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擅长玩平台化的大众,悄然完成了他们的电动车平台布局

· Jan 16, 2018 333

2007 年,特斯拉第一代 Roadster 横空出世。从那时开始,一部分人终于见识到了电动车的性能。转眼 11 年的时间过去,特斯拉还在向前奔跑,而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也早已选择拥抱电动车市场。证据之一就是:一些电动车平台开始走进我们视线。这其中,既有平民电动车平台,也有高性能车型平台。 一批电动超跑已经在路上 去年 11 月的一次资本市场大会上,有消息说保时捷会打造一个全新的电动车平台。而最近,这个说法则得到了确认,大众指定保时捷打造一个叫作「SPE」 的新平台,用来生产双门运动车型以及超跑。 这也意味着,继 MEB、PPE 之后,SPE 平台将成为大众旗下的第三个电动车平台。 目前,保时捷在欧洲市场上销售的 Panamera,其中的 60%都是插电混动车型。按照他们的计划,到 2025 年,新车总销量一半以上都将是新能源车型。 对于保时捷来说,高性能电动车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高增长点。而从大众的角度来看,打造 SPE 这样一个电动平台,同样可以让奥迪、兰博基尼受益。 除了保时捷自己打造纯电动跑车外,SPE 平台还会用来生产奥迪 R8 e-tron。另外,兰博基尼今后也会利用新平台实现旗下车型的电动化。去年 11 月,他们还发布了一款 Terzo Millennio 电动概念车。 但是对于 SPE 平台的动力方案,例如是否使用固态电池、每辆车上搭载几台电动机等细节,大众并没有给出具体回应。 定位于 A 级、B 级车的 MEB 平台 SPE 将成为大众集团的第三个电动车平台,不过在此之前,MEB、PPE 平台则将撑起大众的电动车产品线。 MEB 平台主要负责生产纯电动车型,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电池组为核心进行结构布局。动力电池组平铺于车底,传动模块与电池模块距离较远。这种布局方式拉长了车型轴距,缩短了前后悬,好处则是有利于车内空间布置。MEB 平台车型可以兼容圆柱形、方形等电池组设计方案,同时支持快充。按照大众的规划,这套平台未来适用于 A 级以及 B 级车型,面对细分市场,车长、续航里程以及车身风格都会进行改变。 细化到具体车型,目前大众基于 MEB 平台打造了 4 款「I.D.」 家族概念车,分别是:I.D.、I.D. Buzz、I.D. Crozz、the new I.D. CROZZ。4 款概念车涵盖了两厢车、MPV、跨界 SUV、小巴这几种不同形态,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日后自动驾驶系统的加入。重要的是,按照他们去年在法兰克福的说法,the new I.D. CROZZ 将成为大众进入中国市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具体时间是 2020 年。 MEB 平台的意义不仅在于生产纯电动车,这同样是一个重新塑造科技形象的机会。就拿未来在中国上市的 the new I.D. CROZZ 来看,有了全液晶仪表、中控大屏以及一套集成了信息娱乐系统的平板电脑后,科技感气氛超过了现有全系大众车型。未来他们还会推出一款「VW OS」车载操作系统,系统同时可以支持 OTA 更新,而手势控制模块与自动驾驶功能的加入同样让人期待开始量产车。 集合了如此多的创新点,难怪大众对于 MEB 平台如此重视。 PPE 平台负责高端电动车 MEB 平台负责生产 A 级和 B 级车型,而高端电动车生产任务主要由奥迪和保时捷承担,于是就有了 PPE 平台的故事。 目前,奥迪和保时捷正在合作研发 PPE 平台,到 2021 年,两家公司就将共同利用新平台开发电动车。按照规划,新平台 60%的产能归属奥迪,剩余 40%则由保时捷负责。 同在大众家族,两家公司达成合作并不奇怪。保时捷 CEO Oliver Blume 认为,PPE 平台可以让他们与奥迪共享一些零部件,节约研发成本以及物料成本。而在奥迪看来,他们未来可能取消 V10、W12 两款发动机,全力投入到 PPE 平台的生产当中。奥迪的计划是:2025 年之前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据总销量 1/3。 除了电气化之外,自动驾驶也是奥迪的战略重心之一。在新 A8 成为首款量产 L3 自动驾驶汽车后,奥迪 CEO Peter Mertens 曾说,2022 年之前,他们就会推出量产 L4 自动驾驶车型,考虑到 PPE 平台的定位,下一代 A8 很有可能选择在新平台上投产,当然,那应该是太多年以后的事儿了。 各家主机厂纷纷宣布转身时,大众也毫无例外投身电动车市场。去年 9 月他们曾宣布,2025 年前会推出 80 … 继续阅读

