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 ES6 进入销售轨道:大定开启,6 月交付

· Apr 01, 2019 333

比亚迪唐 EV 600 上市了、特斯拉 Model 3 半个月在全国交付超过 1 万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被广泛认为和这两台车构成竞争关系的蔚来 ES6,终于也开始进入具体的销售阶段。 2019 年 4 月 1 日早上 7 点,ES6 开启大定。蔚来在 App 上推送了关于预订、购车等一系列操作说明。 购车:意向金、大定金额下调 预订一辆蔚来,需要先支付意向金,然后是大定。 而在 3 月 31 日,蔚来对意向金和大定数额进行了调整,其中,意向金由 5000 元下调至 2000 元,大定金额由 45000 元下调至 20000 元。蔚来在 App 里解释称,此前已支付 5000 元意向金的 ES8 和 ES6 用户,大定只需再支付 15000 元即可,若暂时不确定是否支付大定,且希望申请退还 3000 元差价,可联系蔚来顾问人工操作退款(按序逐一处理)。 下调意向金和大定金额,美其名曰「 优化用户的预订体验」,实际上是为了降低预订门槛,吸引更多的人下单。 对于这款车还有顾虑?没问题,蔚来让你亲自试驾 ES6。 按照官方说法,ES6 的首批展车将于 4 月初陆续到达各城市,用户集中试驾体验于 5 月陆续展开,首先邀请试驾的还是大定以及早期意向金用户。 相信你也看出来了,这波操作和去年类似。只是此前是 ES8,今年是 ES6。 和 ES8 的创始版类似,ES6 有「首发纪念版」,限量 6000 台,大定定满即止,你可以在 0001-6000 中选择喜欢的限量号,该号码可选择镌刻在爱车 B 柱的纪念版专属徽章上,和 ES8 类似: 具体如何进行设计还请移步蔚来 App 查看《ES6 签名设计套装指南》,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号码并不代表提车顺序,在订单锁定前车主可随意选择更换号码,订单锁定后就无法进行更改。举个例子,你的提车顺序是 2,选择的限量号是 1888,那你依然是第二位提车的车主。 完成上述操作,就到了车主们最关心的提车环节了。 提车:6 月开始交付 在提车之前,还有一步操作:订单锁定+排产安排。 在把所有配置都选好之后,系统仍会给你一段时间进行订单修改。车型交付时间不同,对应的订单锁定以及排产时间就会有所不同。 各车型首批锁定时间如下: 首发纪念版:如果支付大定时间早于 5 月 19 日 24 时,将于 5 月 20 日锁定排产; 性能版:如果支付大定时间早于 6 月 19 日 24 时,将于 6 月 20 日锁定排产; 基准版:如果支付大定时间早于 8 月 19 日 24 时,将于 8 月 20 日锁定排产; 划重点:在锁定前你可以随意修改车型以及配置,但是锁定后车子就会进入排产状态,配置也无法再做变更。 好了,现在车子正式进入排序生产。因为电池容量以及版本型号的不同,提车时间也有所差异。官方目前给出的最早开始交付时间表是这样的: 最快提车的是电池容量为 70kWh 的首发纪念版,NEDC 续航 430 公里,如果需要电池容量更大(84kWh)、续航更长(510 公里)的版本,最快需要到 7 月份才能交付。虽然 70kWh … 继续阅读

十分钟敲定未来十年电动化策略,德系三巨头怎么想的?

