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 CES Asia 的长城,展示了哪些汽车新技术?

· Jun 11, 2019 333

CES Asia 来到第五年,长城汽车则是第一次参展。 长城这次的展台主题是「 智慧生活体验馆」,还带来了带来了 Vision 2025 概念车、WEY VV6 音乐版、欧拉 R1 等概念以及量产的智能网联车型。 不过在我看来,长城这次展出的智能像素大灯、车载健康检测系统、智能座舱等概念产品,更能代表长城对于未来车辆技术的探索。 具体介绍一下。 长城汽车智能像素大灯基于 DLP 投影技术,能够实现百万像素的灯光投射,同时还能够依据复杂的道路状况,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实现弯道自适应照明、行人与车辆的防眩目提醒、隧道/地库自动车灯开启、车距保持投影等功能,而这也是全球首个普及且国内首个搭载的百万级智能像素大灯。 在智能像素大灯体验区,长城还展示了全息车机、全息语音机器人。全息车机利用无介质空气成像技术,通过纳米级加工工艺,实现微米级光学单元结构,并排列组合起来,从而实现光场重构成像。通过手势识别可对音乐、视频、空调、游戏模块等进行点控操作。在游戏模块中,结合眼球追踪技术,可实现对人眼进行定位和跟踪。 不过在我的实际体验中,全息技术对于可视角度和分辨率方面都还有不小的限制,这也是未来这项技术的探索方向。另外,和全息车机的交互中,如果能加入一些反馈,可能会有更好的体验。 而全息语音机器人则是利用无介质空气成像技术,将 3D 语音助手呈现在空气中,结合语音识别技术,通过识别语音命令,可进行唱歌、跳舞、天气预报、讲笑话等功能。 而车载健康检测系统更是可以通过使用 77GHz 毫米波雷达监测人体微动来实现对心率和呼吸的监测,达到对驾驶员健康状况监测的目的,进一步保障驾驶员的驾驶安全。 以上多项「 黑科技」 的应用,都能够在一个智能座舱上完成。坐在智能座舱上,体验者通过手势识别、心率识别、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将虚拟场景与感官相融合,能够集中感知 ADAS 驾驶辅助、毫米波雷达监测、分心驾驶提醒等新技术给汽车和出行带来的全新体验。 回过头来再看展出的三款车型。 哈弗 Vision 2025 概念车搭载了多维智能网络场景应用技术,利用 AR-HUD 增强现实世界的导航系统,将真实画面通过 AR 映射到挡风玻璃上,使导航、仪表、娱乐、通信、道路信息融为一体,开启了未来窗口互动的序幕。此外,Vision 2025 还集成了人脸识别技术,用户可以通过云账号的人脸识别功能,直接获取车辆使用权;以及根据用户信息数据,设置个性化服务等。 WEY VV6 智享音乐版重点展示了超强音效和氛围灯,搭载了哈曼-燕飞利仕品牌音响,运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环绕声处理技术,通过 24 只高品质扬声器,6 个立体声和虚拟环绕模式的听音位,及主动降噪技术的应用,在带来震撼视听效果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车辆的静谧性。而可以调色的氛围灯场景设计,也给 WEY VV6 整体的整体质感带来了全新突破。 而欧拉 R1 则是运用了长城汽车最新一代智能网联架构及技术,通过欧拉互联超级 APP、9 英寸车机的应用,以及 FOTA 持续升级更新的智能化功能,让汽车变得更加智能。 另外,5G 技术也是这次展出的一个亮点。 自 2012 年至今,长城汽车已经完成第四代车联网产品的开发,目前正在开发第五代车联网产品。在推进落实上,2019 年 4 月,长城汽车与联通、移远通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9 年 4 月上海车展,长城汽车联合联通、高通、移远发布长城汽车 5G 车联网开发计划;2020 年 9 月量产车型将采用高配车型选装 5G 车联网方案,将长城汽车 5G 车联网展示给用户。

脱胎自特斯拉,Nullmax 发布 MAX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Jun 11, 2019 333

