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在重庆做了什么?把斑马装进新福特翼虎,牵手小康集团

· Sep 06, 2018 333

日前,AliOS 总裁胡晓明在云栖大会重庆峰会上宣布,在重庆生产的新福特翼虎将搭载基于 AliOS 的斑马智行系统。「 这是全球汽车巨头第一次用中国的汽车操作系统,意味着中国软件可以作为标准方案在全球进行应用。」 他说。 采用斑马智行技术的上汽自主品牌成为近两年汽车领域的黑马,目前销量超过 70 万辆。阿里巴巴方面提供数据称,超过 70%的消费者在购车时愿意购买搭载斑马智行系统的中高配车型,车主平均年龄下降 8 岁。目前,牵手斑马的品牌还包括东风雪铁龙、福特、观致等。 胡晓明透露, 搭载 AliOS 斑马智行的新福特翼虎将在近期上市。 去年 12 月,福特同阿里巴巴签订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合作协议,上述协议签订后首批具体项目之一还包括福特旗下的 Autonomic 和阿里云的合作。两家企业计划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所有交通生态系统的参与者都可以基于该平台打造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研发打车 App、为乘客提供娱乐资讯以便其在乘坐自动驾驶汽车时打发时间等。 另外, 阿里巴巴集团还和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应用合作和产业化合作。 对此,小康集团首席运营官马剑昌表示,「 小康 30 年造车经验与阿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将加速小康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品牌企业的步伐,为重庆以及全国、全球的消费者带来更远程、更安全、更好用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和服务。」 成立于 1986 年的小康集团,从以制造业起步的一家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以智能电动汽车、三电、发动机为核心业务的实体制造企业,现已形成集汽车整车、三电、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近 300 亿元,员工万余人。A 股上市企业。 作为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的重庆,是全国唯一汽车年产量超过 300 万辆的省市,全国占比约为 11%,即国内卖出的 9 辆车中就有 1 辆是「 重庆造」。然而产业规模虽大,但如何提升附加值和用户体验是重庆汽车产业的重要课题。 阿里巴巴方面指出,2017 年全国汽车平均零售价为 13 万元,而重庆仅为 8 万元;同时从全球看,汽车正从传统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和数字空间。「 阿里巴巴 AliOS 与斑马网络创造的』 互联网汽车现象』 可以帮助重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从 2014 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始投入 AliOS 汽车智能操作系统的研发,并始终致力于打造智能出行体验。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 我们会与小康集团合作探索汽车制造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推动产业化应用推广。」 据胡晓明介绍,目前阿里巴巴在汽车领域业务布局包括云计算、操作系统、地图、高精度定位、新零售、汽车金融、自动驾驶、物流、出行服务等,为合作伙伴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持和生态协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凯迪拉克 XT4 上市, 售价 25.97-39.97 万,它会是年轻人的菜吗?

