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 Motors 被传出售,福特要拉贾跃亭一把?

· Jul 18, 2017

今天,彭博社给出消息,美国电动车公司 Lucid Motors 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同时他们很有可能将公司出售给福特。另外,Lucid Motors 还聘请了摩根斯坦利帮助他们募集更多资金。他们希望将新一轮融资用于车辆研发同时建设他们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工厂。 不过,暂时来看,福特现阶段可能并不会收购 Lucid Motors,他们新上任的 CEO Jim Hackett 正在对福特的决策计划以及优先项目进行评估。Lucid Motors 首席技术官 Peter Rawlinson 并没有透露有关于福特收购的事宜,他只是强调公司需要尽快完成 D 轮融资。尽管两家公司都没有正面承认传闻,但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这件事的关注度非常高。原因非常简单:一旦传闻成真,将会创下车企巨头收购初创电动车公司的先例。 Lucid Motors 背景 Lucid Motors 的前身叫作「Atieva」,成立于 2007 年。Atieva 全称「Advanced Technology In Electronic Vehicle Application」,主要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商。公司由一位叫「 谢家鹏」 的华人创立,此前他还是特斯拉的创始董事之一,主要负责特斯拉的电池系统研发。对了,在这里还要单独提一下,北汽以及乐视此前还都投资过 Atieva。 去年 10 月,Atieva 正式更名为 Lucid Motors。而在年末,他们则展示了一辆样车「Lucid Air」。这款纯电动车最大功率 1000 匹马力,百公里加速 2.5 秒。至于整车动力电池,Lucid Motors 采用的 100kWh 或 130kWh 容量的三星 SDI 电池组,两款电池容量分别对应的续航里程约是 480 和 640 公里。另外,Lucid Air 上还配备了自动驾驶方案,其中使用了 4 个固态激光雷达(两个长距离、两个短距离)以及 6 个毫米波雷达(两个长距离,四个短距离)。 在年初参加 CES 的时候,我们还看到 Lucid Air 的伪装测试车在拉斯维加斯的街头出现。 除了产品之外,Lucid Motors 的背景也很特别,说到这里就离不开最近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乐视。当初贾跃亭在美国筹备造车的事情,除了要做 Faraday Future 之外,还投资了 Atieva。2014 年 Atieva 进行 C 轮融资,北汽集团以一亿美元入股,随后乐视也投资数千万美元,两家公司成为第一、二大股东。而根据《卫报》等外媒的报道,去年上半年北汽已经将股份转让,接盘的就是乐视。 Lucid Motors 被出售意味着什么? 刚才已经提到了北汽、乐视曾是 Lucid Motors 的前两大股东,而随着北汽的退出,乐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 Lucid Motors 的最大股东。这也就意味着,一旦 Lucid Motors 被出售给福特,乐视将会获取一大批现金流。当然,很多人或许会想这对于拯救乐视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也会有疑问,这钱究竟归乐视还是归贾跃亭?毕竟现在乐视不姓贾了…… 如果卖掉 Lucid Motors 获得的钱被用来投入乐视汽车项目,那么因此受益的就会是 Faraday Future,毕竟现在他们也急需融资来支撑 FF91 的量产。此时此刻,集中所有资源攻克一个难关要比分散布局重要得多,相信 YT 一定懂得这个道理。 而反过来站在另一个角度看,福特收购 Lucid Motors 的动机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分析,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电动车研发进展上遇到瓶颈了。Lucid Motors 虽然还没把产品量产出来,但至少前期趟过了一些泥潭。同时大家还要考虑到这家公司的前身 「Atieva 」 之所以被人所知,就是因为它的业务其实是做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系统研发,包括电池系统等等,而福特很有可能看上的就是这部分核心竞争力。 最后,从 Lucid Motors 被出售的传闻当中还能看出,无论是他们还是 Faraday Future,这些初创车企的缺钱现象非常严重。各家公司似乎全部面临一个困境,能做出样车但却很难建厂投产,而这也更让人们意识到,造车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难度或许超越我们的想象。高技术门槛再加上长开发周期令初创车企们倍感压力,因此被出售的传闻才甚嚣尘上。仔细想想,即便是其中最有希望突围的特斯拉,其实也在随时面临着现金流压力。 电动汽车时代,初创车企与传统巨头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微妙,合作的背后往往也意味着随时被吃掉或者出局。此情此景只能让人感慨:造车绝对是一项勇敢者的游戏。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 继续阅读

