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比特币之外,区块链还能向汽车行业渗透?

· Dec 07, 2017 333

此时此刻写这篇文章时,我上网查了一下比特币的价格:12157 美元。可以这样说,从年初不到 1000 美元一直到现在,这项数字货币的潜在价值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不过,与比特币自身相比,从中衍生出的另一个概念却拥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区块链」。之所以这样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除了金融行业之外,区块链还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例如汽车行业。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对于「 区块链」 这个概念,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听过但没仔细了解过。用最简单的方式介绍就是:使用一套「 去中心化」 的数据库来解决问题。 假如现在我想要在某宝上网购,交易过程中依然需要将钱打到第三方支付平台,随后还要经历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卖家收到第三方转来的交易额这些步骤。交易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中心方协调交易,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需要对中心方透露信息,而交易资金一定时期内也需要由他们来保管。 反之,区块链中使用的去中心化数据库则不同,A 与 B 展开交易时,点对点模式就可以进行对接。至于交易安全问题,则由区块链中的共识机制以及开放性来保证,A 与 B 发生交易时,类似于 C、D、E、F 等等,区块链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将收到交易信息,信息高度对称性确保了交易安全问题。另外,由于「 去中心化」 的设计,区块链中每个节点之间的交易效率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或者再通俗一点,区块链可以理解为一个公共账本,任何一位成员的支出行为都将同步到公共账本中。一旦账本发生任何变化,所有成员都有权利观察到。 和汽车行业有啥关系? 解释完概念之后,有人可能还是一头雾水。说了这么多,区块链到底和汽车行业有啥关系?咱们开始分析分析: 1、P2P 租车 既然区块链中强调了「 去中心化」 这个概念,那么 P2P 租车领域也就有了新的玩法。所有参与者,无论是车辆归属用户还是租车用户,都可以不通过第三方平台直接建立联系。而下单订车以及车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行为,则将被发送给区块链内的其他用户,确保交易安全。 换句话讲,区块链技术可以取代 P2P 租车业务中的第三方平台。除了交易更方便之外,由于第三方平台的消失,这部分成本也将不再由用户支付。 2、车险定价 有了区块链技术之后,车辆行驶数据、汽车制造商数据以及保险公司的数据都可以进行同步。根据车辆的行驶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制定实际保险价格。而当自动驾驶汽车普及时,保险公司也可以准备更多险种。同时,当某辆车发生事故时,区块链内的所有用户都将收到信息,可以充当避免索赔纠纷问题的第三方。 3、整车零部件供应体系 通常情况下,C 端用户在购车前并不会直接与整车供应商接触,主机厂才是连接两者的桥梁。而在售后保养环节,供应商也不会在第一时间获取到车辆的完整数据。不过,区块链结合整车零部件供应体系之后,C 端用户的购车意向以及车辆状态数据可以直接发送给供应商,随后整车供应商可以更好把控生产节奏和库存量。 一些公司已经提前准备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一个话题:到底有哪些公司准备将区块链用在汽车行业? 捷豹路虎今年投资了一家英国初创公司「DOVU」,这家公司希望汽车租赁方、保险公司、拼车公司以及用户的数据可以彼此开放。至于这样做的好处,DOVU 给出的回答是:计算出更好的保险条款,同时还可以结合天气数据、车辆以及用户的定位数据提高共享用车效率。与比特币类似,用户贡献一定数据后,可以获得 DOV 代币,而这些代币则可以用来购买燃油等产品。 拥抱新技术这件事,可不仅仅只有捷豹路虎一家车企能做,丰田与 MIT 以及一些初创公司也在尝试合作打造开放数据库。车企和用户可以上传数据并共享,他们同样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开发出一些新型险种以及 P2P 用车解决方案。 从技术本质的角度思考,区块链诞生于金融行业,因此一些汽车领域外的公司也注意到了这片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今年宣布,基于区块链技术,他们打造了一套移动出行平台「Tesseract」。同样是开放用户、车辆所有方的数据,提升共享用车的运营效率并降低价格。 一项新的技术诞生时,受到超乎寻常的质疑再正常不过了。就拿我身边人的反应来说,「 半信半疑」 依然是他们对区块链的态度。不过我要说的是,任何提升信息交换效率以及安全性的技术都应该被尊重,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区块链对于汽车行业工作流程上的影响或许比商业价值本身更重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Car2Share 通勤体验 | 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好不好?

