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读者只是「一猫」

· Nov 15, 2014 333

一猫汽车网发布将近两周时间,人们都在讨论一猫的商业模式,一猫成败,未来。但是这些都不是我最想说的。 11 月 1 日的一猫发布会,恰当的说是一猫能够撬动所有资源的一次大聚会,汽车公司的,媒体的,公关公司的。多少年来都是采访别人的汪云清老师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场面非常的生动。 汽车在中国井喷的这十年,汽车媒体日子过得不错,但是从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人真正认可这样的方式和生活?最优秀的汽车媒体人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 门客」,而这样一份体面的工作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 人们会迷惑这种出差五星级酒店,言必被称「 老师」,出国必背 Rimowa 的生活。事实上年初发生的媒体动荡也从各种方面上证明此间总总的虚无和危险。 所以当一猫的三个联合创始人:前《新京报》汽车周刊总监何醒言,前《新闻晨报》汽车主笔唐华,前《广州日报》《车天下 车生活》主编汪云清站在「 我们也是有理想」 的几个字面前,做一件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事业还是很励志的。 所以业内人士问我如何看待一猫,我认为这至少是一件非常正能量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始终盯紧「 用户」 需求。而眼下各种不足无非是媒体人转型遇见的一致问题:非常容易从服务大客户的角度思考,而很难真正去了解用户的需求。也就是从门客到利益主体是需要非常艰难的角色转换的。所以采访当天我跟汪云清说,下一次一猫的活动来的应该是一猫粉丝。 而对于一猫另外的合伙人,无论是阿里出来的 CTO 还是成功商人美国归来的王辉宇,他们要转变的可能是从 PC 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我们需要努力思考「 到底什么不一样了?」 移动设备帮助人们突破失控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联系;云计算将超级计算机装进人们的口袋。十年甚至百年的壁垒也许一夜间就会被潜入,而转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如果团队是具有创造力的,那么就算开始的时候 Pose 摆的不太到位也很正常,要的不过是快速跟突进的能力。 当天的对话说来说去还是在原有的体系下打转,用户体验的微调是否真的能够吸引足够的用户?这些都是犀利的问题,但是汪云清老师激动的反问了一句:「 你们这些做内容的难道从来不相信内容的价值吗?」 无疑好内容绝对是有价值的,不然类似美国的 Vice,和赫芬顿邮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估值?但是内容生产的方式,以及内容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如何一猫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懂车更懂你」,5 位创始人就目前能够调动的资源资本已经是「 高富帅」 创业了,一出手就是注册资金六千万,剩下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至少何醒言越来越靠谱了,汪云清老师不再独自愤青了,唐华老师继续温厚并且激情了。好吧,这简直就是写给一猫的情书啊,谁叫我跟何肥有过那么长那么美好的共事时光呢?一猫才刚刚开始,这只猫现在充满热血和激情,这些不太挪窝的「 年轻人」 开始创业了,我们要鼓励,探讨,打击,再鼓励,然后一起前进,就这样。有本事你也出来干那件死了都要干的事儿啊。如果一件事情激发人的勇气,创造力,那它就是一件好事儿。

【酷玩儿】我只是在开车的时候想听网络电台

· Nov 14, 2014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今天在盖世汽车网组织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论坛(标题很彪悍吧)大会上,我看到一个小玩意儿叫:「 网络电台」。作为一个网络电台重度用户,我对这样的产品很是好奇。 原因有两个: 1. 家里两辆车蓝牙不是莫名其妙杂音很大,就是 USB 借口已经接触不良了。所以用手机链接汽车,听手机里网络电台的 App 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2. 在北京上下班开车时间有时候在 3 小时左右,3 小时的生命啊,不听电台娱乐或者学习实在是太浪费了。 但是,就算我没有上手用这款产品,我已经对产品产生了很多疑问: 1. 为什么我还需要下载一个多听 App,而不是可以直接收听我已有熟悉并喜欢的网络电台 App? 2. 我还需要在家里下载好听的内容真的好费劲。我希望跟现在音乐 App 一样 5 元钱每个月随便听。 于是我上网查多听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其实他们的逻辑是,主要做「 听」 的 App,然后用一个小硬件连接车内收听该 App 的需求。因为很明显,在开车的时候,以及睡前应该是收听网络收音机场景最合适的场景。然后我点击多听官网购买「 网络电台」 小硬件的链接,于是小悲剧出现了,看网友的留言: 我们可以看到多听 V 电台淘宝店是今年 5 月份上线的,现在有 1105 个收藏,283 个交易,112 个累积评论,好评数是 22 个。看到这里,基本上已经不太想用这款产品给自己添堵了呢。 但是我的需求还是没有被解决,最近家里车内蓝牙和数据线接口坏掉(其中一款车还是专门买了手机可连接版本,当时多花了 1.1 万元)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听音乐了。而 CarPlay,Android Auto,mySPIN 之类高大上的手机和车的投射连接还没有办法立刻享受到,我眼下在车内听网络电台的需要又很强烈。荔枝 FM 的老大 Marco 在我朋友圈留言说:到 JD 买一个几十块钱的 FM 发射器,什么电台都能听。 于是上 JD 查「FM 手机 发射器」,看了各种功能评价以后,这个评论打动了我: 「 厂家都不知道的功能– 可以当车载蓝牙。我主要是为我没有蓝牙功能的小车配车载蓝牙的,可惜厂家都不懂拿这个做广告,因为大街上 95%的车是没有车载蓝牙的,可见这个市场有多大。 还有现在手机的音频内容太多了,有这个真好。 我买了三个品牌的 FM 发射器,退了二个品牌,只留下这个。 冲电口设计的位置不好,应该转 180 度」。 于是已经剁手,不过其实我对于其音质,电池续航还是非常担忧的呢。是的,因为其他产品都太不酷了,我们只好推荐这么一个酷玩儿,因为真的很实用,因为实在无法忍受没有声音的开车时间。另外有 GeekCar 的粉丝如果愿意分享「 当你开车时你听什么」 请在我们微信账号留言,如果分享的比较多,我们周末可以出专辑分享车内娱乐内容。

我们体验了那几款共享用车 App(第二弹)