· Aug 29, 2018 333

昨晚,在上海迪士尼旁边的莫斯利安香草园,上汽通用汽车旗下品牌凯迪拉克上市了他们的首款中小型 SUV——XT4,售价 25.97-39.97 万。共分为运动型、风尚型共 7 个配置。 这次发布会找来了李宇春站台,她唱了三首歌,最后一首是《下个,路口,见》,现场一度沸腾,你么感受一下: 外观和内饰 XT4 是今年纽约车展时凯迪拉克首次发布的面向年轻人的一款全球战略车型。在设计上,它融合了概念车 ESCALA 的一些元素。 用上汽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市场营销部部长冯旦的话说,XT4 车身外表的每一处线条都经过流体力学高度优化,诸如主动式进气格栅、Air DAM 气坝、导流唇等一系列空气动力学组件。 XT4 车身尺寸为 4600x1881x1627mm,轮毂尺寸最大为 20 英寸。凯迪拉克的设计师在这辆车上也用了双外观设计的策略,也就是风尚型、运动型两种外观套件。 区别在于,运动版车型在外观上使用了大量的黑色部件,例如:全黑带光泽的设计源自凯迪拉克 V 运动系列车型;行李架、车窗饰条、前格栅、底盘下饰板及轮毂等部位均采用了炭黑设计。 内饰方面,XT4 搭载了 8 英寸的中控触摸屏。不同于凯迪拉克过去的座舱布局, XT4 采用了横向拉伸中控区的设计。另外,官方公布的后排空间达到 1004mm,后备箱容积最大可拓展至 1334L。 科技配置 XT4 搭载了凯迪拉克最新一代移动互联体验 CUE 和新的 HMI 交互方式,具有 OTA 智能云更新功能,并提供安吉星 OnStar 4G LTE 和车载 Wi-Fi 功能。 在其他科技配置上,XT4 还带有 ANC 主动降噪静音技术、第二代高清流媒体后视镜、APA 360°全模式智能自动泊车系统、ESS 强化安全策略 II、BFI 一体式高强度车身结构设计等主被动安全科技。 流媒体后视镜的摄像头采用了全天候两百万像素的广角高清摄像头,屏幕分辨率 1440*300,有后视镜影像高度调节、屏幕亮度调节和视野缩放功能。 驾驶辅助方面的功能,见下图: 另外,XT4 还引入了虚拟钥匙功能,这是通过蓝牙近场通讯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的。 关于 XT4 的科技配置,我们后续会有专门文章进行解读。 动力系统 凯迪拉克 XT4 全系都是 28T,也就是说,全部搭载了 2.0T 可变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 177kW,最大扭矩 350 牛米。这个发动机基于单缸最优设计理念,集成了凯迪拉克首创的 Tripower 可变气门管理技术、ATM 主动热管理系统,以及 35MPa 高压直喷系统等动力技术。另外,通过缸体结构的优化,这台发动机的重量比上一代 2.0T 发动机整机减重 14%,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也满足国六 B 排放标准。 在 Tripower 可变气门管理方面,XT4 搭载了三段式滑动凸轮轴,可根据实际驾驶情况选取最佳气门升程,适时切换「 四缸高性能模式」、「 四缸经济模式」、「 两缸超经济模式」 三种工作模式。实现百公里加速时间最快 7.6 秒,百公里综合油耗 7.2 升。 XT4 的变速箱是全系 9AT。另外,XT4 也配备了智能双离合适时四驱系统、E-boost 电子助力制动系统、新一代 ETRS 电子排挡。 官方表示,采用 E-boost,可以让布局更紧凑,占用空间更小,提升整车轻量化,实现了从电子油门、电子助力转向、电控可变阻尼悬挂,直到刹车系统的全车底盘电气化控制,进而提高了制动及燃油效率。 巧的是,XT4 的直接竞品捷豹 E-Pace 也和 XT4 在同一天上市,于是,讨论这两款车谁更有性价比、谁更值得买,就成了昨晚朋友圈的一大热门话题。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豪华品牌小型 SUV 来势汹汹,这个阵营里的产品越来越多,对于潜在消费者来说,可选择的车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只有奔驰 GLA 和奥迪 Q3 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特斯拉要免费开源安全软件了 又有一波新造车跟随?

· Aug 14, 2018 333

在 7 月的 Defcon 黑客大会后,最近马斯克又在 Twitter 上宣布了一个消息:他计划免费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开源特斯拉的车辆安全软件,以降低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车被黑客攻击的风险。 此前,马斯克曾经表示担心黑客攻击特斯拉软件系统,并说过「 防止车队型的黑客攻击是特斯拉的首要安全优先项」。 去年,马斯克在全美州长协会上提出了一些对特斯拉安全工作的看法,他说,「 我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最大的忧患之一就是黑客攻击了整个车队。」 另外,他还透露特斯拉已经为车辆的多个子系统开发了专用加密,他们还正在开发一种驾驶员的越级权限,保证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做「 古怪」 的事时也可以被控制。 对于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免费开放车辆安全软件的计划,马斯克这样解释原因:「 对所有人来说,未来安全的自动驾驶车至关重要。」 汽车行业有一种观点认为,马斯克这样做是想建立一个行业标准。 2013 年,特斯拉为了加速电动交通时代的到来,也曾经开放了所有的相关专利和技术。不过当时的那次开源有多大影响,最终使用它们的车企有多少还无人知晓。 据说特斯拉与白帽黑客和安全研究人员保持着良好关系,他们会定期报告一些漏洞,现在特斯拉也已经能够通过无线软件更新迅速修复漏洞。 2016 年,腾讯的 Keen 安全实验室就通过恶意的 wifi 热点远程攻击过特斯拉 Model S,这次被认为是特斯拉汽车的第一个远程黑客。Keen 方面报告漏洞后,特斯拉很快推出了更新。 但是如果每次发现新漏洞时,特斯拉车门都被打开一次,那也挺可怕的吧。 electrek 的观点认为,特斯拉开源安全软件,可以鼓励安全研究人员通过尝试寻找新的漏洞,来帮助提高未来汽车的安全性。 这个消息出来,不知道国内关注和追逐特斯拉的新造车势力们会说什么。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上汽大通 MPV G50 要卖到 10 万的价位?其实 C2B 才是重点