在国内布局电池工厂?这些车企走在了前面

· Jul 18, 2017 333

随着电动汽车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整车上下游产业链也在不断进行重构。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了一款车型将会拥有怎样的市场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如何控制电池组的成本也将决定一款电动汽车的利润空间。因此,各大车企巨头逐渐意识到,在电池产业方面开始布局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 这篇文章,我们聊聊那些在国内布局了电池工厂的车企,当然,既有国内的自主品牌,也有「外来的和尚」。 自主品牌: 2015 年,北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江苏常州,项目总投资大约 30 亿元,规划动力电池产能达到 5GWh。北汽新能源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加强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开发,另外,他们还想要掌控有关于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核心资源。 去年 4 月,吉利动力电池总成项目落户浙江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规划投资 20.5 亿元,占地 200 亩,设计新能源动力电池年产能为 150 万 kWh。未来,吉利动力电池总成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满足 8 万台纯电动轿车使用。今年 8 月份,这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将会开始试生产。 不得不提的还有上汽。今年 5 月份,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其中一家叫作「 时代上汽」,注册资本 20 亿元,上汽占股 49%,宁德时代占股 51%,负责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另一家叫作「 上汽时代」,注册资本 3 亿元,上汽占股 51%,宁德时代占股 49%,主要负责动力电池模块以及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工作。合作项目规划建设动力电池总产能为 360 亿瓦时。其中,一期总投资约 100 亿元,计划在 2018 年底开始投产,形成 180 亿瓦时的产能。 国外车企: 2013 年时,丰田曾联合科力远合资成立汽车动力电池公司「 科力美」,合资公司主要负责制造并组装搭载于汽车上的镍氢电池模块,初期可年产 6 万套电池。丰田希望借此提高电池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整车生产成本。而在去年 11 月时,科力美正式开始投产同时落户江苏常熟。过去,混动版卡罗拉以及雷凌配备的是在日本生产的镍氢电池组。而这些电池组是由科力远生产的电池原料出口到日本,在日本生产电池单元,最后再返回中国组装而成的。如今,这两款车型使用的全部是在中国生产的镍氢电池组,整车成本进一步下降。 去年 8 月,上汽通用宣布将会投资 17.2 亿元在上海金桥建设一座锂电池组装厂,同时实现旗下新能源车型电池国产化。根据通用的规划,这座锂电池厂建成之后,还将为通用在全球市场上的电动车供应电池组。根据他们的计划,未来 5 年上汽通用还将投资 256 亿元用来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全套动力总成。 就在前不久,戴姆勒的电动车项目选择落户北京奔驰,除了引进一款纯电动车之外,戴姆勒还宣布将会在国内建立一座动力电池工厂。同时,他们还准备在中国开展电池本土生产和研发,并采用国产电芯。今后,奔驰电动车的投产将会直接带动一批国产电芯上下游企业。 从以上几家主机厂的动力电池项目落地节奏来看,选择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生产更多是为了降低整车生产成本。毕竟对于电动车而言,动力电池的成本空间最大。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成熟,各大车企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大家更愿意思考的是如何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同时尽快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主机厂们通常都会选择以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切入点。 另外,通过以上几家车企在动力电池项目上落户方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车企自建电池厂或者与电池企业合资。如果车企选择自行落户建厂,毫无疑问更有利于自身产品线整合,不过缺乏了传统电池巨头的帮助,势必会在技术门槛方面遇到一些挑战。而一旦决定与电池企业合资落户,则可以降低部分技术难度和项目风险,但双方的合作是否具备排它性条款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毕竟主机厂也不希望自己的一些核心技术用在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上。 自从特斯拉宣布将会打造 Gigafactory 以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慢慢也发现,从长远角度出发,自建/合资成立电池落地项目或许要比与供应商合作更有利于控制成本。尽管主机厂们对于电池产业的理解还有提升空间,但有一点已经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正在面临一个重塑时间点,重新洗牌之后的结果将会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