2019 年,L2 级别的自动驾驶逐渐开始普及,无论是相对高端的特斯拉,还是 10~20 万级别的威马、吉利等企业,越来越多的车型已经开始搭载 L2 级别自动驾驶方案了。 也就是说,这几年国内非常火热的自动驾驶创业潮,已经迎来了第一波大规模量产,各家创业公司也到了交作业的时候了。 昨天,自动驾驶初创企业 Nullmax 纽劢 (mài) 科技就发布了国内首个系统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MAX 1.0。 简单介绍一下这家公司,Nullmax 成立于 2016 年,两名创始人均来自特斯拉 Autopilot 核心团队。 CEO 徐雷曾担任特斯拉自动驾驶高级计算机视觉工程师,是 Autopilot 团队核心成员,同时也是 TeslaVision 深度学习负责人。在特斯拉任职期间,徐雷根据车辆自动驾驶需求,从零开始领导搭建了 TeslaVision 的深度学习网络。 COO 宋新雨担任特斯拉供应链及产品高级经理,是 Autopilot 和娱乐系统项目开发团队的骨干成员,参与了 Autopilot 1.0 和 2.0 的产品化全过程,并负责了 Model S/X/3 产品的前期供应商开发、采购、制造以及测试、品质和可靠性的整套系统规划和执行。2017 年,Nullmax 在上海设立了总部,目前规模 150 人左右。 不难看出,Nullmax 是一家特斯拉背景浓重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从之后的产品介绍以及功能规划,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聊聊 MAX 1.0 系统。 从硬件方案来看,MAX 1.0 全车搭载了 12 个摄像头(前置三目)、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以及 DMS 和 GPS+IMU,核心计算硬件则是英伟达自动驾驶 Xavier 平台。 根据徐雷的介绍,MAX 系统实现了不依赖高精度地图、不依赖激光雷达,并且符合全车规的标准。这也和 Elon Musk 对自动驾驶的认知一致。 而在功能层面,MAX 1.0 主要能针对三大场景规划功能,分别是高速代驾(HWP)、拥堵跟车(TJP)、自主泊车(AVP)。 具体展开来讲,高速代驾功能主要针对高速和城市环路等结构化路段,主要能实现自适应巡航(ACC)、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居中控制(LCC)、自动变道(ALC)、自动超车(AO)以及自动上下匝道(On/Off-ramp)。 拥堵跟车功能主要应对拥堵、低速缓行路段,能够实现多档位近距离跟车、智能调整车距及速度、智能平稳启停以及精准加减速。 自主泊车能实现自主接驾、实时找车位、智能避障等功能。根据现场展示的视频来看,这套系统能够做到停车误差在 5cm 以内,角度不超过 1°。 由于团队创始人的特斯拉背景,我们很容易就会把 MAX 系统和特斯拉的 Autopilot 系统进行比较。Nullmax 的工程师告诉我,相比较特斯拉的产品,Nullmax 的系统更符合中国的驾驶环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上下匝道的时候,Nullmax 就会根据一般用户的驾驶习惯,把速度限制在 40km/h。 我们也都知道,自动驾驶系统作为和驾驶强相关的产品,必须在系统的稳定性上有非常高的保障。毕竟任何可能出现的误差,最终都可能导致危险发生。 为了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Nullmax 在设计整个运行逻辑时,加入了 ODD 的理念。 简单来说,ODD(设计运行域)表示的是自动驾驶系统可以正常作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对驾驶的环境条件、障碍物条件、地方规范提出限制。 与之紧密相关的还有 OEDR(目标和事件监测及响应),即通过监测和分析来判断是否满足自动驾驶条件并做出响应。当遇到超出 ODD 和触发 OEDR 的情况时,自动驾驶系统会提醒用户接管并进入最小风险状态。 在软件层面,Nullmax 选择了更稳定可靠的 QNX 实时操作系统进行开发,关键技术都是自主研发。 徐雷还透露,MAX 在硬件层面也同时配备了两套计算平台,从而保证系统运行时的稳定。 谈自动驾驶,离不开的还是量产。Nullmax 的 MAX1.0 计划在今年以及明年进行量产定点,2021 年实现 SOP,同时开始进行 OTA 从而实现产品优化。在今年下半年,Nullmax 还会发布 L4 相关的 RoboTaxi 的相关信息。 不难看出,Nullmax 在技术层面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并且也考虑到了成本、体验、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当然,把一套自动驾驶系统从 demo 变成量产产品,Nullmax 还需要进行的大量的测试、验证、迭代以及迭代。特别是要做出一套符合中国复杂道路情况的自动驾驶系统,要面对的挑战真的不少。

