演示模式,并没有开放真实的界面供大家体验,这次在日内瓦车展上还是同样的情况,所以目前所有人看到的其实都只是屏幕上播放的「HMI 动画」,而并不能真正在这两块十寸大屏上进行交互操作。 我们在现场实拍了一段视频,基本包括了演示动画的全部内容: 上面的屏幕是细长状的,这和路虎以往的中控屏幕设计风格一脉相承,也是让大家一眼看出这是一台揽胜的关键要素。 但是在这块屏幕上,UI 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它可以显示导航、多媒体等功能,车辆的很多快捷功能开关也在这里进行操作,而且支持自定义设置(有点像安卓手机里下拉出来的「控制面板」的感觉)。在主界面和功能控制页面之间采用左右滑动的方式进行切换,有点沃尔沃 Sensus 系统的影子。整个画面的下部有一排常用功能切换图标。 其实从屏幕垂直位置来说,这块屏布置的比驾驶员驾驶时的水平视线稍低一些,不过因为有 HUD 存在,所以还不算一个大问题。 而且,这块屏幕是可调角度的,对于反光的控制应该会好一些。整个屏幕虽然黑色边框很粗,但是摸起来有点曲面的感觉(液晶面板本身还是传统的),相对来说可以弱化边框带来的不适感觉,而且包围屏幕的那一圈银色饰条也极大的提升了精致感。 下面的屏幕侧重于对车辆自身功能的控制,比如揽胜标志性的全地形反馈系统,选择不同模式,画面里车辆的背景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上也是把功能场景化的表现,给用户带来的心理作用会比较大。 对于空调的控制也是在这个屏幕上完成的,而说到这个,就得提到星脉的另一个大卖点:两个实体的温度控制旋钮。这两个中间大面积镂空的旋钮,被「叠加」到星脉的下方屏幕上,转动旋钮,中间镂空的地方会显示温度。这是对于传统温度显示方式的再设计,科技感和心理满足感瞬间爆棚。 再回过头来看大揽胜的这个空调面板设计……简直黯淡无光……(必须指出的是,揽胜需要考虑越野场景下的车辆耐用性和稳定性问题,不能太激进)当然,星脉这种设计也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可能会对生产工艺带来更大挑战,至于路虎具体怎么做的,没有更多消息,有工程经验的同学可以说说看。另一方面,这个旋钮中间镂空的部分,我觉得在日后使用过程中真的会特别容易成为「灰尘收集器」。 不过,如果要创造新的交互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定是需要在硬件层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的,比如手机里的曲面屏,用过三星 S7 edge 的我表示难以自拔,虽然平时会有误触,还很不禁摔(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但是爽就一个字。总之,硬件的突破会酝酿出新的交互方式,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使用体验。 未来车内的实体按钮和大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星脉的这个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出了一个解答——在屏幕上做实体旋钮!虽然可能不是最优解,但是这应该足够让汽车品牌的交互和内饰设计师琢磨一阵的了,也能让未来的星脉车主炫耀好一阵。 另外一个让我觉得这屏幕「高档」的地方在于它熄灭之后的样子。如图: 中控台看起来非常简洁,此时屏幕上的两个实体旋钮又显得格外突出。相信如果有灯光照射,这个中控台营造出来的光影氛围会很好。当然,这离不开屏幕表面优良的工艺,以及,在车里常备擦屏布……这屏幕说实话还是挺容易粘指纹的。 看完星脉的双屏,再回过头来看英菲尼迪 Q50 的双屏,欢迎大家和路虎一起走进新时代…… 话说回来,把它吹的那么厉害,最关键的还是实际用起来怎么样,毕竟现在看到的还都是演示画面。这一点有待日后观察。 不过至少从设计层面来说,星脉的这套双屏内饰完全是赢了。其实还是那个课题,当大屏的趋势不可逆的时候,怎么让豪华品牌的车内空间显得更有档次?毕竟有特斯拉那个反例在那儿摆着,这很容易让一些人对大屏产生反感。特斯拉可以简单粗暴的用一块 17 寸大屏遮蔽成本,以及弥补设计、工艺层面所欠缺的经验,同时还能给自己贴上「科技感」的标签,现在这个课题轮到传统汽车厂商来考虑了。 日内瓦车展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保时捷新一代的 Panamera,设计师在仪表盘上用两块 7 寸液晶屏模拟出了标志性的五圆仪表造型,而在中控台上,虽然没有像星脉一样采用双液晶屏,但是也大面积使用了虚拟按钮。和星脉一样,在车辆启动前后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既然德国人和英国人开始乐于使用大屏、虚拟按键,这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实体按键的未来了(当然,必要的实体按键绝对得有)。而如果大家都在往中控台虚拟化的路子上走,围绕应用场景、氛围这个话题,就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屏幕越来越多,虚拟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反而更能凸显出细节、工艺的重要性。对于奔驰、路虎、保时捷这样的豪华品牌来说,可用来做文章的空间其实也更大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内饰设计变革:化繁为简与无缝融合