· Aug 13, 2018

2016 年,成立 5 年的上汽大通公布了 C2B(Customer to Business)战略;2017 年 8 月 8 日,他们发布了首款互联网定制产品——全尺寸 SUV D90;整整一年之后,大通发布了一辆面向 C 端用户的 MPV 车型——G50,并且,它也将采用 C2B 的模式进行销售。 到目前为止,算上 G50,大通品牌下已经有 5 款车型支持 C2B 定制 ,包括 SUV D90、MPV G10 PLUS、宽体轻客 V80、皮卡 T60 以及 G50。 C2B 并不是一个高深的概念:我们一般都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用户按喜好先选配方案,然后厂商再根据订单需求开发、生产。不过,大通的 C2B 不光涵盖售前的这套逻辑,也包括了消费者买车后的服务环节。也就是说,你买车后看着格栅不好看了,觉得软件系统 Low 了,连座椅数都不满意了……都可以找厂家改造……(听起来有点科幻?)可能卖 10 万左右的 G50 一会儿再聊 C2B,我们先看看大通这次带来的产品——G50。需要说明的是,在 8 月 8 号的这个发布会上,G50 只是首次亮相,并没有上市。 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说,「G50 可能会在 10 万左右的价格区间里竞争 ,这是上汽大通第一次有产品进入这个区间。」 上汽大通副总经理王瑞给出的说法是,G50 十月份到店,年底交付。 而上汽大通首席车型产品官陈超告诉我们,G50 的 核心用户群是广泛的家庭用户,是真的需要三排座、能装行李、适合一家老小出行的车的用户。「 此外,我们认为在网约车、共享平台用车上,G50 也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而后者其实也正是大通另一款 MPV G10 主打的市场。 外观 造型设计上,G50 继承了上汽大通「 智聚八方」 的八边形前格栅家族形象,在定制时你可以选择格栅的花纹,还可以选用矩阵式全 LED 头灯,或者用传统大灯等。 车的肩线和腰线据说是在延续 G10、D90 的基础上,从海浪和冲浪运动中汲取了灵感,以「 浪尖的艺术,the art of surfing」 理念设计。 车身颜色的选项里有极地灰、水性蓝、深金色、金属黑、星河银、暖白、罗兰紫。从实车来看,罗兰紫的颜色比图片上更浅。 G50 的车身尺寸为长宽高 4825×1825×1778mm,轴距 2800mm,可以自定义的 5 种座椅组合分别为 2+3、2+2+2、2+2+3、2+3+2、2+3+3。大通官方称,G50 在坐满七人的情况下,行李舱可以同时容纳 1 个 28 寸和 2 个 20 寸的拉杆箱。 G50 的体型是什么概念呢?本田奥德赛和它车长类似,不过轴距比 G50 长了 10cm。而和 G50 轴距接近的比亚迪宋 MAX,车长则比它短了十几厘米。 车内布局 G50 的白车身结构采用闭环式框架结构,高强钢和超高强钢的占比达 70%。除了配备 2 个 ISOFIX 固定装置,G50 的第三排座椅也有 ISOFIX 接口,可以让二、三排均安装儿童座椅。 此外,G50 还搭载 EPB+Auto Hold、智能防夹电动尾门等科技配置,车主也可以自选安装后排独立空调、360°全景影像、全景天窗等。 动力总成 G50 提供多种动力总成可选,包括汽油机、BEV 纯电、PHEV 混动。上汽大通官方透露,后续还将适配氢燃料电池动力。 智能娱乐 G50 提供四屏联动功能,通过语音或触控,可以让车上的 12.3 寸中控大屏、7 寸液晶仪表盘、HUD 抬头显示以及手机屏相互联动,显示娱乐导航的信息。 和 D90 … 继续阅读