石墨烯、固态电池、激光雷达,这台车凑齐了所有最热概念

· Jan 16, 2018 333

还记得美国的 Fisker 公司吗?当年 Fisker Karma 的出现着实让 Fisker 公司火了一把,一小部分车还被进口到了中国。时至今日,你还能在北京看到已经上牌的 Fisker Karma。不过 Fisker 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后来被中国万向集团收购。 2016 年,Fisker 创始人 Henrik Fisker 又创办了一家电动车公司,注册名为「Fisker Inc.」,所以简称依然为 Fisker。希望大家不要搞混,这车和万向集团没什么关系。 自 Fisker 成立之后, 除了传出「Fisker 研发新型 XX 电池」 和「 与 XXX 公司达成合作外」 消息外,这家公司一直没拿出什么让大家 exciting 的东西。 终于,在这次 CES 上,Fisker 带来了最新概念车 Fisker EMotion。只不过,Fisker 没自己买展位,而是「 蹭」 了合作伙伴激光雷达公司 Quanergy 的展位。如此大的一辆概念车摆在展台,加上隔离的玻璃护栏,让 Quanergy 的展台显得有点挤… 刚看到 Fisker EMotion 的时候,造型并不让我出乎意料,因为我看过 Fisker 的创始人 Henrik Fisker 之前设计过的一些作品,几乎全是 GT 跑车。 来看看他都设计过什么车型。 宝马 Z8:  阿斯顿马丁 DB9: 阿斯顿马丁 V8 Vantage:  VLF Rocket: VLF Force 1: Fisker Karma:  再来看看 Fisker EMotion,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  有意思的是,当年 Elon Musk 仰慕 Henrik 的设计才华,于是让他帮忙设计特斯拉 Model S,但是 Henrik 的进度极慢,设计出来的东西让 Elon Musk 十分不满意。后来 Elon 发现,Henrik 自己成立了公司准备造车,于是双方闹掰…那家公司就是被万向收购的 Fisker。 这里不详细说 Henrik 和特斯拉的故事,还是聊聊这次 CES 发布的 Fisker EMotion。 先说价格和上市时间:13 万美元起步,如果购买所有选装包可能要 19 万美元,2020 年量产。目前,你已经可以在 Fisker 官网下订单,订金 2000 美元。13 万美元在美国可以买什么车呢?比如宝马 i8、奔驰 S550 或 AMG GT… 看了这个价格和时间点之后,你就不会觉得这辆车有多么天马行空了。所以这辆车到底有多超前?继续往下看。 2018 年推出的概念车,开门方式一定得另类。Fisker EMotion 的车门是向上打开的,官方称之为「 世界首创蝴蝶门」。蝴蝶门上的传感器可以检测车门周围障碍物,防止在开关时发生磕碰。另外,也可以用手机控制车门开闭。堵 100 块钱,它在量产的时候绝对是个灾难,参考特斯拉 Model X。 值得一提的还有轮子。轮子一定得大才动感,直接上 24 寸的(标配),可选碳纤维材质轮毂。24 寸什么概念呢?和自行车轮子一样大。至于轮胎,是倍耐力的特供产品,低滚阻设计有利于减少电量消耗,较高的胎壁有利于提升乘坐舒适感。 所以从视觉上看,虽然 Fisker EMotion 配的是 24 寸的轮毂,但胎壁没那么薄。 至于内饰,有各种真皮包裹,当然还有三个大屏以提升科技感。 … 继续阅读

麦格纳推出了一款「4D 高清雷达」ICON RADAR,它厉害在哪儿?