· May 18,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盖世汽车网,作者周纯粼。他们在上海车展期间对佛吉亚集团进行了专访,文章内容来自于此。GeekCar 认为,文章里对于内饰设计的解读还是挺有干货的,所以分享出来。转载的时候我们对于有品牌推介性质的内容进行了删节, 头图为上海车展上 Jeep 展出的概念内饰)汽车刚诞生时,还没有娱乐信息系统,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全面提升,人们开始觉得开车太无聊,娱乐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而现在,当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时,人们又变得烦躁起来,过多的功能与繁杂的操作界面让他们应接不暇——尤其是大部分功能还是冗余时。内饰中,信息娱乐系统是与司机交互性最强的部分,这也是为何零部件供应商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这一系统的原因之一。 简单、灵活、融合 曾经的汽车内饰,差不多就是方向盘、仪表盘、按钮、座椅,再加上一个中控台。现在汽车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包括人机交互功能和各种各样的电子元器件等,此外还包含众多的传感器,例如座椅传感器,可以提供按摩的功能,可以调整不同的方向。Andreas Wlasak 说:「 要在设计中考虑诸多的元器件、零部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化繁为简,而不能把整个车设计的非常复杂,我们需要让车主坐进车内就能快速融入整个环境之中,车主打开车门,坐到车上,就马上能够适应车内的环境。环境往往反映了汽车制造商或者某个品牌的形象。」 车主会选择不同的车,是因为不同的品牌代表了不同的形象,而消费者对于这种形象有不同的认知度。因此,怎样权衡不同的需求,怎样放置更少的按钮、表面设备,或者是屏幕,从而保持简洁却又不失多元化的内饰空间是内饰设计所需要考虑的。 Andreas Wlasak 说,以前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汽车上的装饰件是完全分离的,现在应该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比如,将平平方方的屏幕变成更有设计感的、带有曲面的屏幕。在材质方面,更好地结合人机界面,包括使用铝材、木材,还有其他有机砧木的材料。 此外,佛吉亚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展示了一款具有丰富传感功能的座椅,它可以感知驾驶者的血压、心率,来判断司机是否情绪太高,座椅可以通过输送冷风、放音乐、提供按摩等功能让驾驶者平静下来。而座椅通过传感发现司机昏昏欲睡,同样可通过通风、音乐还有按摩的功能来刺激他使其醒来。而若是未来的无人驾驶车,则有两种驾驶模式:一种是司机不需要驾驶,另外一种是紧急情况司机需要马上介入驾驶。第一种模式下,司机会非常的放松,昏昏欲睡,那么座椅突然竖起来,回归正常坐姿,令司机清醒,所以可以实现主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无缝的切换。 何为「 高端」:贵且有人买单 内饰设计的另一大要素就是令人觉得高端,而不同国家、不同购买力的人群对于「 高端」 的定义和感受均不同。如何才能令不同需求的用户感受到高端,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中国消费者对于内饰材料、包括对抛光材料、表面处理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消费市场成熟的迹象。而国外的消费者可能对其他的材料比较钟情。因此,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天然纤维材料,例如麻,再结合各种高端的真材实料,甚至是陶瓷和石材,而不局限于传统的铝材、镀铬。 Andreas Wlasak 强调,材料给人的感知很重要,有些材料尽管是人造的、加工过的,但如果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让其非常认可,那么也能被看做「 高端」。另外,「 高端」 也与文化挂钩,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陶瓷应用非常广泛。所以,「 我们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不能仅仅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理解高端。在西方,普遍认为金属、木材是高端,而在中国,则可能认为玉石非常高端。所以我们要考虑各国文化的特色,依此来应用各类元素,作为我们表达高端的一种符号。」 Andreas Wlasak 最后用一句颇具幽默感的话总结到:「 卖得贵且有人买单才是高端,卖得贵但无人买单那仅仅是贵而已。」