· Nov 11, 2017 333

  共享经济这个词目前处于中国互联网热潮的浪潮之巅,而现在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其实更贴近「分时租赁」这个词语。自从共享单车火爆全球之后,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像充电宝、雨伞、马扎等等新奇的玩意儿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没有共享不了的,甚至还有网友用短视频炒作共享女友…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比单车成本还要高的出行工具——汽车。没错,共享汽车也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很久了。和共享单车一样,品类多多的共享汽车拯救了我们的中短途出行。 作为一名北京的 95 后,住在北城的我单程通勤需要 20 公里。早晨根本就上不去那谜一样挤的 5 号线,公交地铁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共享汽车几乎成为了我每天通勤的选择,我注册并使用过很多共享汽车,比如一度用车、北京出行(现更名为摩范出行)、TOGO 途歌和 EZZY 等,为了通勤我也是交出去很多很多的押金啊。这次,我来体验一下拥有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 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 共享  smart 就是德国血统? Car2Share 是戴姆勒旗下的「分时租赁汽车」,说白了它和奔驰是一家子,所以所用的运营车辆都是清一色的奔驰 smart 。 与其他「分时租赁汽车」不同,Car2Share 是没有 App 的,从微信中搜索并关注了「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公众号,从菜单栏注册入口进行了和其他平台一样的身份证与驾驶证的信息验证。 等待验证通过后使用微信缴纳了 500 元押金,不得不说相对于其它一些平台 1500~ 2000 元的押金,Car2Share 的确是更合理一些。   整个注册过程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所有操作都是在微信中打开的网页里进行的,所以点击选项和菜单的时候会有一定网络加载所带来的延时。微信相对于 App ,优势在于减少了下载占用流量和手机存储空间,但是难免也会让一些习惯了 App 的用户用起来不那么顺手。 我有点转向了,这怎么破? 我上班在朝外 SOHO ,地下车库就有 Car2Share 的点位,但都是 smart fortwo,之前通过其他平台已经开过很多很多次了,从没有开过 smart forfour 的我于是决定体验一下。于是我预定了旁边的中骏世界城点位的 smart forfour。等我到中骏世界城之后开始犯迷糊,世界城的停车场地下一共三层,Car2Share 点位到底在哪里? 在 B3 地库绕了一大圈无果之后,我致电客服,经过几分钟身份信息验证之后 ,问题解决。 和其他平台的共享  smart 有哪些不同? Car2Share 解锁使用的是网络解锁,手机在取车界面点击取车后,车门会自动解锁。车钥匙在中控台下侧悬挂,即使我取车时是晚上,在车内氛围灯的映衬下也能轻而易举的找到。 驾驶感受和平时开的 smart fortwo 差不多,刹车点头、起步仰头、踏板行程长、雨雪天气易打滑等等都是 smart 车型的通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目前开过配置最高的「共享 smart」,座椅加热、倒车影像、倒车雷达、蓝牙连接、自动大灯、全景天窗(非电动天窗)。倒车影像和倒车雷达在停车入库时对驾驶员的帮助很大,我开过的多数共享汽车因为选用低成本的低配车型所以几乎都没有倒车影像,只是偶尔车型会有倒车雷达。驾驶体验中给我的亮点就是座椅加热,深秋的北京晚上还是比较冷的,座椅加热这个功能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雪中送炭」。 到家之后,我直接把车开到了地库。此时的关锁已不需要手机控制了,就像开自己家的车一样,拔下钥匙用钥匙遥控锁车,第二天早晨也是用钥匙遥控开锁,中途锁车期间一定要记得保管好车钥匙。 还车与支付费用 到达还车点位后,将车停放到点位里,将车钥匙后悬挂的磁卡插入感应区中。 在「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公众号菜单栏选择我的助手,点击我的订单,进入当前订单后选择还车。   还车前会与你确认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车是否在站点内、钥匙是不是在感应区、车灯和车门是否关闭、你是否在车外等等。       之后,后台会开始检查。   全部通过之后,就可以看到账单并支付了。 我订车时选择的是晚 18:00 至第二天早 9:00 的 smart forfour 夜间套餐,78 元包含时间段内的时长费,超时后需要额外支付时长费,并且所有里程费是不包含在套餐里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晚上老老实实的把车停在了地库。 因为早高峰堵在路上,结果晚还车 30 分钟左右,看到账单时的我是心痛的,这应该是我最贵的一次通勤了。往返一共花费 162 元,其中包含:夜间套餐 78 元、41 公里的里程费 73.8  元、超时费用 10.2 元。相比较打车通勤的费用,往返整整高出了 60 元。         1. 支付之后,就完成了本次「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的体验。当然,说了这么多使用流程,我也要总结一下这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 外观、内饰干净整洁,没有看到其他用户遗留的烟灰、垃圾,可以说明运维人员会按时检查并清理所有使用过的车辆。 2. 车辆配置完善,可以大大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 3. 站点在系统中没有更精确的标注,如果第一次在不熟悉的站点租用车辆,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找车。建议系统对网点标注位置标注更清楚一些,或者增加网点实景照片。 4. 选择夜间套餐,可以保证第二天一早有车通勤,不用担心一大早和别人抢订汽车的情况。 5. 如果个人使用的话,费用会比较高,但是有同行的朋友或同事平分费用的话,还是比较合适的。 6. 微信中进行注册、预定、开锁、还车、支付等操作时,有一定加载延迟,流畅性不如 App 来的更痛快。 7. 从车的整体感觉来说,多花点钱得到更好的车况、更好的车内环境与更好的车内配置,这样一想,偶尔体验一下还是不错的。 8.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在和附近的陌生人在抢订共享汽车的话,我建议你可以试一下「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如果你是和我一样自己一个人通勤,你可以选用 smart fortwo,更低价格的 58 元夜间套餐和更低里程费,更适合单人或双人通勤。 因为有戴姆勒的背书,所以 Car2Share 在品牌层面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靠谱和踏实的,这是整车厂主导的共享用车项目和创业公司项目比起来的一大优势。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不仅是送外卖,美团还要入局共享汽车