· Oct 27, 2014 333

对于和交通相关的新产品,GeekCar 很乐于当小白鼠。于是,我们体验了这些共享用车 App。 今天说的还是天天用车的使用体验,体验人是胡阿姨。(下文中的「 我」)先说说好的 天天用车我一共用了 9 次,如果不是因为最近叫车总是叫不到,我估计我会很乐于每天用它取代自己开车。原因很简单,便宜方便舒适。基本上这 9 次用车我都给司机打了全五星,而且留言赞美。9 次,全部是同一路线,不同的是 9 个完全不同的大叔,9 款各式各样的车,如果仔细回想也真是醉了。 其中有一位司机开的是长城酷熊,坐进去以后真的是眼花缭乱:几乎有 3 个屏幕,有会变色的换挡杆儿。其他的还坐过全新的欧力威,恩,我想能够乘坐这些车款的机会真的不是太多。也许是因为我的路线是从丰台到北二环,所以碰到的车主基本都是公务员或者不太忙的上班族大叔。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朋友介绍,或是洗车加油的时候收到宣传单,觉得好玩儿就加入了天天用车,或者是抱着「 省个油钱也不错」 的想法。 事实上,身边稍微保守点儿的朋友听说我总是搭乘顺风车,各种强调安全。不过我想,比起搭顺风车进藏的女子来说,我搭顺风车上下班应该危险系数不高。      再说说问题 首先大部分司机都非常善良,和蔼,他们应该是被培训过的,会帮忙打开副驾驶的门招呼你上车。但是确实有一次不那么愉快的经历是,一般陌生人会问及「 你来自哪里」,这本来很正常,但由此开始被评价发肤容貌的话,还是有点不舒服,当然这是搭车需要承担的风险。 其次是,最近已经开始搭不上车了,因为明显搭车人人数会超过车主人数很多。因为天天用车近期有一大波的车主得到 60-100 元不等的补贴,所以几次都是司机开了 20 多分钟来小区门口接我。司机说要是没有补贴是肯定不会这么干的。所以未来必须有足够多的车主,和足够多的搭车人才会默认能够真正实现点对点。 最近发现天天用车把我家的定位往西调整了 1 公里,那儿是一个建筑地标。也许设置到那儿更容易找到车主?几次搭车的感受是,天天用车的地推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要找到真正对陌生人搭车有好奇心、愿意顺便搭车的人,和用补贴找到想赚个油钱的人,二者的方法应该是有区别的吧? 特别有趣的是,基本上我都会和司机稍微讨论一下天天用车该怎么赚钱的问题,以及怎么才能有更多车主参与?那些在乎补贴的车主基本上都认为,如果没有补贴他们也不会再拉了。也有车主劝我也把车登记注册赚个油钱,「 反正也很简单」。 最有意思的是碰到一位做饮料销售的,他讲到饮料如何卖到超市去,而超市客流又如何被互联网电商冲击,以至于他们必须也开始做电商,但是电商买饮料,和在实体店买饮料冲动感不一样的问题。 写着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又在天天用车上订了一辆车,不过对方电话说:「 我是司机……」。也许因为是我家路线的问题,基本没有碰到能够真正有兴趣聊天的人,我的同事 sid 比我幸运,他碰到了 IT 人士,而且还给帮他介绍了一位 GeekCar 需要的技术来面试。噢耶!