从汽车设计角度看,「豪华感」是如何营造的?

· May 18, 2015 333

(本文来源于知乎,作者 Joe Sun。图片:Sid,Jony)汽车行业的所谓「 豪华」,是要分为两类的,第一类的典型是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凯迪拉克,林肯,雷克萨斯,英菲尼迪,我们把这些品牌称为 Premium brands,另一类的典型是迈巴赫,劳斯莱斯,宾利,我们把这些品牌称为 Luxury brands。具体到每一款车就会稍微复杂一点,比如 Mercedes Benz S class 我们通常不说它是 premium car,而是划分到 Luxury car 里面了。 前一类的 premium brand,是在尽可能合理的情境下实现的一种豪华,是依然受到技术、成本和其他各种量产要求的限制的,也是设计师更应该注意通过设计来打造豪华感的,这时候设计师对于「 豪华感」 的表达要求更高,因为一不小心就不够「 豪华」 了;而后一类的 luxury brands,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极致的豪华,它的工艺,用料以及生产方式决定了,想要不豪华都很难。 这里重点说一下 Premium。设计师想要把 Premium brand 的产品做出豪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很多,这里截取一段之前做过的 presentation briefing 来说明一下(算不上定义,只是指出一些要点): 可以看出,「 豪华」 的感觉是通过在许多方面做设计努力的结果,而绝不是很多回答中提到的贵重材料的堆砌(实际上就单说 authentic materials 的选择搭配也是一门学问,需要训练有素的色彩材质设计师来执行,而不是越贵越好)。单独举一个例子,「Industrial Craftsmanship」 指的是「 在工业品上实现工艺品级别的质感」,这里可不仅仅是材料的问题,而是如何对材料处理的问题,是经验问题。举个例子: 这是今年 3 月日内瓦车展上首发的新 Audi R8 的中控 HMI 细节,现场把玩的体验很棒。当然奥迪用了金属铝和碳纤维这类内饰里很贵的材料,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按键手感的精确顺畅性,以及在保证键程的前提下,同时能保证按键与周边塑料面板的间隙小而均匀,丝毫没有工业加工痕迹,而这样的品质感贯穿整个内饰所有你能摸到的地方。而奥迪车内也存在大量的塑料件(比如这个旋钮的可触摸表面,以及诸多按键和面板),但是奥迪对于塑料件的处理,让人摸上去手感舒服无比,你感觉到的是满满的科技感,而非粗糙的廉价感。这些都是关于 Craftsmanship 这一点的,行业内更常见的术语称之为 Perceived Quality(PQ),许多汽车公司都有专门的一个 PQ 团队,和设计师深度合作,来保证每一个细节的「 豪华感」。 我觉得 Perceived Quality 这个词很好,它强调了「 豪华感」 本身是一种「 感觉」,而不是物质的堆砌。人们对汽车这类产品的感知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以及多种感知信息混合后,结合经验与记忆,潜意识里给出的主观印象来决定的。曾经给日本某豪华汽车品牌做过设计咨询,它们在自己的产品上堆砌了超出竞争对手的贵重材料,却依然达不到对方产品带给人们的「 豪华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来问一直给欧洲豪华车做 PQ 的我们是怎么回事。实际上他们就是犯了认为「 豪华就是堆砌贵重材料」 的错误。 很多时候,「 豪华」 是你做产品时候的专注态度,以及你极具价值的产品经验,在产品本身上的一种体现,而和这个产品的成本到底有多高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