· Apr 01, 2019 333

汽车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大众、宝马、戴姆勒从来没有特别明确的表过态:依旧支持传统燃油车?但是纯电插混也出了不少;发力新能源?燃油车新款继续出继续卖,态度暧昧之极。但是现在,德系三巨头终于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3 月 20 日,大众 CEO Herbert Diess、戴姆勒 CEO Dieter Zetsche 和宝马 CEO Harald Krüger 通过一场电话会议就德国汽车未来发展方向达成共识——电动化,即专注于纯电以及混动汽车。 在未来 10 年,三方会有条不紊的推进各自的电动化进程。 十分钟往事 据知情人透露,整场电话会议时长 40 分钟,三方仅用了十分钟时间就达成了「 电动化」 共识,而这一决策将影响几家车企未来数十载的命运。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好比你花了十余年时间高考,在填报志愿时你只用了 10 分钟就做好了影响你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的决定。 这样看来,这三家的做法貌似有点草率。但其实不然。在电话会议前,正是宝马的年度财报业绩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内容多与 电动化 相关(这个稍后细说);更早之前的 3 月 18 日,大众以退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相要挟,让 VDA 不要浪费过多资源在其他替代方案, 专注于纯电路线 …… 有没有看出什么,巨头们其实已经慢慢认识到电动化是趋势,但是始终没能下定决心。 宝马的财报 正如上一小节提到的,在电话会议之前,宝马举行了年度财报业绩新闻发布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成为主旋律。原话是这样的: 「In recent years, we have evolved from a manufacturer to a mobility provider. Going forward, we aim to be a leading tech company for premium mobility.」 在最近几年,我们由汽车制造商转型为出行服务提供商,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领先的移动技术公司。 同时,宝马公布了自己未来到 2025 年三步走战略,2018 年、2021 年、2025 年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阶段(2016 年-2018 年):2016 年发布「 全新第一战略」,到 2018 年,已推出众多电动化车型,全球销售超过 14 万台。 第二阶段(2019 年-2021 年):加速推出新的车型。打造传统内燃机、插混和纯电不同动力车型通用的生产平台,以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今年将推出 20 多款新车型 or 改款车型,到年底,路上在跑的混动 or 纯电动车将达到 50 万台。 第三阶段(2022 年-2025 年):到 2022 年底,目标是完成超过 120 亿欧元的成本优化。推出更多绿色环保的车型。 …… 也就是说,宝马已经在电动化领域有很纵深的布局,缺少的只是一个契机来把这件事情推进下去。 大众的着急 一提起大众,就会想起「 柴油门事件」,虽然这件事过去很久,但是粘在大众身上的柴油还是没那么容易洗去, 成就大众的是柴油,让大众失去名利的还是柴油 ,扭转形象成为最核心命题;除此之外,《巴黎气候协定》是另一道坎,要让自己尽快变得更加干净,纯电路线是其周折之后找到的答案。 在坚定路线之后,大众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向其他车企开放 MEB 平台; 未来十年内推出近 70 款新电动车型,此前这个数字为 50; 基于电动车平台生产的汽车数量将从 1500 万台车增至 2200 万台; 到 2023 年,将投入 190 欧元到未来的相关领域,比原计划增加了 80 亿欧元。 同时,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的中国,大众自然不会放过,2018 年 11 月,宣布将与合作伙伴在中国投资 … 继续阅读

从特斯拉挖到重量级人物,愚人节苹果不开玩笑

· Apr 01, 2019 333

据外媒报道,近日,特斯拉前动力系统副总裁 Michael Schwekutsch 加盟苹果,担任 SPG(特殊项目小组)的高级工程总监。 Michael Schwekutsch 于 2015 年加入特斯拉,负责动力系统研发部门,曾负责超级工厂高度自动化的驱动系统生产线的建设,并参与 Roadster II 和 Semi 的驱动系统研发。此前,Schwekutsch 为博格华纳和 GKN 这样的第三方动力系统工程企业工作 20 年,曾负责宝马 i8、保时捷 918 Spyder,菲亚特 500ev,沃尔沃 XC90 的电动和混合动力系统。今年 3 月 8 号前后,Schwekutsch 宣布离开特斯拉,成为特斯拉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去年 10 月底,多方媒体报道,苹果 SPG(Special Projects Group),被认为是苹果的汽车业务集团,已拥有将近 1200 名员工,大部分来自特斯拉、福特。来自特斯拉的员工占四分之一。被马斯克极力挽留的前特斯拉高级副总裁 Doug Field 也在领英上公开自己的职位为苹果 SPG 副总裁。 Doug Field SPG 的逐步公开,以及苹果不断从汽车厂商挖人的举动让人们不得不想苹果或许还对造车寄予希望,此前 Titan 无人驾驶项目的裁员及人员转移也许并不意味着苹果要放弃汽车相关业务。也有媒体认为,Schwekutsch 将投入与大众合作的自动驾驶车辆员工接送服务。不管苹果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将会看到苹果在未来出行领域进行越来越多的布局。

广汽蔚来想做什么?