「小鲜肉」的激情与梦想:胡阿姨带你看大学生方程式比赛

· Oct 18, 2014

写在前面: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襄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 2014  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ormula Student China,简称 FSC),10  月 14-18  日在襄阳市举行,来自国内外 65  所大学的 82  支车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今年,很多前辈不断的跟我提起大学生方程式比赛,无论是从从各个角度。比如学生们天才级的能力,比如那些年轻有活力的团队。这些前辈觉得这种比赛跟 GeekCar 很搭调,所以我们决定前往襄阳一探究竟。 直飞襄阳的飞机一天只有两班,如果是上午去,就只有 7:30 起飞这一种选择。按照我的作息时间,出发前的这一晚只能睡不到四个小时,其中还有一个小时是在担心错过时间的浅睡眠中度过。 16 日来到襄阳之后,虽然看到了荷尔蒙气息浓烈的年轻人和赛车,却依然感觉疲惫到爆炸。但是和几个年轻的车队成员聊天,他们告诉我,很多人已经是一天一夜没睡了,累到什么程度?甚至拧着螺丝的时候都会随时睡着。 他们真的是年轻人,长着青春痘,精悍的瘦,晒得黑黑的。如果要我来概括这些热血青年们的特点,我得说他们大都挺理性的,而且大都是德国粉丝,甚至是大众汽车粉丝(真没有褒奖大众的意思,大众不作死就不会死)。另外就是,问他们平时关注什么汽车媒体,他们答案标配都是「 汽车之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易车请别劈我)。 撞车以后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帐篷前面围满了人,甚至有斯图加特大学和重庆大学的一些学生。他们的赛车被架在台子上,负责制动系统的同学很焦虑的在调试,而围过来的人也在一起讨论解决方案。由于 16 号当天天气阴冷并且下雨,赛道非常湿滑,他们的赛车滑出赛道发生了碰撞。车手没有受伤,但是赛车受到了比较大的创伤。 抢修的团队几乎一夜未眠,为此,转天他们还需要重新进行静态测试和安全检查,所以也就错过了 8 字环绕的测试时间,他们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因为晚了 1 分钟而丢失了这个项目的分数。 在下午高速通过障碍的比赛里,大连理工的赛车虽然出车速度很快,但是最终以超级慢的速度返回。车手表示,制动失灵,没有办法刹车,所以根本不敢深踩油门。 所以,有了开始的那一幕场景。造成制动失灵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前一天的碰撞让油管接口松动,接回去的时候里面产生了气泡,导致油路回流速度很慢。 事实上,描述上面一段话的时候我有些心虚,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我都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脑补的也是吸管和空气的关系。 他们的队长因为要考试没有来到现场。他们的车队经理叫张韵仙,是一位热情伶俐的年轻小伙儿,反带着鸭舌帽,穿着  NB 的球鞋,牛仔裤露出脚踝。他说,所谓「 车队经理」 就是除了技术以外所有的事情都得由他负责。他喜欢大众汽车,虽然觉得大众这些年有点儿不靠谱,但还是喜欢。当然他最喜欢的车还是阿斯顿. 马丁,还有,他说自己很喜欢看 F1 比赛。 聊天的时候,他会努力跟上我的节奏和需求,而且对自己车队、其他车队的状况都非常了解。他学车辆工程,将要考研,未来的工作目标是回到家乡湖南,在湖南的大众汽车公司先干一段时间,再看看有没有创业的机会。 他说汽车的未来肯定是电气时代,而他们今年也第一次自己制作了电动赛车。他告诉我,电动赛车的难点是电控系统。「 真的非~常~难!」 他说,但是原本今年他们非常有把握,因为他们赛车上的电机功率是其它电动赛车的两倍,这个电机是老师帮着从大连电机厂联系得到的。 我们俩被暴晒并在赛场旁边看着比赛的时候,突然间一阵风驰电掣。「 快看,斯图加特队,他们简直是宇宙队。」 张韵仙说,「 他们的电机在四个轮子上,同时车身很轻,只有 165 公斤(其他赛车大约是 300 公斤左右),基本上两个人就可以抬起来。关键是他们的车五周以前在库房内被烧掉了,他们花五周时间重造了一辆一模一样的,太不可思议了!」 正说着,斯图加特大学队的成绩出来了:55 秒——这是当天我所听到的高速障碍赛成绩唯一进入 1 分钟的。(据说后来湖南大学也跑进 1 分钟之内)而在昨天的直线加速赛里,他们也是唯一进入 4 秒大关的,成绩是 3.6 秒。(在 18 号的耐久赛里,湖南大学曾赶超过斯图加特大学,据说场面非常刺激)当然,速度不能代表一切,整个比赛还包括静态评测、成本评测、营销评测等。据说前年慕尼黑大学的动态成绩几乎满分,而静态评测却是负分,所以总分只能是第二名,而原因主要是因为各国的方程式比赛规则不太统一。  比想象中艰苦 襄阳这两天的天气也真的是变化莫测,前一天我还穿着毛衣瑟瑟发抖,第二天下午竟然穿着短袖还被晒得滚烫。整个比赛场地的周围都是一片大草丛,所以有巨多的蚊子,我们随时随地会被它们围攻。 我脑补了一下学生们在帐篷里通宵修车的画面,不禁打一个冷战。 在赛场旁边,我看到两位穿赛手服的同学在看比赛,偶尔用手机掐一下秒表。烈日下穿这种防火材料的衣服实在是一种折磨,其中一位又黑又精瘦,他的脸和手臂全部是比较严重的擦伤。我惊讶的问,这不会是因为比赛挂的彩吧?他说不是,是前几天骑摩托车摔的,因为熬夜做赛车实在是太困了。 他真的是一个简单热情的人,虽然他带着眼镜,但是我能看出他眼睛里闪烁的那种热爱。 他旁边的同学看起来更加沉着冷静,他说自己未来还是喜欢从事技术工作,去汽车公司做技术才是靠谱的事情。过了一会儿,他已经坐到了赛车里开始上赛道,不过好像中间跑错了路线。我远远的想给他们拍张照片,但是每一次他都刚好转过头去,用头盔对着我。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他腼腆又实在。 各种聊天之后才知道,他们俩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学。今年他们是第二次参赛,只有汽油车。学校只给了他们十万的经费,所以大部分的部件都是自己手工打造的。另外一部分的加工由外面的工厂完成,这是因为老师不让他们使用机床,原因是担心安全。事实上,有电机公司想和他们合作,但是由于电动车成本比较高,南京农业大学暂时还没有要做一辆电动车的准备。 那位脸擦伤的同学主动给我讲解了今年赛车队的一些情况,他说自己忙的压根儿没有时间写简历,等比赛完了可能再去思考毕业的问题。 和我聊天的这些同学几乎都是大四的,并且学的都是车辆工程专业。这是因为,一方面,要来参加比赛基本得从大二、大三开始介入,到大四才能成为主力,另一方面,车辆工程的同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会对这件事情更加投入。 大部分被采访的同学都认为,课本里的知识基本已经过时了,造赛车完全是对自学能力的考验。甚至有比较夸张的说法是,造这辆车和课本里的知识没有半毛钱关系。通常,赛车团队在校园里能够招聘到上百人,但大部分都是打酱油的,只有真正热爱并且有极强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够干劲十足的坚持到最后,并主动参与进项目,但是学校的制度一般都非常保守。 到了 17 日的下午,大家的表情才开始松弛下来,篷房这边有了一些欢歌笑语。事实上,作为年轻团队,热爱、激情、执行力才是大学生方程式最应该凸显的。所谓的「 通过参加这个比赛容易找到工作」,那不过是挖掘的过程中自然的挖到了水。 关于这个赛事的八卦 同学们聊到同济大学的时候,都是一种很特别的表情。据说,同济大学这次重金投入,有人说是八九十万,有人说远远不止这个数。而同济内部的同学却说,去年的时候电动车压根没有造出来,今年勉强造出来了,但很多都是代工,以至于赛事相关领导在他们的内部会议上提出了批评——关于他们动手能力实在太弱的批评。 事实上,关于动手能力,同学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他们觉得清华的同学也许根本不在乎动手能力,他们更加在乎研发能力。因为总的来说在这个比赛里,「 制造赛车」 并不包括研发,发动机和重要零件基本都是买来的。只有斯图加特这样的德国学校才会自己去研发发动机等部件。 关于驾驶方面,大家集中吐槽的一点就是,清华大学两位姓朱的车手实在令人无力抵抗,他们是跑专业比赛的车手,和在学校里自己练习出来的车手相比,他们的优势大的不是一星半点。与之相反的是,大连理工这样的学校会吐槽自己完全没有地方可以练习驾驶技术。大连是一个起起伏伏的城市,很难找出一块平地,「 每次练习都需要跑到 60 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花几千块钱,晚上也只能在那边搭帐篷睡觉。」 而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和驾校等资源做了对接,所以能够争取到比较多的练习时间。 另外,今年的湖南大学车队非常有冠军相,成绩领先,同时赛车手熟练。但是据大家反映,湖南大学早在一周以前就来到这个场地了,他们自己摆桩练习,一天支付 800 块钱。有的车队说这是作弊,也有的车队说实在是悔得肠子也青了,「 早知道这样就应该早出车。」(耐久赛的结果证明,湖南大学没有白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细节,比如: 厦门理工大学的赛车是重量最轻的。 重庆大学有一位长得像格瓦拉的哥们儿,据说一直在南美混着。 燕山大学得到了销售豪车的 FFF 公司的冠名赞助。(FFF 是柯尼塞格品牌的中国代理商)比赛结束之后会有 5000 瓶啤酒等着大家,但是现在(16、17 号)不能喝。 gopro 和 大疆都以不同形式赞助了比赛或是车队。 女生们大都只能干经理,营销的活儿,因为体力上都难以支撑。 在接触的几个年轻人里面没有一个人主动跟我提起 Tesla 以及 Elon Musk,虽然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但是话题不会继续深入。 虽然很多车队都在用的单缸缸体有很多问题,但是大家依然觉得这是轻量化的趋势。而也有同学坚持认为单缸机问题太多,要用四缸发动机。 车队里驻守帐篷的同学很多都非常可爱,但对车辆情况几乎一问三不知。 那些坐在赛车里的车手大都忧心忡忡,相比之下,斯图加特队的德国人就又阳光又轻松帅气。虽然看起来他们年龄都比较老,但是确实各个挺拔。 西华大学的某位同学比较扯,他说在中国拿市场换技术是一定能成功的。他最喜欢通用的汽车,但是未来买什么取决于在哪个汽车公司工作。(应该是个好职员)

全新沃尔沃 XC90:北欧奢华和科技浪潮的强势合体?