· Nov 03, 2017 333

前段时间,EZZY 倒闭事件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 共享汽车」 这个行业。不过,正如 EZZY 创始人付强说的那样:他们的倒下,完全是因为自己玩砸了,和整个共享用车行业没有关系。 这不,美团最近在招聘网站上放出了一项分时租赁共享汽车前端 H5 开发职位。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这一次打算直接入局分时租赁市场。 布局于出行市场 看到这个消息,有的人可能有些意外,毕竟提起美团,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还是他们的外卖业务。不过,仔细梳理一下就会知道,美团其实早就开始在出行市场进行布局。去年 10 月,美团创始人兼 CEO 王兴参与了摩拜单车 C+ 轮融资。而在今年 9 月份时,美团 App 还上线了摩拜单车入口,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美团 App 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解锁。 仅仅是共享单车这一种出行场景还不够,今年 2 月,美团在南京上线了「美团打车」功能,开始正式进入网约车市场。而此举也被视为直接与滴滴抢生意,夺取网约车市场份额。 其实对于出行市场,美团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这些。此前,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职位的发布似乎也印证了一点,他们已经在为未来的自动驾驶大规模普及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美团想要怎么做分时租赁? 目前,国内市场当中,主要的共享用车玩家基本数的过来:途歌、Car2Share、car2go、一度用车、EVCARD、盼达用车等等,各家公司的业务落地城市不同。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与前两年分时租赁概念火热的状态不同,如今这项游戏逐渐向下半场过渡,实力较弱的玩家开始被过滤淘汰。 (戴姆勒旗下共享用车服务 Car2Share)美团选择在这个时间窗口向共享用车市场渗透一定有他们的考虑,而从我们的角度看,根据美团的体量,前期在一片局势并不明朗的市场当中拼杀似乎并不占太大优势,而如今共享用车市场进入到筛选阶段,教育用户需要花费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这对于美团而言可能才是正确的窗口期。 至于美团的打法,我猜测应该不会与其他竞品有太大差异,毕竟现有模式已经被充分验证。他们真正想要发挥的可能还是自身庞大的用户量以及 App 当中的流量优势,如何将这部分流量导流至共享用车才是美团应该考虑的重点。 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共享单车、网约车、自动驾驶,再算上这一次的分时租赁,美团似乎已经准备在出行领域全场景进行布局,而这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也很值得大家思考。其实像我们之前讲过的,Uber 也曾涉足过快递、送餐等业务,例如他们推出的「UberEATS」 服务。 我们平时的一些吃喝玩乐行为往往与出行联系在一起,打开 App 预定餐馆,随后考虑的就是出行问题。而分时租赁对于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出行方式又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美团想要做的就是通过以上这些方式确保出行场景可以与其他线下行为连接在一起,顺利构成 O2O 闭环。 至于结果如何,我们需要等到产品上线之后再去评价。不过,美团之前在外卖业务上积累的实际数据和经验或许对他们运营分时租赁业务有所帮助,毕竟运送食物时的下单、接单、调度、反馈等环节可以看做是出行服务的另一种形态。 利用场景连贯性这项优势闯入分时租赁市场,美团的野心或许不止这些。接下来,我们期待的就是美团入局之后,分时租赁市场将会向什么方向演变,相信此时此刻其他共享用车公司也一定这么想。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无人驾驶+共享用车:奔驰对未来出行的设想,终于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 Sep 01, 2017 333