东风汽车冠名了一档央视节目,但我们更想聊聊它们的产品研发策略

· Aug 04, 2018 333

8 月 2 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独家冠名央视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同时透露 今年 10 月续航里程更长的第二代纯电动 E70 将上市,2019 年 1 月还将有新的插电混动型 SUV 投放到市场。 「 在我们 ECMP 平台里,还有几款像 E70 这种专用的电动车平台,按照我们的计划它们将在 2019、2020 年进入私家车平台。」 东风乘用车副总经理刘洪透露。 他还表示,由于需要考虑成本、收益和政策驱动,因此东风汽车的电动车平台、PHEV、HEV 等前期研发技术,以及自主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应用、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复杂工况自动驾驶的技术开发, 在乘用车领域都会在东风风神先落地。 自主品牌风神最近提出了「 三年振兴计划」,一是产品更新聚焦,更聚焦于 AX7、AX4 等产品,让它们逐步在智能科技方面达到较好能力;二是营销体系,目前除了公司自身的组织管理调整外,东风公司也在对经销商进行管理优化和匹配,以求在组织力和商业技术上改革。 刘洪表示,目前为了提升销量,风神在营销体系、制造体系、后勤体系都在做相应改革。 除了新车信息, 东风公司还给我们介绍了下发展战略:2025 年东风品牌销量达到 230 万辆。 2017 年东风公司销量 116 万辆,2020 年公司将强化体系能力,在海外销量达到 15 万辆;根据他们的品牌销量倍增计划,2025 年计划销量是 230 万辆,目标「 跻身国际成熟市场,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安铁成介绍称,目前,东风汽车采用「1+1+N」 的研发体系,两个「1」 分别指以研发自主乘用车、军车为主的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和研发商用车、卡车的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N」 则指各子公司的研发机构,主要满足自己各板块产品的迭代、更新和持续发展。 更细分来说,「N」 中的自主研发中心包括东风股份商品研发院、东风柳汽技术中心、郑州日产技术中心、零部件、装备等研发中心;合资研发中心包括神龙公司技术中心、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东风本田研发中心、东风裕隆研发总部。 所有研发中心均由东风公司总部统一协调、指导,他们管这种模式叫 「 复合开放式研发体系」。 此外,从 2017 年 12 月 1 日,东风汽车和一汽、长安三家央企合作发布「T3」 战略,合作主体主要基于前瞻技术、价值链运营、联合出海,以及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等。最近,三方又在出行服务上开始合作,共同提出从传统制造商转变成为用户解决「 一揽子」 出行服务方案的服务提供商。今年 7 月,三放签署物流方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期将各方在全国各区域的物流资源进行更好利用。 在新能源合作领域,东风公司方面透露,目前公司产业园区内的「 三电」 系统已经完全实现产业化,并且也是通过和领域内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完成。例如, 电池上东风汽车是和宁德时代合作,而电控和电机系统则是和深圳航盛等企业合作。 另外,安铁成表示,在 2014 年东风公司已经入股法国标致雪铁龙(PSA)集团,成为并列三大股东之一,有绝对的双向否决权。「 所以我们和 PSA 不仅是资本层面、管理层面的合作,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多很作。例如, 现在东风和 PSA 正在共同开发新的平台。」 在技术战略方面,东风公司提出了「 五化」 的方向: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其中包括公司进行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以及开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下一代电子架构,实现 L3 级智能驾驶商品化应用。 轻量化: 运用了新型材料的东风轻量化混合动力客车可以做到整车减重 14.2%,东风风神 AX4 轻量化材料应用比例达 66%; 电动化: 东风风神 E70 搭载东风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及整车控制系统,工况续航里程超过 351km,最大续航里程超过 500km; 智能网联化: 东风自动驾驶 2.0 样车获得路测牌照,东风公司成为获颁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首批汽车企业。东风风神建立了人工智能车联网 WindLink,WindLink3.0 版本未来三年还将覆盖到东风风神所有产品系列; 共享化: 目前东风汽车已上线运行「 易微享」 和「 东风出行」 两个共享汽车平台,业务涵盖共享汽车、新能源通勤车、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新能源物流车等。 对于网联汽车技术的研究,东风公司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目前公司处于第三阶段(2018-2025 年),即研发高速路况自动驾驶,实现车在远程通讯功能、车际网(V2V);在第四阶段(2025 年后)则开始研发高度自动驾驶,实现智能交通系统(V2X),并做到 100%车型实现车联网技术应用。 预计到 2025 年,东风公司实现乘用车油耗 CAAFC/NEV 双积分达到国家要求。在 2020 年实现国 6 乘用车低排放标准,2023 年实现国 6 商用车低排放标准。 2017 年,东风公司销售汽车 412.1 万辆,实现营业收入 6305.3 亿元,同比增长 10.12%;实现利润、上缴税费分别同比增长 7.8%、15%。其中,东风公司自主品牌汽车销售 143.9 万辆,同比增长 4.5%,销量保持行业第三。在 2018 年最新《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上,东风公司以 932.94 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 65 位,位居中国上榜企业第 16 位,全球汽车企业排名第 10 位,国内汽车企业排名第 2 位。 … 继续阅读

拿下国内首个高精地图订单的高德,如何看待和整车厂合作?