蔚来 NIO Pilot 试驾:参照特斯拉,它表现如何?

· Jun 11, 2019 333

新造车团队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断填坑、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对蔚来(尤其是 ES8)来说,围绕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路人皆知——续航不行、软件太渣。 通过推出 84kWh 电池包,蔚来一定程度上补齐了续航短板,而第二个问题尤为讽刺——本应是长板的软件和 NIO Pilot 辅助驾驶,却硬生生变成笑话。 不过,现在可以给以上描述加上一个时间点了:截止昨天以前,是个笑话。 因为在昨天,蔚来正式发布 NIO OS 2.0 以及 NIO Pilot 主要功能,被诟病已久的问题,终于初步解决了。 从今天开始,新软件会陆续通过 OTA 或线下刷写的方式,推送到 ES8 车主手里,即将交付的 ES6,也会搭载新版本软件。 6 月 10 号,我在北京参加了蔚来的 Workshop,并且在开放道路对 NIO Pilot 进行了实际体验。这篇文章,就主要聊聊和它相关的一些信息、体验。(以下可能会把 NIO Pilot 简写为 NP)为什么单写 NIO Pilot?因为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蔚来车主,对它的关注实在是太高了。而且,相比 NIO OS 的「从 1 到 2」,NIO Pilot 可以说是「从 0 到 1」。 如果有人感兴趣,我们再单开一篇文章,详细讲讲 NIO OS 2.0。昨天的 workshop,蔚来相关负责人对这部分的讲解是相当专业且深度。 NIO Pilot 能做什么? 在今年 4 月之前,NIO Pilot 只有一些基础的 ADAS 功能,例如车道偏离预警(LKW)、前向碰撞预警(FCW)、自动紧急制动(AEB)等。 4 月份,随着 1.2.3 版本系统的更新,终于加入了 ACC 自适应巡航功能,这相当于 L1 级别自动辅助驾驶的水平。 然后就是这次的功能释放了。新增了七个功能:高速自动辅助驾驶、拥堵自动辅助驾驶、道路自动保持、转向灯控制变道、道路标志识别、自动泊车辅助(需人工控制档位)、前侧来车预警。 这算什么水平?本质上来说,它还是一套 L2 级别(或者说 L2+)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辆可以在市区拥堵路况或高速场景下,自动在当前车道内居中行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NP 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打转向灯实现自动变道,这是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 L2 系统做不到的。 换句话说,虽然从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但在功能层面,NIO Pilot 却是国内现阶段最接近特斯拉 Autopilot 的一套驾驶辅助系统。 如果把观察范围缩小到造车新势力,目前小鹏的 XPilot 还只能提供基础 ADAS+ACC 功能,不具备车道自动保持的能力(今天消息:即将推送 60km/h 以上速度的车道保持功能),而且其自动驾驶的发力点在自动泊车;而威马的 Living Pilot,由威马和博世联合开发,不能称其为完全自研。 NIO Pilot 的硬件和功能原理 有必要先「技术流」一下,讲讲 NIO Pilot 的硬件、传感器方案。 传感器布局: 三目前向摄像头: 4 个环视摄像头; 5 个毫米波雷达:博世第四代中距离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 150 米。 12 个超声波雷达:探测距离 5.5 米。 1 个驾驶状态检测摄像头。 至于全球首装的 Mobileye EyeQ4 芯片,就不用多说了。 从传感器方案来看,NIO Pilot 比 Autopilot 要考虑的更周到一些,三目摄像头+五个毫米波雷达的配置,堪称顶级。 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通过传感器融合的方式来提供车辆感知能力,事实上,自适应巡航、拥堵自动辅助驾驶、高速自动辅助驾驶,都是通过传感器融合实现的功能。 此处强调一句,虽然原理很枯燥,但如果你是蔚来车主,强烈建议花点儿时间仔细研究,有利于身心健康。「稳健」,是 NIO Pilot 体验的关键词 … 继续阅读