· Apr 01, 2019

2017 年 12 月底,广汽集团和蔚来汽车共同宣布,由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与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及湖北长江蔚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共同出资,设立「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致力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销售及服务。 4 个月之后的 2018 年 4 月 10 日,「广汽蔚来」正式成立。 一年之后的 2019 年 4 月 1 日,广汽蔚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出第 50 条推送,官宣:「全新品牌即将发布」。 从 2017 年底的签约开始,行业内外关于「广汽蔚来究竟要做什么」的疑问就没停息过。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现在这个问题可能初步有了答案。 作为一家「合创企业」的广汽蔚来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广汽蔚来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先来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股东构成: 简单来说,广汽方占 45%,蔚来方占 45%,剩余 10%留给创始团队,公司法人为蔚来创始人李斌,总部坐落于广州南沙。 广汽蔚来官方并不把自己称为「合资公司」,而是「合创公司」,一字之差,区别在哪? 今天的官微推送里,对此有所解释: 注意三个关键词:轻资产、开放、平台。 在官网上,甚至还有「合创在线申请」的入口。 换句话说,广汽蔚来为资本、资源的注入,留出了足够多的可能性。一副「欢迎一起来玩」的姿态。 再来看看高管背景。 蔚来这边,李斌是法人兼董事长,其中一位董事是张洋,他在蔚来的职务是产业发展副总裁。而广汽那边,广汽研究院院长王秋景担任广汽蔚来副董事长,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任董事,而广汽蔚来真正的操盘手、CEO 廖兵,则是广汽研究院院长助理。 由此可以认为,广汽蔚来的运营,应该是由广汽这边主导的。 又一个新造车品牌? 广汽蔚来的表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二者的合作模式,和江淮蔚来有着本质不同:后者是合作生产(代工)的模式,而广汽蔚来想做的是一个全新的电动车品牌,有新的团队,新的产品,不生产蔚来品牌或广汽新能源品牌车型。 这个新品牌,会涉及车辆的研发、生产、销售、后续服务。这和我们现在常提的新造车品牌,如威马、小鹏等,其实在用户感知层面没什么太大不同。 广汽蔚来官方大事记显示,在今年 1 月 15 日,这个品牌的首款车型已经完成了造型评审。 那么,这个品牌什么定位? 低于目前蔚来品牌的定位,几乎是肯定的。李斌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蔚来的产品,不会打入中低端市场。 这其实很好理解:蔚来花了极大的资源和精力去塑造一个高端品牌的形象,并且也成功打入了 50 万元级别的价位区间,这意味着,他们很难一下子去做一款 10-20 万级别的产品。 豪华品牌的入门级产品如果下探太多,一定会对原有的品牌形象和既有用户造成反作用,举个例子,某德系豪华品牌的入门级轿车优惠后终端价格只要十几万,虽然便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其品牌形象。 传统豪华品牌尚且如此,作为一个新品牌的蔚来,显然更经受不住产品过度下探所带来的反作用。 但是,做高端产品也意味着不太容易短时间内取得规模效应,怎么办?既然蔚来自有品牌不行,那么就再创一个新品牌。这其实是很顺理成章的逻辑,所以,我们看到了广汽蔚来。 如果蔚来要做奥迪的事儿,那么广汽蔚来,做的可能就是大众的事儿。 这个新品牌,会让威马、小鹏们难受吗? 下一步再来想想,既然广汽蔚来走的是轻资产模式,那么蔚来和广汽双方,究竟能给广汽蔚来输出什么? 蔚来这边,可能是研发、服务,和品牌。 蔚来旗下有以三电为主攻方向的 XPT,你可以把这家公司理解为是供应商的角色,而它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只为蔚来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广汽蔚来的产品,当然有可能也用上 XPT 的研发成果。 而蔚来的服务体系,是其重要护城河之一,尤其是 NIO POWER,但这套服务体系也需要规模化,需要提升体系化效率。例如,很多人都在质疑,蔚来的换电模式只适用于蔚来车型,很难有规模效应,而前一阵 NIO POWER 的「一键加电」服务开始向第三方电动车品牌开放,也表明蔚来想把 NIO POWER 这套体系尽可能的推广,并且扩大收入。 同时,如果你认为蔚来是一家用户体验很好的公司,那么 NIO POWER 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其实是非常大的。 如果说我们对「广汽蔚来」有什么期待,那么,将蔚来品牌的服务体系和用户体验下放,或许是最大的期待。而如果能做到和蔚来共享服务体系,放在 10-20 万的产品价位里,这也是极为稀缺,且极有杀伤力的。 广汽蔚来 CEO 廖兵在参加了 2018 年底的 NIO DAY 之后发了条微博:「……用户为什么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为什么在纷繁芜杂的品牌中选择我们,这是永恒的话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摆在广汽蔚来面前,用户为什么需要并选择广汽蔚来?我想,亲民的价格+向蔚来看齐的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可能是一大吸引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算是蔚来品牌完成了「下探」。 那么广汽呢?可以肯定的是,广汽蔚来的产品会在广汽新能源的智能工厂里生产,而产品的整体设计、研发,恐怕也会是广汽方面主导。 所以,在广汽和蔚来的分工里,我更倾向于,蔚来主要提供软性的、无形的价值,而广汽主要输出硬性、有形的价值和贡献。「广汽蔚来」的模式相当独特且聪明。不过在电动车领域,核心问题还是车子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他们会拿出什么样的产品?目前到底进展到什么进度?种种疑问,还有待揭晓。