· Jul 27, 2018 333

想必很多人最近都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刘雯和马东代言的凯迪拉克「放手去做」的广告。当然也有一些人知道,这实际上是在宣传搭载在凯迪拉克新款 CT6 上的 Super Cruise 高速公路驾驶辅助系统。 关于 Super Cruise,我们做过不少解读。在整套系统里,高精地图是一个让它运转的重要要素,而当这套系统在国内落地时,通用选择了高德作为高精地图合作伙伴。事实上,Super Cruise 也是国内第一个车用高精地图商业化订单项目。 所有的「业内首例」都值得尊敬,当然,对于行业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样本。 实际上,通用和高德地图达成合作已有三年。在这两天的 2018 未来交通峰会上,高德也系统介绍了自己的高精地图项目,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关于它的更多信息。 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透露,他们提供给车厂的高精地图,是 由高德的五、六辆采集车采集原始地图数据完成的,每三个月由高德方面更新一次。 「 这些车每辆的成本超过 800 万人民币,在全中国范围内采集数据, 跑了三、四年,现在还在跑,而中国高速道路每季度的变化大概在 10%左右。」 韦东说。这些采集车上的设备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硬件。 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将全中国 30 多万公里的高速路段高精地图和普通地图数据存放在汽车端,而不只是云端。 高德地图定位产品总监张天毅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汽车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极高,达到毫秒级,如果没有离线数据、反应太慢,无法实现想要的功能。 2017 年 8 月,高德和千寻位置达成战略合作;目前,高德将自己的高精地图和千寻的高精定位能力融合,面向车厂提供「 高精地图+高精定位」 的解决方案。至于千寻,他们给出的数据是,市场上有超 40 家整车厂商和解决方案商开始使用千寻位置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自动驾驶研发。 这两家公司在数据采集和更新、算法优化、和硬件供应商合作优化硬件等方面合作, 能实现普通道路条件下横向误差和纵向误差在 7cm 内,高速/城市环路条件下横向误差 6cm,纵向误差 5cm 内。 另外,虽然说高精地图的未来肯定是一种「 众包」 的趋势,但目前高德地图并不需要车厂提供数据回馈,帮助地图更新。「 我们每季度会拿出更新的高清地图给到车厂,进行信息更新。」 韦东表示。 千寻位置方面给出的数据是,「千寻云迹」服务已经为高德地图处理了 180 万公里轨迹数据,这对于高精地图的更新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凯迪拉克并不为高德更新地图数据的原因,其中包括存在流量限制等技术上的难点;另一方面,在张天毅看来,目前合作的车厂数量、路面上传感器完善的汽车数量并没有那么多,也还不适宜「 众包」。 「 其实高精地图采集到后期,一定是社会化的联盟。」 韦东认为,未来高德的优势也会逐步出现,「 因为我们有大量用户,他们在路上跑,他们可能会发现道路的最新变化。」 他还透露,高德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用技术把车主发现的变化,最终修正为高精度数据,然后把它应用到汽车里。 「 这是个很强的挑战,成本也会很高。」 韦东说。 在地图更新方面,英特尔旗下的 Mobileye 已经在中国推出了 REM 地图,博世也在今年 4 月刚刚发布了 BRS 服务——两者都是基于车辆现有传感器进行「 众包」 的精准定位服务,只不过博世所用的传感器除了摄像头,还有毫米波雷达。 那么高德呢?对此,韦东称上述「 众包」 地图并不能给高德压力。「 高精地图的根是原始数据,如果有的企业在中国原始数据的精度就不够,想通过后期的算法、调校往回补,那不可能。他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我们的高精地图上面去改,这就需要找高德合作,或者就可能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 此前,GeekCar 也对 REM 和 BRS 有过介绍,它们一般是作为定位与地图更新的叠加层,摄像头负责抓取车道线、路牌、减速标识等,而雷达去捕捉隔离栏、电线杆、桥梁等道路基础设施,相当于「 路书」。不同车辆捕捉到的信息将被上传到云端进行叠加和计算,从而生成能够定位的高精度地图层。 目前,这种技术只支持在新出厂的车辆上植入,并不能通过之前已经上路的车辆传感器收集数据。因此在补足原始地图数据方面,其实博世的 BRS 确实也和国内多家地图商合作了。BRS(Bosch Road Signature)本质上就是博世联合百度、高德、四维图新共同发布的高精地图定位方案。 对于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高德方面称他们的目标和愿景就是做一张「 活地图」,基于 LBS 和导航服务帮助用户美好出行,而不会做人工智能算法等自动驾驶上的技术整合。 然而,有人指出,如果只有地图相关服务,在有百度这类提供自动驾驶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的环境下,实际上高德挤入 Tier 1 的机会并不多。不过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迹象,那就是汽车行业的 Tier 1 和 Tier 2 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甚至 现在已经有车厂不再需要 Tier 1 了,而是自己做最后的产品和技术整合,还不单单只是特斯拉一家在这么做。 例如,奥迪新一代 A8 的辅助驾驶「大脑」zFAS 就是找了多家 Tier 1 供应商合作,最后车厂自己整合方案。「 通用的 Super Cruise 可以说没有 Tier 1,他们是向行业内的各 Tier 1 和供应商购买零部件、服务,最后自己整合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奥迪和通用毕竟都是有历史的国外车企,相比他们, 中国的造车公司们对整套解决方案的需求更普遍——这一点不同已有多家 Tier 1 提出。 只是随着厂商对自动驾驶技术层面的关心度和野心增加,或许整体解决方案有逐步「 失宠」 的可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福特在美成立自动驾驶子公司 2030 年底前投 40 亿美元