· Aug 27, 2014

如果听了胡阿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录制的 geekcar.fm 节目(如果还没听,点 这里 收听),大概就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来讲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来到这里的意义了。 什么是北欧的奢华? 在讲全新 XC90 前,我想先讲讲斯德哥尔摩。感觉飞机是在一片森林里降落的,然后发现这里的警察有大纹身,这里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潮爆天,路边咖啡馆的椅子都是知名设计师的作品。 我跟汽车圈最见多识广的四万大叔请教:「 路上人们的眼神为啥那么冷峻冷漠?」 四万大叔立刻严肃的说,「 瑞典人有着不同于德国人的理性,他们的设计真的太棒了,这不是冷漠,要学会欣赏理性。」 「 恩,好吧」 心里默念,就像 200 年前瑞典是欧洲第一大军事强国,但是 200 年来瑞典无战争。 再讲讲奢华。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里面有蓝厅和金厅,诺贝尔奖的晚宴会以及晚宴后的舞会在这里进行。但是蓝厅并没有蓝色,而是用非常古朴的橘红色砖建造的;明亮的玻璃窗环绕着巨高的屋顶,看得到蓝天,照得进阳光;屋顶使用幕布材料,很轻很保暖,而且所有的材料都取自瑞典。站在那里,我突然想明白了此前采访过的设计师老大所说「 奢华=时间」 的意义。蓝厅的奢华非常令人感动,这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结合,手工做的砖虽然历经百年,但却能感觉到它的呼吸。 当然你会反驳金厅那么金碧辉煌?对,它是用「 金子」 马赛克做的,完完全全真材实料,两边的拱廊都有宗教的寓意。去掉金子的话,剩下的就是简洁。 看完上面两段游记应该能够理解沃尔沃的奢华:强调「 材质」,强调人与物的和谐,理性又不失人性,不为物所醉。 而这一次沃尔沃全新 XC90 是 12 年以来第一次换代,也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新产品发布。新的底盘技术,新的发动机技术,新的智能互联系统和新的安全技术,新的车型设计语言(最明显就是雷神锤子大灯)。真的是 All New! 发布现场是什么样的? 发布会场地在 Artipelag,一个非常典型的北欧设计艺术馆,坐落在森林里,面朝波罗的海。发布会没有美女模特,没有酷炫表演,只是 XC90 研发团队的各个负责人对这款车进行全方位讲解。当然,演示过程很酷,信息量很大。 打造沃尔沃 XC90 的团队表示,沃尔沃想给用户的三个承诺是:理解你(高科技);保护对你重要的一切(安全);让你感到与众不同(设计和服务)。 同时,在 9 月 3 日,沃尔沃会启动他的电子商务平台,首批 XC90 限量版会在网上销售。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限量版车型会是沃尔沃未来的营销方式之一,新体验包括:个性化服务;专属工程师服务等等。 关于新技术和智能 XC90 是 SPA 平台的第一款车,沃尔沃汽车研发高级副总裁 Peter Mertens 说:「 不同于其他汽车品牌的横向平台整合(比如大众、奥迪、保时捷的同平台策略),沃尔沃采取的是纵向平台整合。SPA 将是沃尔沃 60 以上车系共用的平台,而 60 系以下车型将会使用 CMA 平台——一个和吉利共同打造的新平台。 Peter 说话的时候激情四射,以至于我和他聊起「 车内电控总线到底是 CAN-Bus 还是以太网」 的话题时,他拿出纸笔画了起来。这还不算完,采访结束我去吃晚饭,他还跑过来说:「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给你介绍另一位合适的人选再详细回答你的问题。」 我忙不迭吃了个冰淇淋就去找那个合适的人了。 事实上,之所以扯到车内总线的问题,还源自 Peter 对汽车未来的预测:硬件尽量标准化,而软件应用层面尽量的丰富。同时,沃尔沃的各项安全技术、智能技术都需要车内总线反应到各个模块来得到相应的回应。如果说一个功能是一台电脑,那么如何能连接很多台电脑并且做出快速反应得到回应呢?CAN-Bus 的信息流速度要比以太网低很多。而电控系统的 VP Thomas M.Muller 说,沃尔沃对车内总线进行了重新的布局,不是简单的 CAN-Bus 或者以太网,而是通过很多「 域」 来进行,其中还有 MOST,FlexRay 等各种总线……听到这里我真的晕菜了。关于这些车内总线的知识先按下不表,回头专门梳理。实际上 Thomas 的意思还是说,沃尔沃汽车依靠的是云+端来实现外部联通,而不仅仅是用不用以太网的问题。汽车连接互联网意味着要实现各种智能,都需要汽车具备极快的内部信息传输、外部信息连接速度,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关于开放与合作 当有媒体问到 Peter 关于人机交互的问题时,他显得异常兴奋。能够感觉到他本人对这块内容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甚至还挖来了诺基亚的一个人机交互团队来做车内交互的研究设计。他表示要向消费电子产品多加学习,「 你拿到手机的时候不需要说明书就会用,而功能越来越多的汽车如何能够做到呢?」 全新 XC90 搭载了一块儿 iPad 大小的中控屏幕,UI 设计非常轻量化,基本用两个步骤就能够达到目的。而我们知道的是,沃尔沃在跟苹果 CarPlay 和 Google 的 Andriod Auto 合作上都表现的非常积极。我问 Peter 是否担心最后汽车公司变成富士康那样的「 制造工厂」?他显然已经思考这个问题很久了,在各种交流不顺畅的情况下,他还是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在问什么。他说,从三个层面看,汽车和互联网公司是必须联手的。首先,开放的心态是必须的;同时,汽车公司作为硬件载体,它要负责安全防火墙以保护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会被黑客黑掉;最后,与车辆、车主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汽车厂商不会交给互联网公司。所以双方一定是相互合作共赢的。   拍了中控操作视频,但是 Wi-Fi 不给力,无论怎样都发不上来,坐在开往哥德堡的火车上写稿子,写得几乎晕车。不过没关系,瑞典和沃尔沃,它们的故事很有意思,需要慢慢分享。