千寻位置推高精定位一体化方案 助低速自动驾驶车辆量产降本提速

· Jun 11, 2019 333

2019 年 6 月 11 日,在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sia 2019)现场,全球领先的精准位置服务企业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千寻位置」)发布了全国首款支持低速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商用的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国内低速场景下的自动驾驶领域领先企业——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智行者」)、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新石器」)、北京主线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将这款解决方案集成于无人物流、无人清扫、无人零售及无人货运等场景下的低速自动驾驶车辆。 千寻位置此次发布的低速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集「 服务、硬件、算法」 于一体,是千寻知寸(FindCM)厘米级定位服务、定制版高精度定位终端、千寻位置自研算法的综合应用。合作厂商只需将千寻位置的定制版高精度定位终端,适配在其研发的低速自动驾驶车辆中,车辆感知系统就可以 7×24 小时获得厘米级精度位置数据。融合了这些数据的车载系统,能迅速找到车辆在高精度地图上的绝对位置,避免了因天气、光线、道路标志物等因素造成的定位失准。感知能力的稳定提升,进一步保障车辆的安全行驶。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佐思产研的预计, 2020 年中国低速自动驾驶车销量将达 1.1 万台,2023 年将达 10.4 万台。随着低速自动驾驶车生产规模的扩大,此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高精度卫星定位方案,出现了成本高昂和开发链条长的「 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千寻位置低速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在集成便捷性和性价比等方面进行了突破。 「 首先,采用这套软硬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后,合作伙伴不必再分别评估、适配高精度定位终端和服务,就能『 一站式』 完成定位能力升级。」 千寻位置智能驾驶事业部资深产品经理纪俊逸表示,「 更重要的是,千寻位置基于自身精准位置服务商的优势,将这套方案的应用成本降低了一半,售价控制在千元量级,以高性价比推动低速自动驾驶车尽快集成。」 作为千寻位置在低速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上的首批合作伙伴,智行者 CEO 张德兆表示:「 目前,我们的 L4 级低速自动驾驶车已经投入量产,适配千寻位置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的车辆将超过 1000 台,这为我们节约了数百万的成本投入。」 张德兆认为,这一方案的发布,能够加速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在国内商业应用的进一步落地。 另一合作伙伴新石器,则从产品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交付的角度对这款解决方案给予肯定。新石器 CEO 余恩源表示,千寻位置一体化的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不但降低了产品集成的门槛,也为新石器 L4 级无人车的产品运营和维护带来更大便利。新石器无人车已进入到交付阶段,将与千寻位置在高精度定位服务和终端硬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追求更好的产品表现。 据悉,千寻位置此次发布的低速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还分为低配、中配、高配三个版本,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在精准定位、姿态测量等方面的配置需求。 行业共识认为,低速自动驾驶车既是最早实现商业化的无人车,同时也为无人车的更大规模应用进行技术积累和数据沉淀。「 今天在低速自动驾驶上的探索,让千寻位置能够更好地成长为无人驾驶时代的基础设施。」 千寻位置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年劲飞表示,一方面,随着低速自动驾驶向无人驾驶进阶,千寻位置的高精度技术方案也会随之升级,最终成为无人驾驶感知系统的必备能力;另一方面,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在运营中沉淀的时空数据,将会为更多无人车提供感知依据,成为支撑更多应用场景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