熟悉奔驰品牌玩法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每当有大型车展或 CES 展的时候,他们都会推出一台概念车来展示自己对于未来出行的理解,比如以下几辆: Vision Van 物流车+无人机,改变未来货物配送模式: Future Truck 2025,可以自动驾驶的卡车,改变未来货运模式: Future Bus,可以自动驾驶的超豪华大巴,重塑未来公交系统: 迈巴赫 Vision 6 Concept,王思聪们的未来座驾: Vision Toyko,氢燃料动力,minivan 定位,全家出游必备良品: IAA 概念车,商务范儿轿跑: F015,奔驰未来概念车系列的原点,可自动驾驶,可人工接管: 这些车有相对统一的设计语言,在外壳下面有更清洁的动力系统作支撑,同时还有高科技的自动驾驶技术加持,从轿车、轿跑,到公交、货车,奔驰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汽车厂商在未来的自我修养。 等等,是不是忘了什么?好像这里面一直没出现「共享出行」的身影? 别急啊,这就来了。奔驰这两天发布了一台名为 smart vision EQ fortwo 的概念车,就展示了他们对于 2030 年的共享出行展望。这辆车会在这个月开始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 围绕这辆车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纯电动、自动驾驶、共享。 先来看几张图感受一下: 外观还是和现在的 smart 一样娇小(我说的是双门 smart,不是那个四门版本……),四轮四角,两个车门呈透明设计,而且是朝上开启的。 这两个车门还可以作为信息显示屏来使用,比如显示天气预报信息。所以是……行走的广告牌? 如果有人拿着这车的图片骗我说这是苹果电动车的渲染图,我照样会相信的。 内部,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也意味着,这辆车是完全无人驾驶的,和谷歌当初那个呆萌的无人驾驶小车是完全相同的理念。当然,车里还是有一个尺寸不小的显示屏,用来给乘客显示各种信息。 电池组容量是 30kWh,预估续航里程约 250 公里。不过毕竟是为了展示 2030 年的概念,暂时不可能有量产计划,所以这些车辆参数数据现在说的意义不大。 刚才说到了这辆车的三个关键词,其实最有的聊的是「共享」这个词。可以说,通过这辆车,奔驰把自己对于未来共享出行的设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怎么理解呢? 大家可能知道,戴姆勒在共享用车领域起步是比较早的,他们有一个叫做 car2go 的分时租赁平台,这几乎是每个分时租赁行业从业者都要拿来研究的案例。car2go 发展的规模相当大,并且还进入了中国,可以说这是汽车厂商主导共享用车平台的标杆。car2go 所用的车型就是奔驰 smart。 那么,10 年、20 年之后,car2go 这样的平台要如何发展呢?奔驰给出的答案就是:把它变成无人驾驶车运营平台。这其实有点儿像 Elon Musk 对于 Tesla Network 的设想。 通过官方视频我们大概可以看出这个平台的使用流程:  女主角拿出炫酷的透明手机(可能是 iPhone 20),在 App 上预约了一辆无人车,车辆到达之后,会在车外显示屏上显示出「欢迎 XXX」的字样,女主上车,车辆以自动驾驶的方式向预订目的地前进。 在这趟行程里,女主的朋友也有了一个用车需求,恰好女主的车要顺路,于是行程得以匹配,配对成功的信息通过手机 App 和车内显示屏分别传达到两个用户那里,最后两个人开开心心的一起乘车前往目的地。 情景介绍完了,我们来分析这里面的道理。 首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是未来的趋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而技术的发展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商业模式问题,也就是落地场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把无人驾驶技术和共享用车相结合,是有巨大潜力的应用场景。 无人驾驶+共享用车,会至少涉及到两部分,一是搭载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辆硬件,二是运营平台。那么这其中就存在几种落地模式:1. 造车的厂商可以提供车、提供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然后由 Uber、滴滴这样的叫车平台采购车辆进行运营;2.Uber、滴滴甚至是现在的分时租赁平台,可以自己造车或者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将硬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3. 汽车厂商可以自己造车、自己做无人驾驶,同时自己搭运营平台,把软件+硬件的整个流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于这些可能性,很多事情就解释的通了。比如,现有的这些打车平台开始研发起了无人驾驶技术、而整车厂开始频繁的和打车用车平台接触,甚至是投资入股。当滴滴、Uber 这样的平台把车辆都换成无人驾驶车,这个变化带来的效应,例如对于运营效率的提升,对于商业营收的提升,都是难以估量的。 其实对于整车厂来说,转型成移动出行服务商是一种必然,所以,如何为将来的用户提供出行服务,就是在未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自己做平台,然后把自己的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和这个平台结合,做无人车的按需租用。 软件+硬件的完美结合,这不就是苹果成功的秘诀么?把这个模式套到未来出行上,整车厂如果这么做,可以不用担心数据归属问题,可以不用担心会沦为硬件代工厂的问题。而且也因为出行领域潜力巨大,所以未来的财报也不用太过担心了。 而奔驰呢,car2go 的多年运营,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运营经验以及宝贵数据,当然还有百万级的用户。因此,要把这个平台升级成无人驾驶运营平台,对他们来说其实是有很多先天优势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的共享用车平台,其实就是如今的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的「无人驾驶版本」。 而这辆 smart 概念车的推出,也表明了奔驰的另一个思考:针对无人驾驶共享运营来说,最好是有为它量身打造的汽车硬件。这辆概念车,没有人工接管模式,很显然奔驰压根就不想卖给个人用户。 所以你应该也看出来了,对于未来出行,汽车厂商们真的是野心勃勃。之前奔驰打造那几台概念车的时候我们就说过,他们是想展现自己对于未来出行的全景思考。但是,「共享出行」的思考,在那几台车里不曾被提及。现在,随着这辆车的推出,这个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终于被奔驰补全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丰田与 Grab 达成合作,他们还打算分析运营车辆的驾驶模式