「冰桶挑战」为什么那样火

· Aug 20, 2014 333

8 月 19 日下午 2 点困顿时扫一眼微博,先是看到知乎 CEO 周源冰桶自浇湿身的视频和看他下给豆瓣阿北和今日头条张一鸣的挑战书。同时看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在刷冰桶挑战,而且还置顶了。刷 Tiwtter 也看到说比尔盖茨给 Elon Musk 下了「 ice bucket challenge」 挑战书。 脑子有点转不过来,隐约记得昨天(18 日)红衣教主周鸿祎冰桶挑战,然后给各自大佬下战书,我以为斗士又肿么了,心里只是一嘀咕:互联网圈儿真用身体在「 拼」 啊。后来发现周鸿祎挑战书给了腾讯的马化腾(oh my god)。 晚上回家的时候我的微博朋友圈全部被「 冰桶」 包围了,还被各种大佬「 湿身」 视频包围。还有中国第一宅男李彦宏超级清新的一湿身。。粗什么大事了,必须要搞清楚怎么回事儿。 一看不得了了,几乎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美国各界名人都在冰桶挑战过程中湿身,并且在各社交网络里 PO 出了照片视频。比尔盖茨还设计了萌萌哒极客湿身大法,扎克伯格则像年轻人冲了个冰水浴,库克和贝索斯湿出了健硕的体格。当然据说奥巴马婉拒了挑战。 其实第一时间问了周源同学,他很职业的贴了一篇知乎问答链接给我《Ice Bucket Challenge 是如何火起来的?》,基本上我也不用写太多了,我只是想抱怨下我给 GeekCar 小伙伴布置选题,他们有时候反弹不接招。而我在做 GeekCar 初期因为太拼了,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在了网站「 联系我们」 页面里,以至于最近接电话接到脾气暴躁,只说一句:「 快,告诉我,你要干嘛。」(别去查那个页面了,我已经把电话号码换了)。回到正题: 什么是「 冰桶挑战」? ALS 为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的简称,中文译为肌萎缩侧所硬化症。该病患者在中国也有「 渐冻人」 的称法,表现就是肌肉萎缩硬化后很僵硬像被冻僵了一样很难移动。美国的 ALS 基金会为了筹款同时让人们重视这种疾病发起了在体育、娱乐、政治圈的 Ice Bucket Challenge 活动。由于名人们的这一举动也带动了全民的参与。 游戏规则: 参与者要在被点名的 24 小时内用冰水从头上浇下并再点其他人参与,如果不做的话则要捐献 10k 美刀也有 100 美刀版本的(而实际上官方的规则中只是说 donate money 而并没有说多少,所以数量应该是游戏者后加的)。 现在该游戏已有国际化趋势,只不过捐款的选项被取消了。 很好的活动,既有意义又有乐趣,大部分明星也是既做了活动又捐了款,毕竟款数不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是零花,主要是博得了大家的关注。 游戏影响: 大量的参与者是 ALS 越来越被大家所知,ALS 协会也筹集了巨量的捐款,据官方 8 月 12 日有统计以来每天善款的数量都在极速增长。 7 月 19 日-8 月 12 日 400 万美元,去年同期 112 万美元 7 月 19 日-8 月 13 日 570 万美元,去年同期 120 万美元 7 月 19 日-8 月 14 日 760 万美元,去年同期 140 万美元 7 月 19 日-8 月 15 日 950 万美元,去年同期 160 万美元 7 月 19 日-8 月 17 日 1330 万美元,去年同期 170 万美元 为什么会火? 也许在回答为什么会火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回答为什么这么多名人愿意往自己身上浇冰水?宇宙中心其实就是热爱和激情(可以简称热情吗:)),只有内心真正认同并且想要去行动是事情才称得上热情,同时互联网让这种热情得以迅速扩散。 首先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是一个有趣易于实现小有挑战的游戏。 冰桶挑战是基于 ALS 的公益活动,我相信最初往自己身上浇冰水的人时真的看到过身边得「 肌萎缩侧所硬化症」 病人的。因为我身边有朋友的母亲就得了这种病过世,她曾经跟我描述生前她的母亲是运动健将,这种病就是让肌肉功能一一丧失,最后心脏会停止跳动。即便是第三方的描述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悲伤和痛苦的事情。冰水让你有肌肉瞬间麻木的感觉,有了深刻的感受,捐赠也是一件发自内心的事情。所以这首先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比起一贯的煽情人们更愿意传播正能量。 关于点名游戏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在博客,朋友圈时代各自恶作剧点名,有些是为了满足偷窥欲,好奇心,不过大部分似乎「 真心话」 或者「 大冒险」 一样的恶作剧游戏。只是这一次是线上接受点名挑战,线下完成并且制作成数字化可传播的信息流。 不同于小圈子范围内的慈善晚宴,冰水大挑战充分利用了社交网络的渠道和玩法,一人迎战成功后挑战三位朋友,执行程度是几何倍地增长;名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广泛影响力更是使这次 Campaign … 继续阅读

邀请「你」加入 GeekCar

· Jul 18, 2014 333

GeekCar 是 2014 年 2 月 14 日在北京诞生的,目前有网站 (GeekCar.net),微信账号 (GeekCar),播客(Geekcar.fm),并且进驻在各类阅读客户端,播客客户端,还有非常丰富的线下活动。报道内容跨界在互联网科技和汽车两端,并且用有趣的方式,好奇的眼睛探索汽车不远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用更广的视野来探索汽车产业链上的产品和人。 我们一直在寻找有才华的,机敏的,有趣的人来 GeekCar 工作 – 我们认为自己有着行业内最好的团队,而且我们都还在成长。我们正在努力成为汽车科技新闻的领袖,不过我们也有更大的愿景,就是尽己所能扩大网络媒体这一词语的疆界:我们几乎无所不作,从评论到播客,视频,原创报道。我们要努力成为站在科技,汽车,人文交叉点上的领导者。欢迎加入我们。 GeekCar 认为: 人的一生至少应该拥有 100 辆汽车,并且人人有车。 同时,我们不该是汽车的奴隶,而应该是汽车的主人。 当年 IBM 的董事长表示:个人 PC 市场不会超过 5 个人。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拥有了 PC,并且由此改变了世界。一百年来传统的汽车公司创造了车轮上的生活,而互联网就像是人类第二次大航海时代,汽车面临着巨大变革。GeekCar 就是要让我们的汽车生活变得便利美好和有趣起来。链接互联网科技和汽车,链接年轻一代和新的汽车生活。 GeekCar 需要: 汽车科技记者编辑(可实习): 职责: 参与采访并撰写产品分析文章 整理文章和相关资料 要求: 每天翻墙 热爱互联网,关注科技动态 能看懂英语科技媒体报道并复述大意 了解简单的 HTML 标记 喜欢尝鲜爱折腾,是 Beta 控 认同自由互联网与分享的价值 加分项: 有个人独立博客 使用 Mac OS     前端工程师(可实习): 职责: 负责 GeekCar 的产品开发,包括现有产品及新产品 维护 GeekCar 的网站和现有产品 要求: 熟悉各个 Web 客户端,尤其是主流浏览器的开发模式和特性 了解用户交互的基本习惯和基本的优化方法 精通 HTML、Javascript、CSS、各种 Web 标准规范 代码风格优雅 熟悉主流的前端框架 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学习,乐于探索,不墨守陈规 加分项: 使用 Mac OS 熟悉 LESS / SASS,HAML 熟悉 Ruby&Rails 参与过互联网产品开发 网页设计师(可实习): 职责: 根据需求定义网站整体视觉风格,设计网站用户界面。 设计网站中相关的图标、图片。 参与设计体验、交互呈现,提升网站易用性。 与其他同事进行配合工作,完成其它设计需求。 要求: 从事设计行业工作 1 年以上,具有网站或者社区网站的设计经验。 有手机网页设计经验。 能够熟练使用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软件。 了解 HTML。 能独立完成网站用户界面设计的整体视觉风格设定和 UI 设计。 对交互设计有一定的了解。 有较强艺术设计能力,能够灵活控制设计风格,把握时代前沿,富有创造力和激情。 熟悉网站开发流程,能很好地和开发工程师配合工作。 Ruby 开发工程师(可实习): 职责: 负责 GeekCar 的产品开发,包括现有产品及新产品 维护 GeekCar 的网站和现有产品 要求: 每天翻墙 有责任心,能承受压力 2 年以上 Ruby On Rails 开发经验,有独立设计/编码/测试的工作能力 对 MVC / 面向对象设计有深刻理解 代码风格优雅 … 继续阅读