· Jul 26, 2018 333

昨天,福特汽车公司在官网宣布了一系列新的业务重组和组织变更,其中包括成立福特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 (Ford AV LLC)。福特方面称,将把所有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自动驾驶相关业务并入新公司,并且将在 2030 年底前,投入 40 亿美元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业务的发展,这其中有 10 亿美元是投资给公司在匹兹堡大的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合作伙伴 Argo AI。 福特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的福特 Corktown 园区,涉及业务包括自动驾驶系统整合、自动驾驶汽车研究及前瞻工程、自动驾驶汽车交通服务网络拓展、用户体验、业务战略以及拓展团队。新公司将持有福特手里 Argo AI 公司的多数股权,目前,Argo AI 正在给福特的第一代自动驾驶车开发、生产虚拟驱动系统。 福特自动驾驶汽车及电气化副总裁 Sherif Marakb 被任命为福特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将向新公司董事会汇报工作;福特汽车执行副总裁兼移动出行总裁 Marcy Klevorn 则担任新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除了自动驾驶,在电气化业务上,福特汽车电气化全球总监 Ted Cannis 将领导福特爱迪生团队,负责开发和推出下一代电动汽车。爱迪生团队将继续向福特汽车执行副总裁兼全球市场总裁 Jim Farley(吉姆∙法利)汇报工作。 福特汽车电气化战略包括重新定义消费者的拥车体验,用户无论是在家里或者出行在外都将获得到轻松、便捷的充电体验,并可以通过 OTA 进行软件升级,以获得更好的服务及功能特性。 此外,福特汽车还将调整由福特汽车执行副总裁兼全球运营总裁韩瑞麒(Joe Hinrichs)所领导的全球运营部门,将 IT 信息技术以及全球订单交付系统纳入其中,整合生产系统相关的团队、技术和流程。因此福特汽车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 Jeff Lemmer 将向 Hinrichs 汇报工作。 福特方面称,这次调整将有助于福特加速整个工业系统的技术整合和应用,并将进一步简化生产制造流程,加快车辆交付速度,减少库存并提高资本效率。 「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 IT 技术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实现汽车个性化、供应链优化和更加高效的库存运营。而韩瑞麒要做的是重新设计这个系统来完成目标,同时提高业务的运营效率。」 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韩恺特(Jim Hackett)说。 最后,汽车产品开发和采购执行副总裁唐浩泰(Hau Thai-Tang)将直接向韩恺特汇报工作。福特方面称,这样能确保关键部门在福特汽车开发成功的产品过程中,他们的声音更有影响力。 在唐浩泰的领导下,福特汽车正在向更为灵活的车身架构和各车型的通用零配件的方向转型,从而将新产品的开发时间缩减 20%。「 这将有助于福特实现其而完成近 70 亿美元工程效率的承诺。」 福特方面表示。 目前,福特汽车提供五款具有更高灵活性的车身架构:车身框架、前驱一体式车身架构、后驱一体式车身架构、商用轻型客车一体式车身架构、以及电池电动车型架构将与模块化「 家族」 自由组合,可将动力单元,电气组和车辆工程配置等实现整合。每辆车的工程中有 70%将采用这种新的工程架构,其余的 30%工程设计包括格栅、引擎盖、车门等,将针对每款车型进行量身定制。 福特汽车称,公司今日宣布的所有组织变更均于 8 月 1 日生效。 除了组织调整,福特汽车还在整个公司内部深化以产品线为中心的变革——在 Jim Farley 的带领下,福特汽车将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开发团队将更为关注消费者洞察和市场机会,提供更多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及服务。他们表示,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策略是建立在福特现有的经验之上,主要包括北美地区的 F 系列车型团队、亚太地区的 Ranger 车型团队和欧洲地区的商用车团队。 按照福特汽车的产品更新计划,到 2020 年,公司将在北美市场提供新的产品阵容,展厅内在售车型的平均年龄预计从 5.7 岁降至 3.3 岁,实现四分之三的产品更新换代,并新增四款全新皮卡和 SUV 车型。据说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公司也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更新计划。 「 我们关注业务的每个环节,不断调整优化,确保实施的每项工作都将以提升业务的运营效率和绩效为目标,更好地服务客户。」 韩恺特表示。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芯片皇帝 Jim Keller 加入英特尔 要改变芯片开发方式?