· Sep 01, 2017 333

本周,丰田宣布投资东南亚打车应用 Grab,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合作为东南亚市场提供方便、安全同时有吸引力的出行服务,但是投资的具体金额他们并没有透露。今后,他们将对 Grab 位于新加坡的 100 辆运营车辆进行追踪记录,分析驾驶模式的同时还可以为司机提供车联网服务。 今年 4 月,丰田投资 5500 万美元成立了一个叫作「Next Technology」 的创新科技基金,这一次对 Grab 的投资就会通过基金会来完成。上个月,Grab 刚刚获得了有滴滴出行和软银集团领投的 20 亿美元投资,随后他们的估值也超过了 60 亿美元,而这一次他们的目标融资额为 25 亿美元。 其实丰田并不是第一家投资 Grab 的车企,本田在去年就曾对 Grab 进行过投资,两家公司当时还约定共同在东南亚推出摩托车打车服务并提升安全装备。本田投资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在共享出行领域进行布局同时促进摩托车销售。与本田一样,丰田这一次同样希望借助对 Grab 的投资完成在东南亚移动出行市场的布局。另外,他们还想要探索全新的盈利模式,自动驾驶、整车电气化以及车联网等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个人使用汽车的方式,如何抓住这段时间窗口占据有利位置也就成为了各大车企思考的重点。 去年 5 月,丰田曾对 Uber 进行过投资,而在去年 10 月份时,他们投资了一家位于旧金山的共享汽车公司「Getaround」。上个月,丰田还与夏威夷一家汽车经销商 Servco Pacific 达成了合作,两家公司准备共同测试共享用车服务。再加上这一次对 Grab 的投资,丰田在共享用车领域的布局速度已经开始逐渐加快。 对于 Grab 而言,丰田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帮助,全球顶尖车企所拥有的技术储备以及产品背书可以让 Grab 更有底气与其他对手对抗。同时,有了丰田之后,Grab 也可以做好充分准备随时向全球市场扩张。目前,他们已经在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泰国等 7 个国家共 65 个城市开展业务。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出租车打车服务、专车服务以及摩托车服务,同时 Grab 已经成为了 Uber 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不止造车!李想的「车和家」终于进入共享用车领域