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会引发内饰变革吗?听听江森自控怎么说

· Apr 27, 2015 333

上海车展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整车馆里面被「 模特」 们擦得锃亮的各种车,而是零部件馆里那些低调发光的供应商们。 在「 如何面对未来」 这一问题上,可能很多人认为,整车厂才更具有前瞻性,供应商们或许只能「 被动」 地去跟随整车厂的未来方向。但是,看了车展的零部件展馆后,我们不得不感叹,它们才是未来感十足。 比如江森自控。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座椅和内饰的供应商,这次江森自控让我们提前感受了来自未来的座椅和内饰。和现在的汽车相比,江森自控眼中的未来汽车座舱会有什么不同呢? ID15 概念车:为无人驾驶而生 他们带来了一款创新概念展示车「ID15」,这款概念车主要是针对未来自动驾驶的车内环境进行设计的。具体来讲,内饰和座椅将更多的围绕乘客的休息、娱乐、交流、工作等来进行革新。 ID15 最明显的特征是汽车的方向盘可以进行「 隐藏」,在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或者车主想增大空间的时候,方向盘可以收起来。车内部充满各种曲面内饰,贴合度高,看起来更有层次感。整个车内环境给人营造出一种放松的感觉,还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智能操控。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后排乘客可以用 iPad 实现对于前排座椅的前后移动,还可以用 iPad 实现自身座椅的角度控制。令我最惊喜的是对于空间的利用:对收纳空间的分割利用,以及使用柔性板材,通过不同滑轨营造出多种空间布局。 江森在这款概念车上有多达 30 余项的专利,大部分都已经可以转化为量产。江森自控的全球汽车内饰工业设计副总裁 Richard Chung(理查德·郑)向 GeekCar 详细介绍了 ID15 的其他设计亮点,例如: 可转动小桌板:位于全新概念的副仪表板上,配合可 18 度侧转的前排座椅,使驾驶者可从事各项活动,并舒适地与后排乘客进行交流 。这个 18 度的角度是经过大量调研后得出的,既能满足前排乘客间及与后排乘客之间交流,又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省空间。(如果 360 度旋转,车内所需空间要更大)智能表面技术:通过采用高度集成的控制技术,让内饰和控制键融为一体,用户可以触摸内饰表面进行一些功能操控,类似于「 触摸屏」。这一点极富创造力,对于年轻人来说「 科技感」 十足。 更强大的氛围灯:横跨仪表板并流畅延伸至整个车门侧边的 LED 照明,增强了环境光的围绕感,汽车内饰体验往「 无人驾驶环境」 靠近。同时,在切换至「 自动驾驶」 模式时,可实现功能同步,提供视觉的直观提醒。 皮革塑形表面:采用皮革塑形技术,可在内饰中实现任意造型的表面,比如车内很多波纹形的内饰表面。皮革材料发泡一体成型是一项先进的技术,目前江森自控、丰田纺织等都已经在座椅、内饰中开始使用。 多轨卷帘门:驾乘者可根据需要,在副仪表板内分隔出不同的储物空间,大幅提升了功能性。这里面的亮点在于柔性滑动的分隔板以及多轨。 模压注塑混合成型(CHyM)工艺:制成轻质、天然的门板底板,通过天然纤维和塑料的结合,可带来更高的稳定性。 自动驾驶时代,会出现内饰「 品牌」 吗? 既然上述种种都是在为自动驾驶做准备,那么问题来了。 在那个时代,当普通消费者把「 驾驶权」 交给汽车本身的时候,大家或许不再那么关心汽车的动力、操控究竟如何,这些也不会再成为大家买车时最关注的要素。但是,内饰或许会成为购买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显然会更关心车内的乘坐环境到底如何。 它的地位或许会因为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而变得更为重要。就像人们买房是为了居住,但是人们关注的是住在里面的感受。现在人们买车的目的是移动和驾驶,在未来也许就是移动和乘坐,大家关注的是如何在车里面感觉舒服。 想想这个画面:汽车内饰如同我们现在的室内装修一般,我可以选择一体化的整装,也可以选择自行配搭,可以选择北欧风,也可以买明清范儿。是不是很有趣? 在这个局面下,或许内饰供应商在汽车产业链条上的话语权会更大。而对于像江森自控这样的供应商来说,能玩出什么「 花样」 呢?是不是能够开发出一套面向 C 端的内饰品牌,当用户买车的时候,就可以定制自己想要的风格呢?这样的设想足够让我们的脑洞开一阵了。一直以来,供应商们的产品用到车里最终面对的都是 C 端用户,但是供应商做的却是 B 端整车厂的生意。以后情况会改变吗? 至少在现阶段,江森自控显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超前。我问他们,是否在意车主对于内饰品牌的认知?Richard 说,「 如果用户知道哪些车有我们的产品,并因此而选择这些车,我们当然很高兴。但是我们主要的产品是供应给整车厂,所以在产品所传达的体验方面,我们要配合整车厂来一起完成。而在品牌方面,我们也有向用户传达品牌的产品,比如 Recaro 运动座椅,在 C 端的知名度就很高。」 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供应商在未来如何和整车厂协作,在自动驾驶时代,供应商是不是想更有主导权?在我看来,ID15 就有这种的趋势。 Richard 解释说,虽然他们会走在前面,但是在和整车厂的合作中,很多时候还是车厂提出设计要求,然后由他们来实现。但是,对于 ID15 这样具有前瞻性的内饰设计,江森其实也希望能够去借此影响或者说启发到整车厂。 一方面是想推动汽车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是想向整车厂展示技术,在未来的合作中保持优势。但是供应商和整车厂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是对立的局面,我们把它们的关系理解成为「 伙伴」,或许更贴切些,他们都在推进汽车的发展。 只是,在车联网、智能化、自动驾驶这样的大潮流下,二者的关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重塑,但是他们确实都很重要。 江森自控的展台陈列着各种内饰和座椅产品,这些展品竟然让我有了些感慨。我们整天说整车厂如何如何,但是供应商其实也在默默的做许多许多事。当我走出江森展台,看到它们「Thinking ahead(先见先行)」 的标语时,内心豁然开朗。