· Jul 22, 2018 333

今年 4 月,芯片皇帝 Jim Keller 离开特斯拉加入了英特尔,担任公司技术、系统架构和客户端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兼芯片工程事业部总经理。最近,Jim Keller 在接受外媒 VentureBeat 和 AnandTech 的采访时透露,他们正在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客户端进行一些根本性转型。 「 现在公司已经启动了新计划, 以在我们进入异构制程和架构时代之际, 从根本上改变芯片的开发方式。」 英特尔首席工程技术官 Murthy Renduchintala 表示。 在特斯拉时,Jim Keller 从事 Autopilot 的硬件相关工作, 来到英特尔后,他将领导公司系统芯片(SoC)的开发和集成工作,包括打造能在一套系统内应对几乎任何任务的芯片。 目前,Jim Keller 和团队一直在完成各种项目和开始新项目。他认为,对于具体项目有两点让他感到有趣,一个是开发真正不同且成功的产品;一个是和工程团队一起合作,确保减少工作场所中的摩擦、打造更好的跳板、制定流程、建设组织。 由于英特尔的规模是特斯拉的 5 到 10 倍,新环境让 Jim Keller 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人才够多。「 英特尔有足够的工程师,并且企业文化注重合作,也会留住人才。我参加过很多会议,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专家时,一下就有 50 个出色的人出现了,这太有意思了。」 而对于和团队目前在研发的具体内容,Jim Keller 没有明确说明。「 英特尔有庞大的酷睿产品线,在性能和频率方面区间很大,我认为在数据、应用方面有很多创新;打造英特尔凌动紧凑计算核心的团队这些年也取得了进步。我现在就在研究他们的成果。」 他说。 科技行业分析公司 Linley Group 的资深芯片分析师 Linley Gwennap 认为, 加入英特尔后,Jim Keller 可能为英特尔沿用多年的 x86 架构带来全新的面貌,也可能在研究下一代 AI 人工智能芯片,或者将更多芯片集成于一套系统之中。 虽然 Jim Keller 算是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芯片专家,并且了解 GPU 和软件栈,开发过网络处理器,还从事过大量晶体管级的设计和晶元技术,但由于英特尔而的产品范围广泛,因此他进入公司后仍然面临着「 新世界」。 不过,Jim Keller 态度积极:「 我们正在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客户端进行一些根本性转型。这不仅是新技术,也是新行业,好在我非常了解构建处理器的机制。」 他指出,英特尔的 CPU 设计师们设计了一些创新的 CPU 组件,但在他看来,现在处理器的设计细节和 25 年前一样,只是规模不同引起某些部分发生很大变化。「30 年前,我做的第一个分支预测器是 2KB SRAM,现在不知道是 10MB 还是 100MB。这些产品的规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规模不同,产生的类型也不同。」 另外对于芯片行业的未来,Jim Keller 认为做晶圆厂、设计高端处理器,以及将无数模块组合成差异化、高价值的处理器并不容易。 大公司很难真的自己设计芯片,大批量出现的创业公司也不一定长久。 「 我在这一行待的时间够久了,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都见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半导体行业里高端产品持续增长,中端产品摇摆不定——有的是大公司的标准产品,有的是自主设计的定制芯片。我们正处于一些转折点上,但不变的是,困难的问题需要真正的专家解决。」Jim Keller 说。 Jim Keller 的辉煌生涯起步于 DEC,1990 年代在 DEC Alpha 处理器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98 年,他加入 AMD,研发了 Athlon K7 处理器,带领 K8 项目,击败英特尔的 64 位安腾芯片,使得 AMD 第一次在利润丰厚的服务器芯片领域站稳了脚跟。 1999 年互联网泡沫膨胀的时候,他加入创业公司 SiByte,后者在 2000 年被博通以 20 亿美元收购。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这笔交易大大贬值,博通自身的飞速发展也陷入停滞。2004 年,Keller 转投专注研发移动处理器的创业公司 P.A. Semi,担任首席工程师,后在 2008 年初去了苹果。苹果也收购了 P.A. Semi 的团队,继续为 iPhone 开发 A 系列处理器。这是史蒂夫·乔布斯摆脱依赖芯片制造商战略的一部分,效果显著,为苹果节省了几十亿美元。 2012 年,Keller 预感到变革即将来临,PC 处理器的发展正在减缓。他重新加入了 AMD,带领开发新的微架构,代号「Zen」。AMD 2017 年发布了第一款基于 Zen … 继续阅读

斑马网络是更开放,还是更「阿里」了?