· Jan 16, 2018 333

作为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重要传感器之一,更小型化的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和量产受到太多的关注,这也在刚刚结束的 CES 消费电子展上有所体现。但是在激光雷达大热之余,普通车用雷达其实也在不断进化。比如,一级供应商麦格纳在北美车展上发布的「ICON RADAR」,号称是一款「4D 高清雷达」。 从外形上来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雷达的尺寸比较小,可以灵活的整合到汽车制造商的自动驾驶系统中。 按照麦格纳官方给出的信息,ICON RADAR 的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探测范围广:ICON RADAR 可以从距离、高度、深度、速度四个维度来扫描环境,这也是「4D」概念的来源。普通雷达的扫描范围一般是 200 米,而这个雷达的扫描范围可以达到 300 米以上。 另外,这个雷达能检测跟踪的物体数量比现有雷达多了 100 多倍,还能给物体进行单独分类。它能精确检测到车辆周围的静态物体和丰富地形,比如护栏,道路,减速带等。而且还能跟踪移动物体,比如车辆,骑自行车的人,行人和宠物等。在检测跟踪到的同时,可以跟车辆进行信息交互。 检测更精确:ICON RADAR 的成像能力很强,数据是由 192 个虚拟接收器,分别提供水平和垂直分辨率,然后融汇并入到一个小巧的系统里得到的,具有超精细的检测能力。而且,扫描环境的速度比眨眼还要快 50 倍,车辆在复杂环境下,能更及时的做出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雷达能探测并区分开比较小的物体(比如儿童和骑自行车的人)和大型容易识别的物体(比如停放的汽车和移动中的卡车),这种数据的处理能力提高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可以优化紧急制动等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自动驾驶。 抗干扰能力强: 当车身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搭载多传感器的车辆也越来越多的时候,「信号干扰」可能会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此,麦格纳提高了 ICON RADAR 对传统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麦格纳去年推出了支持 L4 级别自动驾驶的 MAX4 平台,ICON RADAR 不仅可以被集成在这个自动驾驶平台上,还可以比较容易的集成到其他厂商的自动驾驶系统里。 但是它目前并没有实现量产。按照麦格纳的说法,他们正在和工程、产品开发领域的技术初创公司恩德(Uhnder)合作,希望在 2019 年把它推向市场。(恩德的产品主要针对物联网的感知和通讯,在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无人驾驶船只、监控、重型机械以及机器行业都有应用。)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三星 SDI 在北美车展上展示新技术,号称可以大幅提升电池容量

· Jan 16, 2018 333

(本文编译自 Electrek)今年的北美车展上,三星 SDI 展示了几款动力电池和一项叫作「 石墨球」 的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及充电速度。 根据三星 SDI 的介绍,石墨球技术主要指使用新材料打造动力电池。在这项技术的帮助下,电池容量可以增长 45%,而充电速度则可以提高 5 倍。另外,他们这一次还带来了一款固态电池,可以在电池容量以及安全性方面拥有更好的表现。 对于量产电动车,他们则展示了 37Ah、50Ah、60Ah 以及 90Ah 四种规格的电池组。这 4 款电池适用于纯电动车型以及插电混动车型,可以提供 600 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 目前,三星 SDI 旗下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柱状电池。为了与特斯拉、松下等公司竞争,他们去年也推出了 21700 电池。而在今年,他们则将这些电池组也带到了北美车展的现场,其中包括电池模块以及单元。21700 圆柱电池直径 21 毫米,高 70 毫米,容量比 18650 电池大 50%。在三星 SDI 看来,21700 电池的尺寸设计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功率输出同时保证电池寿命。未来,这套电池将成为下一代使用标准,应用在电动汽车、能源储存系统(ESS)以及其他电动工具中。 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为电池产业也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各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将拉开序幕。松下与特斯拉之间的合作现在如火如荼,随着 Model 3 的量产,两家公司可能会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不过对于宁德时代、LG 化学以及三星 SDI 来说,机会同样存在。他们也与一些主机厂以及新造车企业签订了电池供应协议,随着大批电动车的投产,这些公司也将迎来属于他们的机会。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除了「Mach 1」之外,福特还要在 2022 年之前推出 40 款电动车

· Jan 16, 2018 333

CES 的硝烟还未散去,北美车展上又出现了忙碌的身影。2018 年的第一个月,一些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加快冲刺的步伐。 福特昨天在北美车展上宣布,他们准备推出一款叫作「Mach 1」 的纯电动 SUV 车型,新车将会在 2020 年上市。1969 年,福特曾量产了一款 Mustang Mach 1 跑车。而这一次电动 SUV 的发布,也被看作是「Mach 1」 品牌后缀的复活。 对于这款车型的外形设计以及动力环节,福特并没有对外给出任何细节。不过他们在北美车展的现场却放出了这样一个短片:一辆 Mustang 跑车和一辆探险者 SUV 开进车库,随后一道蓝色闪电划过。这似乎也在暗示,福特今后会推出纯电动版的 Mustang 和探险者。另外,他们在现场还告诉大家,混动版本的 F-150 皮卡将会在底特律 Dearborn 工厂投产,预计 2020 年上市。 去年 CES 上,福特前任 CEO 马克·菲尔兹曾宣布他们会在 2020 年之前推出 13 款新能源车型,预计投资 45 亿美元。 而在今年的北美车展上,福特董事长比尔·福特则给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他们打算将投资额扩大到 110 亿美元,2022 年之前一共推出 40 款新能源车型。这样下来,我们文章里提到的这几款车型还只是个「 小意思」。如果计划不变的话,未来 4 年大家可要做好准备,福特的电动车产品线说不定会超过所有车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