汽车个性化第一步:换个会变色的内饰试试

· Aug 12, 2014 333

小伙伴们有木有发现自己新买的车子开了一段时间之后怎么瞅着内饰都深感审美疲劳呢。这时候内心涌动着无数次想要扯掉重来的冲动,但无奈没钱没时间没工夫,所以只能作罢。不过看了下面这条消息,恐怕您可要忍不住回来点个赞喽!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报道,江森自控目前正试验不同种内饰材料,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快速改变颜色。江森自控寻找的这种内饰材质是一种塑料,而当初也是因为在试图消除汽车转手时前任车主留下的痕迹,偶然发现的材料。无独有偶,这种塑料也用来制作滤色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森自控负责高级产品研发的 Hans hendriks 表示这项技术对租车公司来说十分有利。对于那些长期选择租车的客户,他们肯定希望租借的车子能够符合自己的品味,所以这种可以改变颜色的内饰材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这种个性化的设置。 目前江森自控的研究人员在公司位于杜塞尔多夫、上海、荷兰以及密歇根的技术中心正全力开发这种类似变色龙的内饰材料, 隶属于年产值达 75 亿元江森·延锋汽车饰件系统合资公司的项目。 尽管目前这种可改变颜色的内饰材料还仅仅处于概念阶段,但这两家公司已经开始向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吹风了。如果未来你购买了一辆内饰为淡紫色的车子,但经年累月想通过改变颜色转手以不错的价格卖出的话,那这个概念设计确实正合你意哟。 转自:车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