创新者联盟对话王传福(实录): 比亚迪汽车体验的最后一公里

· Jun 15, 2014

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带领下,创新者联盟成员参观了比亚迪产品展示,充电大楼,并部分试驾了比亚迪汽车以后,「 联盟」 终于和王传福有了「 坦诚相见」 了。虽然整体的对话非常有建设性,但是由于篇幅和阅读体验 GeekCar 选取了最有冲突性的两段段实录。 体验还差最后一点 张一鸣(今日头条创始人):今天来参观发现,3 万人的科研投入,投入实在是太强大了。我刚刚就在想,其实比亚迪的车特别理想,研发也特别先进。为什么我之前的印象不太对呢?第二个 像我们看到朋友圈里谁买了特斯拉,一般都是一百个赞一百个评论。我想问王总,怎么能达到朋友圈里谁买了一辆比亚迪有一百多个赞? 我看不出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产品本身有差异,当然有人说特斯拉电池群管理技术有些优点,但是总体来讲我看不到大差别。 王传福(比亚迪董事长):我们当时选择的策略也是过于走大众化,高端这一块我们做得比较少,我们宣传得也不够,这也是我们要检讨的。后面像我们唐、秦、汉、明这些重量级,每款车从技术上都拉高了。 那么,作为比亚迪怎么对这些成功的案例研究?怎么学习 Tesla?我们现在一直在研究,Tesla 的电机是从台湾买的,电控是自己和别人合作做的。Tesla 买的电池是松下的,日本电池本身一直做的很好,Tesla 只是简单做了一个模组。当然他在这个技术上,必须要有他自己的东西,要不然他故事怎么讲圆?他必须在分组技术上有一些创新,只是一个组装,把 30 几个电池并联然后再串联,这个很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种营销。我们比亚迪,因为汽车投资很大,一款产品一般投 10—20 个亿左右,你要是定位不好,就很容易失败。因此首先要研究透以后再做,你不能说做得不成功,做得不成功 30 个亿就没了,30 个亿没了没问题,我们可以在别的地方赚回来,但是有的时候会花费你 6 年时间,6 年时间我们是拿钱买不到的。这些我们还在分析,但是我们现在选的双模战略,可以看出来是非常正确的,现在可以看到收益,未来我们 80%的产品放到双模产品,双模产品高度节油还要加速快,还能跑长途,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消费者他很容易接受,这个是我们下一步要走的。 周航(易到用车创始人):我有几个问题,刚才我开了咱们的车,我觉得比亚迪有电动的优势,但是我在用户体验上有一个感受,比如说我们方向盘是手动的,第二个我们的屏幕,我没有仔细看,屏幕尺寸大概是 7 寸的,还有屏幕分辨率相对来说低了一些, 这样两个细节一下子把整个车拉低了一点,本来价格如此有竞争力,大概 25 万,就可以买到有奔驰血统又有比亚迪电动血统,本来一定会有爆点,但是就是在交互上差了一点。如果要有更大的亮点,就是一两点交互上优化一些,各方面定位来说都没问题。 张鹏(极客公园创始人):以前大家买一辆车,自己觉得这个车合算所以就买。现在的很大驱动力,是我买车了这件事,这件事不光考虑合算,还有这件事我愿意跟朋友分享。这个咱们设计的 e6 的车,前面彩色屏很好,但是我觉得可以有更好的 UI,让我觉得这个 UI 设计的真棒,会愿意跟朋友分享。就是刚才一鸣说的怎么点 100 个赞。 杨勃(豆瓣创始人): 我觉得做产品 98%所有辛苦事都做了,但是最后一点点,大家觉得挺可惜的。 张一鸣:非常明显的一点,一上去就感受到了。 周航:用户感受可能很肤浅。 张鹏:对,弄一个大点的屏,或者一个小的屏能有什么差别,但是如果用户第一感觉不喜欢就很难继续。   汽车周期这么慢怎么办? 王兴(美团创始人):刚才说的是蓝牙钥匙,我觉得作为极客很好。但是这个不可能是用户关心的事情,刚才试驾车我开了 E6 和秦感觉不错,觉得有些体验上面,设计感上面有提升的空间。 让我感觉有点像最早安卓出来的时候,并不是给用户用的,但是苹果给用户感觉就很好。 我想比亚迪的设计师在整个项目组织里面处于什么位置、可能他在多高层级向谁汇报会影响过程中的体验。背后还是品牌的含义,沃尔沃还是给人安全感,像宝马是驾驶乐趣,比亚迪有非常好的技术,非常好的想法,但到底比亚迪给用户什么样的品牌概念?才决定用户能不能接受?要不然那么好的技术,那么多好的车,不能更快让消费者接受。我想说,到底比亚迪是希望给买车的人什么感觉?比亚迪是什么样的车?为什么买比亚迪的车? 王传福: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们上个月内部会上开过,我们现在很多产品设计的时候,是工程师在设计产品,其实我们一直在检讨这个事。 乔布斯伟大,在于他把 ipad 做成小孩可以玩,能让一个小孩充分使用。我们比亚迪也是一样,我们的设计不应该让工程师做,我们应该找一些弱势特别是小孩,特别是我们的软件界面,这个是我们要检讨的,我们下一步要着力发展的。当然大家说体验很重要,但是真正把它贯彻到执行层面,让体验推动,把体验作为第一推手。因为只有体验才能够推动产品所有。因为我们现在有 1.5 万名工程师,这些人当然是各个领域精英,其实我们一样泼冷水,你只是一个技术,在企业的面前,你应该站在下游,技术其实并不重要,你应该把体验放在极致的位置,这个体验要创造出来,找达到这个体验需要的技术,中国没有就去美国找,美国没有去以色列找,以色列没有去俄罗斯找,我们现在也是给工程师泼一盆冷水。 张鹏:互联网圈因为做软件做程序,更新换代很快,产品经理不断看反馈看数据,我觉得您应该跟互联网圈交流,这个会有帮助。因为做软件周期快,有一定成熟度。 王兴:我再问一个问题,王总肯定对互联网也不陌生,我知道你是人人网的独立董事,你对互联网也蛮了解,参与互联网公司的运作,这个对你实际做比亚迪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王传福:应该来说, 我本人经常以一些创新来调教员工,因为 IT 最惊艳就是两个字「 创新」,它的竞争很残酷,过渡的竞争最后就是一个创新,这个行业平台不高大家都挤进来,只有创新才能够活下来,一家创新的公司很伟大。 