· Jul 18, 2018 333

2015 年 12 月,上汽和阿里巴巴共同出资 10 亿元成立斑马网络,双方分别持股 50%。在很多人眼中,包括在斑马的很多战略合作方眼里他们还都是一家 TSP,但是斑马却否定这种说法,坚持称自己做的是开放平台。 「 今天很多公司担心我们抢了他们的生意,其实不是这样。斑马要打造的是未来智慧出行的服务平台,部分 Tier 1 和 TSP(车联网服务提供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斑马网络 CEO 郝飞(花名飞歌)说。 目前,斑马网络的战略合作伙伴里,包括 Tier 1 供应商博世、大陆集团、伟世通、德尔福;去年他们还和国内的 6 家 TSP——钛马车联网、车音网、联通智网、联友科技、车联天下、九五智驾结盟。 其实「 开放」 这个词在汽车行业最近已经快被用烂了,整车厂也说,服务商也说,Tier 1 供应商也说,出行平台也说。所以斑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和合作伙伴之间如何合作?在建构商业模式的路上走了多远呢? 斑马的定位 斑马网络现在的定位很明确,所有的高管都会告诉你他们要做平台。 在商业模式上,他们服务于 B 端客户,为 OEM 进行开发、适配,营业方式类似传统的 Tier 1 供应商,收取服务费、开发费。不过和 Tier 1 不同,斑马的主要产品是「 软件+服务」,而不是硬件。 他们提供软件产品,以及未来不断的运营、服务、迭代和升级服务,硬件则是和合作伙伴合作。 郝飞表示,斑马是要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让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在车主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斑马的作用是促成交易。「 斑马智行 1.0 更多关注的是在线导航、语音控制等功能的体验;2.0 里我们更关注生态服务,正在打通整个阿里的生态。」 生态是什么意思?典型的案例是,假如你用支付宝买了一张电影票,车机可以直接根据你的电影院信息进行导航。2017 年,斑马还增加智慧停车、智慧加油、高速云付等和行车过程相关的功能。 「 解决生态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体现情商、智商,我们会加入 AI 因素,也会更多地运用云端智能主动给用户推送一些服务。」 要做这样的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斑马一方面要对接足够多的 OEM、服务商,另一方面是必须打通足够多的和汽车紧密相关的生态终端。 这也是上汽和阿里巴巴抱着「 开放」 的心态,支持斑马开放自身的原因。 在对接 OEM 上,除了上汽的荣威、名爵、大通,斑马已经和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福特以及观致汽车达成合作。现在国内搭载基于 AliOS 斑马智行系统的车型有 16 款,数量超过 50 万辆。 「 软件和汽车的融合要和汽车总线、整个电气架构相贯穿,这样才能有蓝牙钥匙、语音控制等更多的车辆远程控制功能,所以肯定需要车厂的支持。」 郝飞说。 和 Tier 1 供应商的合作也主要是出于将斑马的软件、服务和整车的硬件相融合。此外,由于斑马的平台业务对终端硬件有要求,需要和终端数据互通,因此斑马还和 TSP,以及 CP(内容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等运营商签署了合作协议。 今年 7 月,斑马和多家汽车服务商共同成立了互联网汽车在线服务联盟(OSA)。「 很多经销商集团、4S 店通过 OSA,可以更好地服务车主。」 郝飞表示。OSA 给车主提供在线的内容,以及导航、语音、音乐等服务;反过来,汽车本身的维修保养、救援的能力也需要一个生态来支持。 目前,斑马平台上有 70 多家出行生态相关服务企业,包括 Tier1 、软件方案提供商、芯片制造商、智能硬件、停车、加油、车险、交通、救援、充电、通信娱乐、云平台、支付、餐饮、自驾游等。「 接下来斑马还会和更多跨国公司、自主品牌合作。」 跑得更快 斑马要做的这个平台,其实百度和腾讯也都在做。 2017 年 4 月,百度提出「Apollo 计划」,和近百家车企、自动驾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年 7 月又推出了 DuerOS 智能车联解决方案。2017 年 11 月,腾讯终于推出了车联系统「AI in Car」。 而从全球角度看,除了互联网谷歌、亚马逊,汽车行业的 Tier 1 供应商、整车厂也纷纷在布局这样的智慧出行平台。对此郝飞认为,一开始行业里有很多家平台竞争很正常,因为大家提供不同层次、深度、内容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将有多数遭到淘汰。 「 要看的是谁能更快速地去获得客户,让自己的整个解决方案更好地装到车上,同时服务于更多车主。服务车主后还要能获得用户真正的活跃和黏性。」 郝飞说。 为了跑得更快,拓展和吸引量产车的 OEM 客户, 斑马最近做了两件事:发布 AR-Driving 产品,计划和 AliOS 开放 SDK。 AR-Driving 是什么? 它是融合了车道级导航、高精度定位、相对坐标实时校正等自动驾驶技术的科技产品,通过 AR 技术,将车辆状态、驾驶引导、环境感知等信息叠加在真实场景中。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将车载 HUD 改造,把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结合 AR 投射到数字仪表盘上。 据汽车 Tier 1 供应商的技术部人士向 GeekCar 透露,其实 AR 和仪表盘结合的这种技术很多年前就有国际公司提出过,并做出了产品,只是没有量产。原因主要是精度不够,视觉上看不一定比肉眼看的效果更好,存在风险;另外,仪表投射需要车主转移视线看,不太方便。 「 这是应对 HUD 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 上述人士说。 郝飞也承认这一点,那斑马为什么不直接用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