想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Polestar 今天正式定名为「极星」

· Apr 01, 2019 333

今天是愚人节,但有些厂商不想和你开玩笑,只想说一件「 大事情」。 Polestar 作为一个独立的豪华高性能电动品牌,今天正式中文定名为「 极星」。 他们希望将 Polestar「 纯粹、先锋、高性能」 的品牌理念以一种具象化的形式为中国消费者呈现。 作为品牌中文名称,其中「 极」 代表了 Polestar 品牌在产品设计、科技、性能方面的极致追求。而「 星」 则代表着 Polestar 品牌的定位,不拘于传统思维、充满创新精神。 极星首个全球生产基地位于成都。今年年中,Polestar 1 将在成都生产基地量产并正式向客户交付。 极星在销售模式上将会在全球主要大城市建立零售网络——Polestar Space,采用「 线上购买+Polestar Space 线下体验」 的方式。 到 2020 年年中,极星的目标是在全球各大城市中心开设 60 家 Space,其中中国的 Polestar Space 就占了 20 家,中国首家 Polestar Space 的选址也将于今年公布。 极星目前共有两款产品:一个是刚才提到的 Polestar 1 车型,另一个就是前不久刚刚发布的 Polestar 2 车型。 Polestar 1 作为极星的第一款产品,其规划的年产能仅有 500 辆。而自去年开放预订以来,Polestar 1 的预订单已超过其产能。 不过 Polestar 1 只是极星为打响市场、建立品牌声量的一款旗舰车型。其旗下第二款车型 Polestar 2 才是真正「 走量」 的产品。今年 4 月 12 日,Polestar 2 将于上海进行中国首发,随后将在全球范围开启巡展活动包括欧洲、北美及中国。 Polestar 2 是一款基于沃尔沃汽车集团的 CMA 平台打造的五门掀背车型,其配备前后双电机和 78 千瓦时的电池组容量,拥有 400 马力的最大功率,可实现 500 km 的目标续航里程。 值得一提的是,Polestar2 的车机系统采用谷歌的标准化车载安卓系统,可以与手机 APP 保持连接,也可以通过 OTA 无线持续更新。 同时,Polestar 2 还将具备两个比较显著的「 中国化」 特点。 第一,提供人们在智能手机上经常使用的 App、服务和技术(如高德地图和天猫精灵),并按照车辆使用场景进行特别设计和优化。其次,通过结合配备的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助理,Polestar 2 可以更加准确和敏捷的回应来自驾驶员的语音指令。 第二,车载导航系统选用高德地图作为 Polestar 2 的预装软件,为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 极星」 确实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它也有着很好的寓意。不过一切的一切,我们还是在 4 月 12 日的中国首发看看「 极星」 的 Polestar 2 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