· Jun 16, 2017 333

在所有新造车团队里,李斌的蔚来汽车和李想的车和家应该算是非常受关注的了。不过和蔚来汽车时时曝出大新闻不同,车和家明显低调很多。但是他们一有消息,就都是大事儿。 今天的新闻是,车和家将进入汽车共享(分时租赁)领域:他们宣布和法国分时租赁运营商 Clem 合作,双方将以车和家 SEV(Smart Electric Vehicle)为基础,启动创新模式的共享出行服务。这项服务预计将于 2018 年上半年正式展开,运营范围涵盖巴黎市中心、巴黎迪斯尼园区周边等三个区域。 升级版「摩拜单车」根据双方的协议,车和家将和 Clem 在法国注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做这个项目。至于这个分时租赁服务的模式,按照李想的说法,属于「共享出行 2.0,摩拜的升级版」。(在同一天,摩拜宣布完成新一轮 6 亿美元融资,发展重点之一将会是进军国际市场。)具体来说,这个服务会采取无固定网点的自由流动模式(Free-Floating),在这个模式下,用户可以在预先设定的服务范围内自由取、停车辆,无需额外支付停车费、保险、充电费用等。目前在国内,也有几家平台在做类似的模式,不过大部分国内分时租赁平台还是传统的网点取还车模式。 至于运营平台,车和家准备自己来做。按照他们的设想,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手机 App 完成账号注册、找车、解锁车辆、客服咨询、行程支付等操作;而运营团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带的数据挖掘和云计算功能,实时监测车辆状态,高效完成换电、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分时租赁项目 Clem)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车和家所要涉足的分时租赁服务是准备建立新的品牌,而不是归属于 Clem 的现有平台。这意味着,车和家在这个合作里不仅仅是作为车辆提供方的角色出现,而是真正的要去运营一个分时租赁的项目,这也让他们的定位开始有所变化:不仅仅是一家「新造车团队」,同时也是「共享用车运营方」。后者的想象空间,显然比前者更大。 SEV:为共享用车而生? 车和家准备用于分时租赁的车型是他们的 SEV,也就是那辆前后两座的小车,这种车型其实非常适合用来做分时租赁,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它采用了可拆卸电池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目前分时租赁普遍遇到的电动车充电问题; 二、欧洲的很多城市普遍街道狭窄,因此微型车大受欢迎,比它们更小的 SEV 车型,更加适合用来在这种场景下通勤。另外,因为车子的单位投影面积变小,所以不需要占用大规模的路面停车资源。 三、车子成本相比普通电动车要低很多,有利于在同等投入下获得更大的覆盖密度。(此前曝光的车和家 SEV 谍照)插一段官方新闻稿的描述: 车和家 SEV 是按照欧洲 L6e(轻型四轮车)标准打造的一款全新智能电动短途交通工具,采用前后两座设计,尺寸小巧,一个车位可停放 4 辆,环保便捷,是巴黎等欧洲城市市区出行的理想之选。它支持灵活的充换电模式和实时在线的智能互联体系,可帮助分时租赁团队完成高效运营。SEV 配备两组可拆卸电池,电池组可便捷更换和充电;同时标配 4G 车联网,车辆行驶及用户行为数据可即时传输至云端。当电力不足时,运营团队可及时获知信息,对电池组进行更换管理,免去了充电等待时间,提高车辆共享效率。 在正式投入运营前,SEV 将在欧洲通过 L6e 标准认证,并在法国完成电池、安全性等方面的第三方测试和匹配性调试。 「 为了改善环境,欧洲各国正在积极推动汽车分时租赁,电动汽车无疑是优选方案,但老城区内充电桩新建或改造所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让政府倍感压力。SEV 灵活的充电与换电模式和联网属性,加上车和家打造的智能出行平台,将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全新思路。对车和家来说,这也是我们为探索智能出行迈出的重要一步。」 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说。 其实传统的汽车分时租赁受到很大困扰的地方就在于车辆,因为绝大部分车辆都不是为分时租赁场景专门设计的。但是我相信车和家的 SEV 从设计伊始就把「分时租赁」作为了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因为李想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不止一次提及过他们有意涉足共享用车的想法,只不过,他们的进展比我们预想中要快得多。 我们也相信车和家的团队对于欧洲的共享用车项目做过深入的调研。今年三月,借着日内瓦车展的机会,我曾经去法国的格勒诺布尔看过丰田 i-Road 共享用车试验项目,当时就在微信上和李想就这个项目做过沟通。按照他的看法,i-Road 这样的车型和项目,其实做的还有很多不足,言外之意是,可供后来者进入的空间也相当大。 至于为什么首先选择在欧洲展开运营?我觉得原因有三点:首先,欧洲的共享用车项目绝大部分不及「摩拜模式」先进,用自由流动模式来和这些相对「落后」的共享用车项目竞争,优势很大。其次,先做欧洲市场,或许会有利于将来车和家在国内的市场拓展,包括零售和共享用车。 制造、运营合二为一之后 车和家这次和 Clem 的合作其实可以折射出更多思考。比如说,新造车团队的产品,他们的商业模式的出口在哪里?他们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这周神州优车入股小鹏汽车的事情其实就是对于这个疑问的一个回答,这次车和家宣布进军共享出行领域,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共享出行是解决车辆「销路」一个极为重要的应用场景。 再来看看特斯拉。他们也在规划名为 Tesla Network 的共享用车网络,并且还是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一家公司既生产车辆,又在运营这些车辆,那么类似 Uber 这样的商业模式,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对于整车厂来说,这是极大的潜力市场。 车和家虽然没有提及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共享用车,但是在理念上,他们在国内新造车团队里无疑是走在了前面。 当然了,既造车,又要运营车,对于团队的综合能力要求会更高。一方面,要具备非常强大的整车生产制造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具备很强的线上线下运营的能力,以及足够强的互联网思维。 这会是所谓的「互联网造车」团队的优势所在么?我们不如看看车和家接下来的落地进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VOL.173:在分时租赁的坑里,我摔得爬不起来了