在座这么多里面都已经打出来了,实际上你们打掉多少企业了,多少企业被你们搞垮了,一样的。 汽车没有,它投资很大的,按部就班,进来的人也很少,因为投资一投就几十个亿,而且几十个亿还不说,一弄就几十年,一个车型五年,从设计到最后,你像我们一个产品五年时间才能出来,未来看以后怎么去跟他们融合,让他们体验到创新,体验到残酷的竞争。因为汽车它也是,汽车领域技术的使用非常落后,很多很好的技术用到车上很慢,我们现在一直在改变,其实刚才我说到的蓝牙钥匙也好,遥控驾驶也好,已经慢慢把一些体验的因素容进去。我们现在也感觉到,我们在评审车的造型、配置,产品定义方面做得不够,我们以后要请一些 IT 精英,运用互联网精神,让他们参与,或者他们去评审我们的产品。因为我们一个产品开发周期一般都在四年左右。从产品开始做,四年出来产品,改型大概两年,每个阶段里面都要做产品的应用,产品应用就要请一批人评审。如果你还是请工程师那就坏了,工程师总是喜欢复杂,简单的东西没意思。消费者就喜欢简单,这是就是一个矛盾,现在我们就要看到这个东西,我们现在也感觉到这个问题。 李志飞(出门问问创始人):我们有一个应用叫出门问问,特别适合在车里用比如说导航,全部语音交互,可能做到车里面比较好。我们也特别想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跟车厂谈的过程存在问题,这个合作验证过程需要两三年,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早就挂掉了。我的问题是两个,第一个你觉得语音交互在车里边是不是真的有未来?还是说只是大家想象的一个东西。第二个,这种合作,假如语音交互是刚性需求,我们本身需要快速迭代,感觉想和您这样的公司合作,但是很难。 王传福:首先第一个问题,语音交互,我们在进行产品规划时我也谈过好多次,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其实车手动的话人会很忙,要扶方向盘,眼睛要看前方。作为交互,一个手一个眼睛,必须要看前方,剩下的就是嘴。因此我们认为,车里最安全的交互是语音。那现在这个语音技术也很杂,我们现在一直想找一些好的语音技术。但是怎么做,现在我们也在想办法。但是就像你刚才说的,确实时间很久。我和每一个汽车公司谈合作都太慢。我曾经跟福特做过好多实验,他们也很重视,但是最后很慢。这是汽车公司的特点,整个行业很慢,因为产品改型要两年,重新开发四年时间。四年对互联网来说就太长了,这个确实是。 未来你看中国车市竞争激烈以后,它的产品周期大大缩短,原来我们产品是十年,现在已经慢慢到七年。以前桑塔纳十年卖,但是现在不行了,七年到五年,以后再竞争可能到三年都有可能。我们怎么办?押,三个也押到两个月是有可能的,再押到一个月也是有可能的。比方说中国的家电,家电发展了 17 年,几乎是全军覆没,到现在占了 70%。工程机械,中国也花了十几年时间,现在占了 70%、80%的市场。汽车我们花了 20 年的时间,汽车还是观念的问题,政府一开始观念就是错的,老百姓观念都改变了。现在想改变就很难。今天的自主品牌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必须要改,像我们车的品质,比如说我们一个车卖出去,两年内故障都小于 1,我们本来做 IT,不断改进,早期可能犯了一些设计的错误,但是品牌沉淀需要一个时间。今天还是品牌管理,品牌管理一旦改过来以后还是很快,毕竟中国人很勤奋,这两年是自主品牌最难受的时间。 王小川:搜狗之前做输入法,2009 年的时候通用找我们,让我们做输入法,当时谈完签约两到三年的时间,我当时觉得不理解,对我来说一个输入法放到车里面竟然需要两三年时间。后来我们内部一算别跟这个汽车厂商合作了,输入法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后来我们内部讨论,用倒逼的方法我们自己做,我们倒逼汽车厂商等成熟再做,这个输入法我们是这样工作。但是有时候站在汽车角度,硬件是比较慢的,但是有的软的东西,比如说小米手机,硬件一年更新一百到两百,但是软件是跟周围一起进行的,这样把慢和快结合在一块。另外一个,我之前跟顺丰合作,说把快递号码放到快递员兜里面,防止丢。后来他们的线下店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推动的。如果咱们比亚迪这方面有创新部,有这个探索,排除掉以前不跟汽车厂商不合作的观念。 侯雁:我们秦要上 2.0,我们跟王总汇报,也要做这个平台,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在里头在走。 王传福:我们到时候可以有这个接口大家互动一下,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还是没法比,前者太保守。 张鹏:您这儿都是自己的体系,像我们互联网是掌握源代码,掌握源代码设计很好改,所以说从基础层有快速更新的优势,这个接口一统一,跟企业连接就很方便。新的东西还是层出不穷地出来。 王传福:你们觉得 IT 汽车,汽车多媒体未来有什么好的 idea,怎么把移动互联和车结合的更多一点? 杨勃(豆瓣创始人):前几周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因为我们有个豆瓣电台,市场上有比我们大的公司,但是他们都不专门做电台了,因为这个电台跟很多汽车合作,最早像宝马他们开始做的,他们习惯在国外跟潘多拉合作。后来我们自己也是觉得这个事情太慢,我们做点事吧,做到手机上,手机上我可以自己做语音控制,但是现在有一个观点,我觉得手机跟汽车如果能有很好的接口,这个可以解决汽车硬件慢的问题,它的接口在这儿,手机快可以整合它,这个是整个互联网的心态,帮助咱们去解决快的问题。 王小川:我看到两个东西,站在互联网厂商,是把车跟手机连一块,反正软件我做进去就行。另一个观点,在制造商让汽车变成虚拟运营商一样联网,绕过数据这个环节,车直接跟网络连在一块,这样就可以把卖出去的用户,而变成持久发生联系的用户,最终还是要跟网络本身连接。 张鹏:一种车是终端另外一种显示,最后跟互联网公司合作。