· Jan 06, 2017 333

网易云音乐搜索歌单:GeekCar 叨逼叨 BGM。每期节目的背景音乐都能一次听到啦!还有,我们周四周日更新啊!记住了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自己的城市里体验过分时租赁这种区别于以往的租用车模式,如果你暂时还没使用过,不用担心!GeekCar 的小伙伴们其实早已经在以前通过各种方式帮你们感受过了,那些坑我们都帮你躺了一遍······如果你也要摔,记得里面有我们的泪和汗······ 今天我们专门请来了最近有分时租赁用车体验的小伙伴们,来和我们一起聊聊这些折磨人的坑到底有多难以言喻。清流同学在新年的第一天,就被某品牌的分时租赁虐的体无完肤,不仅没能开开心心的过节,还差点随风消散在北京的二环上,这种场景,你能想象吗?如果你想知道她究竟遭遇了什么,一定要仔细听那段揪心的体验。最后别忘了给她爱的抱抱! 好啦,听节目记得点赞打赏和评论哦!憋忘啦!最后我要再说一遍~我们爱你!❤ 本期人物介绍: 清流——GeekCar 最不与我们同流合污的小清新。刚加入 GeekCar 便立志要从我们的乌烟瘴气中脱离出来的,虽然总会不由得被大白老湿带跑偏,但是···心若在,梦就在。 铭扬——GeekCar 最肤白貌美的东北糙汉子。作为 GeekCar 的神秘造车者,每天默默无闻的啃着大玉米棒子看着我们录节目。虽然不跟着我们一起污,但是,嗯,什么都懂! 大白——GeekCar 最没节操的内容官。这是一只活生生的段子手,热爱科技但绝不乏味,五大三粗还常常害羞脸红。记住:千万别跟他聊天,小心你的节操被他说没了,这你找谁说理儿去!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3000 辆专车就能搞定全纽约人的出行?麻省理工有话说…

· Jan 03, 2017 333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今天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使用 3000 辆共享专车,就能替代纽约全城 13000 辆出租车。如果所有的用户都使用共享专车,纽约的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污染和燃油消耗问题都能有所缓解。 CSAIL 的研究人员通过获取纽约出租车的公共数据,加上伊利诺伊大学开发的一套算法,做了这样的推演:使用 3000 辆 4 座共享专车可以满足全纽约 98%的出行需求,平均每位乘客的等待时间仅仅为 2.7 分钟。在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基于实时需求的动态响应系统,它能够提高系统 20%的效率。 Uber、Lyft 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共享专车业务,于是 CSAIL 也通过模拟,计算出了共享专车系统中的极限。 他们对于不同尺寸的车辆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如果在全纽约上线 2000 辆 10 座共享专车,那么就能满足全城 95%的出行需求(目测得拼车了)。其实,运营方也可以上线不同类型的车辆,进行重新分配来满足大众用车需求。比如,当某地有大型演唱会或体育赛事时,可以派过去一辆载客量更高的车。 CSAIL 团队打造的共享专车系统可以系统性地分析出行需求,并且确定每辆车的最佳行驶路线和任务。随后,系统将会自动分配不同规格的车辆,一些剩余车辆将会被分配到高需求地区。 CSAIL 研究团队的负责人 Daniela Rus 教授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研发一套能够实时响应的解决方案,它要能够包含上千辆车。在这其中,第一步就以合适的精度理解并提炼出地图。CSAIL 的专车系统同样适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因为它能根据实时需求不断计算行进路线。 可以肯定的是,Uber 和 Lyft 也一定在设计类似的算法(肯定是商业机密),当算法和无人驾驶技术都成熟后,无人驾驶专车服务就能立即投入运营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马斯克解惑「Tesla Network」:和 Uber 并非竞争关系,车主收益或可抵消贷款

· Oct 31, 2016 333

前一段时间,特斯拉发布了全新升级的 Autopilot 自动驾驶硬件。此外,从他们的发布会当中还能看出,特斯拉还想要做一个自动驾驶车辆共享平台「Tesla Network」。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 GeekCar 之前的一篇文章: 特斯拉的只言片语,藏着一个关于「共享用车」的巨大野心 。 关于自动驾驶车辆共享平台「Tesla Network」,Elon Musk 在特斯拉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又透露了更多信息。 首先,特斯拉未来将会把共享用车的大部分收入都归于车主。理想情况下,共享用车所带来的收入很有可能会抵消车主们的购车贷款。而关于具体的分成比例,Elon Musk 则没有透露。值得一提的是,Uber 曾在今年 2 月份宣布,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分成比例为 25%。 其次,与 Uber 不同的是,特斯拉共享用车平台只面向自动驾驶汽车开放。未来车主们只需要在网络上遥控他们的汽车,自动驾驶版本的特斯拉就可以外出接送乘客。 第三,虽然特斯拉不希望车主使用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加入 Uber 和 Lyft 平台,但这不意味着「Tesla Network」 将与 Uber 构成直接竞争关系。Elon Musk 强调,「Tesla Network」 的推出是为了帮助车主从 Uber 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利益,车主们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四,关于车辆所有权,「Tesla Network」 尽管是由特斯拉推出的服务,但车辆所有权依然归于车主。因此,共享用车所带来的大部分收入理应归于车主。 Elon Musk 认为,「Tesla Network」 的推出可以进一步提高美国汽车的利用率。当车主们在工作或者休假时,他们的汽车依然还可以继续行驶并且为他们增加收入。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Tesla Network」 绝对不会使 Uber 束手就擒。Uber 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匹兹堡进行测试,同时 Uber 旗下的 Otto 自动驾驶卡车也已经完成首次上路。未来,两家公司势必会在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用车领域展开更激烈的对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