王传福:电动车不仅仅是一场能源革命(二)

· Jun 12, 2014

5 月底,GeekCar 走访深圳比亚迪总部,和极客公园」 创新者联盟「 的各位互联网精英一起,与王传福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关于新能源车以及比亚迪的发展,王传福做了许多介绍。此文即是 GeekCar 对于交流内容的梳理。点此阅读第一篇文章:《王传福:电动车不仅仅是一场能源革命(一)》本次交流让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比亚迪为什么要做全产业链? 王传福给出的答案非常直接,因为电动汽车是新产业,比亚迪必须自己布产业链,同时过细的分工不利于创新,所有的技术集成在自己手里才能更快的创新。 「 其实比亚迪做垂直整合,别人以为我们是为了成本低,成本低当然没有错,实际上最核心是为了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才是我们做垂直整合最根本的原因。现在这个领域越来越宽,没有核心技术的沉淀,你做个东西很难。」 王传福说这句话的时候在笑,他说「 比亚迪过去十年学会了造车」 这句话的时候语气稍稍的加重了一些。 汽车行业发展了一百多年,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变成了专项分工和管理效率的比拼。王传福认为这是对创新极大的伤害,所以比亚迪要做电动车必须掌握所有的汽车技术,包括发动机,汽车控制,安全气囊,所有顶层东西全部要掌控。 我们都知道汽车里的铅酸蓄电池寿命不到两年,如果长期不使用会在两三个月内耗光电量,无论是百万级别的豪车,还是普通经济型车都一样。同时我们无法预知蓄电池的蓄电情况,等我们知道电池没电的时候,车已经不会动了,虽然汽油箱里还有油,但依然动不了,这么差的体验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你的车里还有油,因为油就是能量,为什么有能量又不能使用呢?从逻辑上来讲,你有了油,就意味着你的车有能量,那怎么变成车没电了呢?电也是能量,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家里有大米、有粮食,但是还是饿死了,一样的是一个管理问题。我们实际上用铁电池代替铅酸电池,因为电有自放电的,放到 10%的时候他把发动机打着然后把电充上,然后再把发动机关上,这种工作铅酸电池做不到,铁电池可以做到,或者锂电池可以做得到。这些就是无处不在的创新,这些就要不断的去创新。」 王传福认为只有集成创新的组织才能不断的进行这样的微创新,不断改进产品体验。 汽车行业非常复杂,比亚迪在过去这几年,把发动机、涡轮增压,还有自动变速箱这些最核心的技术全面整合,不只是掌握硬件,还包括软件、核心部件,然后再基于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创新。比如比亚迪的双模混动车型秦,王传福介绍说,这款车有六道门槛,不只是对国内自主品牌,就是对核心品牌也有六道门槛,电机、电池、电控,这是三个门槛。另外三个门槛,发动机的软件、自动变速箱硬件,还有自动变速箱的软件。汽车行业因为长期的专业化分工把它分掉了,这样那些企业开发产品很难,他们要把众多公司全部请过来,一块整合。 另外,一个思路出来了需要很多修整,就像做互联网产品一样,一个软件出来了,真正达到成熟要经过三遍、五遍、甚至六遍整合,每一遍的产品都不一样。比如要改变一款车型的电机位置,可能就涉及到修改方案、重做模具等很多工序,花钱的同时会花很多时间,对于比亚迪来说,就可以很快的完成。 为什么是全市场覆盖? 比亚迪基本上是属于全产业链的,因为是个新产业,本身没有产业链,比如说像电池、电机、电控、电动转向、电动空调、电动刹车等等这一套,发动机这套东西是另外一套,电机必须要自己布产业链。同时比亚迪还要全市场覆盖,比亚迪在公共交通方面有一个全球零排放的解决方案,大巴、小巴、公交,另外还有出租车(当天我们见证了一辆跑了 49 万公里的比亚迪 e6)。事实上王传福真的认为这事关人类未来安全,和中国能源安全的格局。 比亚迪认为,要推动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首先要改变的是在中国人们对电动车的认识和观念。民众对于电动车的认识还停留在电动摩托电动三轮的阶段,而纯电动汽车在充电设施上还有待解决,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 中国私家车跟国外不一样,国外有很多私家车,一家有两台车或三台车,可以接受购买纯电动车。但是在国内大家就会担心,所以从市场表现来看,大家对秦的接受度比纯电动好,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带发动机的车。在比亚迪看来,新能源车要进入家庭,双模车或者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应该是首选,这个是由国情决定的。可以预计的是,在农村充电会比加油方便,但是在城市里加油会比充电更方便。中国的国情实际上跟国外有很多差异,所以必须按照中国国情来开发符合中国口碑的产品。不同于 Tesla 的是,比亚迪从开始就强调「 国民车」 概念,让更多人买得起,而不是走高端路线。 关于汽车作为移动终端的未来,王传福讲得最多的是汽车里的「 数据」 处理。汽车思维很「 直线」 型,它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汽车的数据,但是互联网思维都会认为这些数据是有用的,比如,他们可以把轮胎磨损和刹车片磨损的情况在移动终端数字化显示。刹车片不用再去量薄厚,刹车磨损的轻重与汽车速度、重量有关系,把每公里刹车多少次,每次刹车的损耗都记录下来,再结合刹车前的速度和刹车后的速度,做成一个模型。等到刹车片出现问题的时候,汽车服务部门就可以打电话打过去,说该换刹车片了,整个过程甚至不需要花钱。 新能源车、电动汽车不仅是对比亚迪,对于全球汽车行业来说,都是百年难遇的机会,所以王传福说,比亚迪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电动汽车不仅仅是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从一次能源变成更加高效的二次能源,更是一次进化——算法更聪明,更快速。同时,它带来了一种可能性——未来「 智能」 汽车的可能性。